8歲孩子不會剝雞蛋,大學生穿衣服編號,過度保護的危害你知道嗎

2020-08-28 親子故事繪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學校組織夏令營,第一天吃早飯時,二年級的小男孩亮亮,盯著一個煮雞蛋發呆。

老師走過去問道,是不愛吃雞蛋嗎?

亮亮搖搖頭說,愛吃!

「那你為什麼不吃呢?」

「這個雞蛋和我們家的長得不一樣!」亮亮面露難色。

「你們家的雞蛋長什麼樣啊?」老師關心地問道。

「我家的雞蛋是白的,軟軟的好咬,這個太硬咬不動!」亮亮脫口而出。

亮亮今年8歲了,然而在家從沒看到過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大人剝好了,還切成兩半,放到桌子上給他吃,難怪亮亮看到有殼的雞蛋傻眼了!


現在許多父母尤其是奶奶姥姥輩把對孩子的愛,變成了過度的保護,讓孩子變得很無能。

過度保護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某所小學舉行小長跑比賽,路邊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父母們不時衝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

「別跑太快,走就可以了!」

「吃得消嗎?」

「吃不消,早點退出沒關係的!」

「不要逞強,跑不動,媽媽開車帶你!」

學生裡傳出這樣的話:「誰叫你來的,都被同學笑死了!」

還有一個衣服編號的故事,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一個大學生在入學時,媽媽提前把所有的衣服都編上號,哪天穿哪件寫得清清楚楚。

這天突然天氣驟降,他還是按照媽媽的編號來穿衣服,沒想到那天編號的衣服很薄。結果可想而知,這個大學生被凍感冒了。

他很生氣,打電話質問媽媽:「你為什麼讓我今天穿這麼薄的衣服?」

「對不起,寶貝,我實在不知道今天天氣會變冷!」媽媽還在電話那頭一個勁道歉賠不是。

這個大學生的「不會穿衣服」,其實是媽媽以愛之名的過度保護,自己一手造成的,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很可笑,也很殘忍。

有一種父母,如同收割機一樣,永遠走在孩子前面,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先幫孩子處理掉。

馮夢龍的《古今譚概》有「翠鳥移巢」這樣一則寓言。

翠鳥做窩的時候,最初是做在很高的地方,這樣可以躲避災禍。

後來小鳥孵出來了,翠鳥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生怕它從窩摔出來,就把窩移到稍低點的地方。

過段時間小鳥長長得毛絨絨的,十分可愛,翠鳥更加喜歡了,於是又把窩移得更低一些。

這時,災難也隨之降臨,翠鳥全家被野狗叼走了。

父母的底線,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孩子學本領時,常常會因為孩子慢,沒有達到心理預期而放棄,直接代勞和包辦。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教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穿了幾遍都穿不好,有些家長往往會放棄,「算了,我幫你穿吧!下次再學!」

教孩子繫鞋帶,教了幾遍發現孩子仍然不會,直接上手幫忙。

讓孩子自己吃飯,孩子吃得慢,更小的用手抓,吃得滿身都是,又有的父母覺得,有這等待和收拾殘局的功夫,還不如餵飯來得快。

很多次可以再堅持一下,就可以讓孩子養成自己做事的習慣,然而卻放棄了。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才會慢慢地學會獨立。人生道路上的風雨荊棘需要TA獨立面對,父母不可能幫一輩子。

不然,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終將成為巨嬰。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巨嬰國》一書裡寫道:有著成人的年齡,精神上卻沒有斷奶,凡事指望父母,自私不自立,孤獨不獨立,是「巨嬰國人」的通病。

父母過度的保護,讓孩子一點苦都不吃,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只有適時放手,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做父母的,在深愛孩子的同時,怎麼做才是適度保護、適時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得到成長呢?這5點父母可以對照參考!

第一,尊重孩子。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獨立意識。無論孩子多小,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訴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過度幹涉,可以適當的提出建議和幫助,而不是阻止孩子或直接替代孩子去做。

第二,信任孩子。

每一個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們也應該信任自己的孩子。可以主動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相信他能夠做好。

比如在家裡準備一些小工具、掃帚等等,以便孩子能幫家裡做家務活。不是要孩子幹很多活,而是信任TA可以做一些事,同時讓孩子了解到作貢獻過程的重要性。

第三,鼓勵孩子。

適當的鼓勵,能夠有效發掘孩子的潛力。少說「你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多具體說說孩子做了什麼,如「你今天的碗洗得非常乾淨」,又或者說,「你今天做飯味道很好!」當然,如果犯錯也要有必要的批評,引導孩子改正!

第四,支持孩子。

父母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克服困難,學會各種生存技能。所以應該支持孩子自主做一些決定。比如,當孩子到了可以一個人在家的年齡時,可以問孩子願不願意獨自呆在家裡,並讓TA自己衡量風險和好處。


這樣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因為他們在思考問題,而不只是在行動。

第五,「放任」孩子。

適當的時候,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意見和建議,要給孩子多一些鍛鍊的機會。

可以經常帶孩子去戶外,通過親子活動、遊戲等,來鍛鍊孩子的運動能力、求知探索能力等。而且在玩的時候,TA也會接觸一些輕微的危險,這會讓TA以後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有相應的自我保護意識。


請不要剪斷孩子的翅膀,否則他們將無法在生活的天空裡自由地飛翔。

學會放手,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收穫成長!

相關焦點

  • 13歲的孩子不會剝雞蛋?想要養廢一個孩子,只需要拼命寵他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一般正常的孩子,在多大的時候會自己剝雞蛋呢?聽到這個提問,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剝雞蛋這麼簡單的事情,一般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可以學會了。
  • 13歲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育兒專家:想養廢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多大的孩子會剝雞蛋呢?投票最多的答案是3、4歲,那麼如果說孩子長到13歲了,卻仍然不會剝雞蛋的話,那想必一定有很多的要網友,會對此表示難以置信。而事實上,13歲還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並非個例,而這樣的成長尷尬則完全「得益於」家長們的全權代勞。當唯分數論佔據著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時,孩子身上的自理能力發展,反倒被大多數父母們選擇性忽視。
  • 13歲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育兒專家:想養廢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多大的孩子會剝雞蛋呢?投票最多的答案是3、4歲,那麼如果說孩子長到13歲了,卻仍然不會剝雞蛋的話,那想必一定有很多的要網友,會對此表示難以置信。而事實上,13歲還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並非個例,而這樣的成長尷尬則完全「得益於」家長們的全權代勞。
  •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正在耽誤孩子的未來
    女兒發脾氣拒絕自己穿衣服,馬雅舒就幫她穿;女兒不吃飯,她就端著碗追著餵;以「安全隱患」孩子想摸摸小魚、玩玩沙子都不行。馬雅舒的女兒已經三歲了,明明有自己穿衣服的能力了,就因為不想,向媽媽撒個嬌發個小脾氣,媽媽就都可以替她解決。
  • 過度保護孩子,將會帶來哪些危害?
    小編發現,現今的家長對孩子實在是過度的關愛,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做好,不想讓孩子受任何的苦,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成嬌滴滴的娃娃,經受不住任何風雨的摧殘,否則就會一蹶不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將會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敏捷的應變能力,任何事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否則會不知所措,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 你還在過度保護你的孩子嗎?
    家長過度的保護孩子,必定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我的女兒可可今年八歲了,從小在奶奶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出門緊緊拉著她的手,在遊樂場玩的時候,視線從來不敢從女兒身上離開一下,生怕看不好,被壞人帶走了,所以奶奶一直都不放心可可獨自出去玩耍,而可可也習慣了有奶奶的陪伴,現在都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門去找小夥伴玩,就算去我們村的廣場也得讓我或者奶奶跟著。
  • 過度保護孩子危害極大:爸爸媽媽,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我們這一代大多是在放養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在我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 24小時全部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走路怕磕到、喝水爬牆黨、和小朋友玩耍都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充當一個保護傘的角色,但是溫室裡的孩子真的好嗎?過度保護孩子危害你都了解嗎?
  • 「家庭教育」孩子不會「自我管理」:父母訓練不足與過度保護
    >筆者私下問過幾位隊員:你們知道要換鞋子嗎?二、過度保護,培養低能2017年,日本電視臺播出過一部家庭情感劇《受保護過度的加穗子》,女大學生加穗子是一個「被保護過度的典型典範」,凡事都依靠父母解決,無憂無慮地長大,就像一個「在無菌環境下培養出來的神奇人類」。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過度教養,是你綁架了孩子,還是孩子綁架了你?
    我們做父母的肯定都關心自己的孩子,特別擔心他們會不會出事兒,會不會犯錯,但是養育不能只講本能,只講感情,還要講科學,從科學上看,過度養育對孩子弊大於利。很多過度養育的父母都會說,我也是沒辦法呀,現在的社會沒有以前安全了,我小時候五歲就能自己上街打醬油了,現在十歲的孩子也會被拐走,還有那麼多熊孩子,將來上學還有校園暴力,不多保護點兒行嗎?而且現在的社會比以前競爭殘酷的多。
  • 自卑的父母更易「過度保護」,學會做「過濾器」才能培養優秀娃
    你們可知道,這些對孩子有「過度保護」的家長,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源於他自身的「自卑感」。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也擔心孩子做不好,於是樁樁件件都幫孩子代勞。然後,他便把這種「自卑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確實離不開父母,離開父母的他是沒有能力的,什麼都做不好的。若你養出一個有如此認知的孩子,你的心會痛嗎?這個孩子的未來,將會如何?你有想過嗎?
  • 我們必須對過度保護有意識,對培養孩子獨立的各種機會保持敏感
    極少有父母會故意不讓孩子發展獨立和自立的能力,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這些。因此,我們必須對過度保護有意識,並且對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的各種機會保持敏感。五歲的瑪麗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她漂亮又可愛。媽媽總是給她穿漂亮的衣服,很盡心地打扮她。媽媽每天都給她洗澡、穿衣服、繫鞋帶、梳頭髮。瑪麗像個迷人、可愛、充滿魅力的洋姓娃。她不會扣扣子、穿襪子,分不清衣服的前後,也不會分辨鞋的左右腳。一天晚上,在「媽媽研討小組」的聚會中,大家提到這一點,絕對不能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 16歲女孩吃飯要媽媽餵,父母的過度保護,會把孩子養成「巨嬰」
    劉思琪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她的父母和家裡保姆在照顧,直到她16歲,仍然需要母親或保姆的幫助,甚至吃飯也要父母喂。這也引起了人們對她的吐槽,覺得她是一個活生生的「巨嬰」,仗著家裡有錢為所欲為。一、父母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危害?
  • 你是保姆式媽媽嗎?家長就是過度保護,把孩子培養成了「小奶娃」
    當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媽媽覺得工作和家務都很累,想歇歇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歇不下來。所有事情都要親自去做才會覺得放心,想讓孩子替自己分擔一下,又對前怕狼後怕虎,擔心孩子不安全。孩子願意主動做,自己也是從開始監工到結束,比孩子還累。你是這樣的寶媽嗎?在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變成了這樣的保姆式媽媽。
  • 雖然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讓家長緊張,但是這樣保護也算過度幹涉
    在某平臺收到一個女大學生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家長這樣算不算過度幹涉?我今年已經是大二的女學生了,在父母面前很多時候我感覺就是籠子裡的鳥。父母總是非常擔憂我的平安和安全,特別是看到女學生失蹤的新聞更加緊張。
  • 孩子總讓媽媽幫她穿衣服,媽媽如何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因為孩子今年要上幼兒園,我很擔心她在幼兒園不會穿衣服。於是,我頂著全家人的壓力有意識地培養她的自理能力。首先,早上,我會提前半小時叫孩子起床。我知道孩子都有賴床的習慣,即使起床了也不馬上穿衣服,而是磨磨蹭蹭。剛開始,孩子不願意自己穿衣服,總是哭著說:「媽媽,你幫我穿,我不會。」
  • 你允許自己的孩子幾歲開始自己穿衣服
    昊昊三歲了,眼看就要上幼兒園了,但是現在孩子還不會自己穿脫衣服。伴隨開學日期將近,昊昊媽媽的焦慮感也越來越重。每天睡前和起床,都要因為穿脫衣服這件事,和昊昊不愉快一番。從小教會孩子自己穿衣服的重要性 孩子 2~3 歲的時候,自理能力越來越強,試著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服,不僅能讓家長更省心,還能鍛鍊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平衡能力、記憶力
  • 秋冬季不知道怎樣給孩子穿衣服最合適?這些穿衣法則可以參考
    但各位家長知道嗎?,所以想要知道寶寶所穿衣物是否合適,可以多摸摸孩子的後脖頸,如果脖子摸著溫熱、小手溫涼就說明穿得正好。這樣的穿著就很適合北方的冬天,孩子也不會因為室內外強烈溫差而感冒了。所以,家長們可以繼續給孩子多層穿搭,多準備幾件保暖內衣,讓孩子在保暖的同時擺脫臃腫。4. 呵護好關鍵部位人體有一些關鍵部位保護不好就很容易受涼,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穿衣服時一定要保證這些部位足夠溫暖。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他/她「過度保護」!
    她告訴Professor,連續帶了五年暑假班,她發現現在的孩子智商越來越高,脾氣卻越來越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越來越難。「這就是過度保護下長大的「畸形兒」,每一次的過度保護都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攔路虎!」聊到最後,她痛心地說。
  • 孩子過度肥胖的危害,遠比你想像中的大
    不知道有沒有和小編一樣的,看見胖嘟嘟的小孩子總覺得特別可愛。胖乎乎的小臉小手真的讓人忍不住想去捏一捏呀。圖片來源:soogif但如果3歲的小孩長到70斤,你還會覺得胖嘟嘟的很可愛嗎正常的情況下,3歲孩子的正常體重為14公斤,超過15公斤已經屬於超重,超過17公斤已是肥胖。也就是說,70斤的小佩琪已經超過3歲年紀小孩正常體重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