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提著的那顆心怎麼也放不下來。
擔心孩子自己吃飯吃不飽,總想餵兩口;擔心在外面玩兒的孩子會冷,追著給孩子穿衣服;擔心孩子收拾的書包落東西,每天都要幫孩子檢查一下;擔心已經獨立入睡的孩子半夜蹬被子凍感冒,於是抱著被子和孩子一起睡;擔心孩子過馬路看不好紅綠燈、擔心孩子坐過站……於是孩子上了初中依然接送,上了大學依然陪讀。你們可知道,這些對孩子有「過度保護」的家長,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源於他自身的「自卑感」。
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也擔心孩子做不好,於是樁樁件件都幫孩子代勞。
然後,他便把這種「自卑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確實離不開父母,離開父母的他是沒有能力的,什麼都做不好的。
若你養出一個有如此認知的孩子,你的心會痛嗎?
這個孩子的未來,將會如何?你有想過嗎?
(一)權威者和自卑者都容易陷入「過度保護」的怪圈
「為了孩子好」這個藉口之下,隱藏的是父母更加關注自己的心,而不是致力於培養孩子的愛。
以前的父母忙於生計,沒有功夫和精力對孩子過度保護,甚至適當保護都做不到,很多孩子都是被放養長大的。
可是,我想說,若是「過度保護」與「放養」中二選一,後者更利於孩子成長。
容易陷入「過度保護」的人,分為兩大類:
(1)權威者
這些父母認為孩子是弱小的、無助的、沒有能力的,只有成人才具有權威和能力去保護孩子們。
父母佔有優勢的支配者地位,而孩子必須順從父母。
只有在父母的保護之下, 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不受傷害不走彎路。
(2)自卑者
這些父母對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自信,遇到問題不知如何面對和解決。因此,他們對弱小的孩子更沒有信心,他們無法相信孩子們有面對困難的能力。
所以,他們看待孩子的目光是懷疑的、擔憂的、不信任的。
這兩種類型的家長,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沒有看到孩子的力量,沒有尊重孩子「學習克服困難的權利」,更沒有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沒有哪一個父母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早晚要面對社會一個人前行。若是你沒有在他獨自前行之前,教給孩子獨立,便是你的失職。
所以,內觀自己,看一看自己對孩子過度保護的背後,到底是權威者還是自卑者,然後試著讓自己從這個角色中走出來。
(二)何為「過度保護」?
有的家長在過度保護孩子而不自知。他們認為自己對孩子很放手了,實際上在外人看來卻寵得不亦樂乎。
那麼,如何判定自己對孩子是否「過度保護」了呢?
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清這個界限和判別方法:孩子穿衣服。
(1)孩子想自己穿衣服
當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也有能力自己穿上衣服(無論需要多久、無論是否會穿反)的情況下,如果媽媽擔心他穿不對、不會穿、耗時長,非要幫孩子穿,便是過度保護。
當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卻沒有能力穿的時候,媽媽需要適當幫助,或者將衣服換成孩子容易學會穿的款式,以便幫助孩子做成這件事。這麼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得到成長,而不是其他什麼原因。
如果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卻沒有能力穿的時候,父母不管不問,讓孩子沉浸在做不成的挫敗感當中時,那就是過度忽視了。
(2)孩子不想自己穿衣服
當孩子沒有能力穿衣服,也不想嘗試穿衣服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這樣就避免了孩子沮喪。但是同時,父母依然要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從小處開始慢慢嘗試自己穿。比如內衣、襪子。
當孩子有能力自己穿衣卻不想自己穿的時候,父母若是每天都幫穿,便是過度保護。孩子需要獨立,無論他願不願意,該他獨立完成的事情就需要獨立完成。
(3)孩子偶爾撒個嬌,想讓我們幫穿的時候。
孩子每天都自己穿衣服,但是偶爾有那麼一兩天,賴在床上不起來,想讓父母給穿衣服。這個時候,我是會給孩子穿的。
因為我也偶爾和老公撒嬌,讓他幫我端杯熱水、做頓飯、剝些核桃餵我吃之類的。如果我老公給我一句:「你有能力自己做,不要依賴我。」我想,我一定會拍他一頓的!
所以,當孩子偶爾撒嬌的時候,我們要滿足孩子此刻對愛的需要。
朋友們,這樣一說,你們學會分辨了嗎?
不妨再多舉幾個例子:
當一個媽媽對兒子說:「你若是7:40之前吃不完早飯,就遲到了(步行到學校需要十幾分鐘)。你這麼磨蹭,媽媽是不會開車送你的。」然後,兒子依然不緊不慢地吃,最後媽媽開車送的。——這就是過度保護。
當同齡的孩子大多都能獨立完成的事(比如獨自上學),孩子提出來想自己做,父母若是因為自身的原因(焦慮、擔心)對孩子放不開手,還要執意幫忙,這也是過度保護。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完成,卻經常請求(或撒嬌、或哭鬧、或威脅)父母代勞,如果父母不去拒絕,也是過度保護。
(三)父母過度保護之下,孩子的四種解讀和應對方式
無論父母是權威者還是自卑者,只要對孩子形成了過度保護,便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而不同的孩子,對父母的這種行為,解讀方式是不同的。
(1)索要關注
這些孩子將父母對自己的過度保護理解為「關注」。孩子認為你這樣保護我,才是關注我,才是愛我,才是我價值感所在。所以,你要持續這樣關注我,我才能感覺的持續的愛與價值感。
這樣的孩子,會對父母的「過度保護」形成依賴。
(2)反抗
這些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過度保護行為是對自己的控制。當他長大積累到足夠的力量,他便開始反抗。越讓我多穿一件,我就越不穿;越讓先寫英語作業,我就偏先看電視。
這樣的孩子,認為只有反抗父母的過度保護行為,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感。
(3)報復
這些孩子會學著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父母。
你們不想讓我看電視,總是讓我去寫作業、看書,那麼你們也不要看電視、玩手機;
我去哪裡你們都非要跟著我,那麼我就哪裡都不去了。即使你們要我去的地方,我也不去了。
(4)自暴自棄
這些孩子在父母的長期過度保護之下,認為自己毫無能力,離開父母什麼都做不了,內心沒有任何力量,很自卑。
這樣的孩子,對父母是非常依賴的,而且是那種無助的、沮喪的依賴。當父母沒有能力保護他們的時候,面對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們只會無助的憤怒和暴躁。
以上哪一種,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若沒有,再次建議大家內觀自己,早日從「過度保護」中走出來。
(四)相信孩子有能力,就那麼難嗎?
小姑子要考消防工程師,公公婆婆和老公知道以後,三個人口風完全一致:「你肯定考不上!考了也白白浪費時間!別折騰了,你考不下來。」
我聽了以後,非常震驚。因為從小到大,我要做什麼事情,我父母從未對我說過如此直白的否定之詞,都是鼓勵我去做,成功了為我高興,失敗了就安慰我。
可是我小姑子仿佛見怪不怪了。她就像沒聽到一樣,按照自己的節奏複習,上課,刷題。認真學了幾個月,考完試,一科都沒過。
然後,我公婆和老公說:「你看,果然沒過吧!都說別考了,還非得考,多此一舉。」
我不知道我小姑子心裡是怎樣的,反正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即使小姑子學習能力不強,鼓勵鼓勵又能如何?那麼為難嗎?
反正支持與否,她都要考,都要學,都要付出這些時間。
也許,小姑子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家庭環境。也許,她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否定中走過來的,所以才會見怪不怪。成功了,大家一起驚喜;失敗了,獨自躲起來療傷。
當我考出駕照,我就開車上路了;當我小姑子考出駕照,我婆婆說,她不行,她不敢開,她開不好……
所以,我連高速都跑過了,她依然只局限在家門口的範圍內。
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而是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過度保護和否定之下,越來越認為自己如父母所說:我真的沒有能力,我什麼都做不好。
承認孩子有能力,就那麼難嗎?
即便我們相信了孩子,孩子最終依然失敗了,又如何?
誰還沒有失敗過?
可是,萬一成功了呢?
那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次機會。
孩子會在每一次嘗試和成功當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
一個自信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眼裡有光,內心有力量的人。他們相信自己,他們無懼困難,更無懼失敗。
所以,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的點滴當中,學會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他從不斷地嘗試、成功與失敗當中,逐漸看到自己的能力,不斷成長。
(五)我們要學會做好「過濾器」
不是孩子要嘗試的每一件事都完全放手讓孩子去做;也不是同齡的孩子都會做的某一件事,也強迫孩子獨立完成。孩子不同,同一件事對不同的孩子,難度也不同。
有的事情的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孩子的能力,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給孩子合適的引導。
所以,我們要做好「過濾器」,過濾出孩子可以面對、應付的情況,然後有意識地退到孩子的身後,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成長。
同時,我們也要過濾出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站在孩子身邊,隨時準備著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支持。
要記住: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
所有利於這個目標達成的行為,都可以放心去做,所有不利於這個目標達成的做法,都要斟酌而行。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要開始這樣的旅程。
當孩子自己能抓到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要幫他們拿得更近;當孩子沒有力量站起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多扶一扶,抱一抱;當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們站在身邊,隨時準備護著,但是不再伸手扶著……
從小事到大事,皆是同樣的道理。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學會將生活中的困難、挑戰和問題解決後的滿足感、成就感,都交還給孩子。(而不要試圖證明我們比孩子強大多少)
最後,舉一個我兒子佩戴角膜塑形鏡的例子。
最開始,我給他戴角膜塑形鏡的時候,他總是害怕閉眼,我總是戴不進去。每次需要戴一個多小時,腰累到酸痛。後來,老公看不下去,接手這件事,兒子在他的指導下,學會了自己佩戴,而且用時越來越短。昨天,不到五分鐘,兩個鏡片都成功戴好。
我對兒子說:「淏仔!你太棒了,真有毅力!第一天學著自己戴的時候戴了那麼久,也不急不燥,直到學會為止。媽媽特別佩服你,你把對媽媽來說這麼難的一件事,成功的做成了。」
兒子聽完,非常自豪。
當兒子把這件事分享給老公的時候,老公說的是:「你看,還是爸爸的方法好吧?一下就把你教會了。」
兒子聽了,那股自豪感瞬間消減大半。
當然,站在我老公的角度,他說的話沒有任何問題,事實確實如此。
老公比我有方法,沒有死板地按照醫生的方法教淏仔自己佩戴,而是找了一個更適合淏仔的手法,教會了他。這一點,老公確實很牛,比我思維靈活得多。
但是,單純從鼓勵孩子內心有力量這個角度來說,讓孩子看到自己在這件事中的努力和進步,才更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彰顯父母的強大。
你們覺得呢?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