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定了,4月1日中國將要發生一件重要的事,全球科學家看向中國

2021-01-14 騰訊網

中國將要發生一件大事,因為中國國家天文臺宣布將開放從2021年4月1日開始,向全球科學家提供百米孔徑球面望遠鏡(FAST),綽號「天眼」。

宇宙真相就在那裡

天眼觀察宇宙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該望遠鏡於2017年8月首次發現了兩個新的脈衝星。新脈衝星PSR J1859-01和PSR J1931-02於2017年8月22日至25日被發現;它們分別是距離地球16,000和4100光年。澳大利亞的帕克斯天文臺於2017年9月10日獨立證實了這一發現。截至2018年9月,天眼已發現44個新的脈衝星。

在2019年的觀察實驗中,該望遠鏡集中在系外行星上,該系外行星的大小約為地球的三倍。通過觀察來自系外行星恆星的波的反射,中國的科學家發現,如果FAST能夠製造70吉瓦的天線並向地球傳輸信號,則理論上可以從外星文明中接收無線電傳輸。在此之後,該研究站的一位資深教授發表了聲明,他在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上說,該望遠鏡「處於很好的位置,可以對表示外智能的無線電發射進行敏感的搜索」。

對於尋求外星生命的研究人員而言,這是一個喜訊,特別是考慮到科學家最近正在瘋狂暗示遙遠世界文明的真正可能性。

最近的一項研究甚至假設銀河系已經充滿了死去的文明。甚至中國的科學家都認為,可能存在遙遠的外星社區,其技術遠比我們現有的技術先進,他們現在計劃使用FAST望遠鏡掃描感興趣的遙遠恆星和星系,同時從成千上萬的系外行星中尋找信號。

世界最大望遠鏡

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碟射電望遠鏡,直徑固定為500m,目前已定型。該望遠鏡位於中國貴州,其令人難以置信的尺寸可以使其可以攔截許多其他望遠鏡可能會錯過的太空無線電信號,包括來自地外文明可能的傳輸的信號。

它採用新穎的設計,使用金屬面板製成的活動表面,該表面可以自動傾斜以幫助將焦點更改到天空的不同區域。懸掛在天線上方的電纜上的裝有饋電天線的機艙可以通過絞車操縱儀器以接收來自不同方向的信號而自動移動。在10 cm至4.3 m的波長範圍內可以隨意觀察。

根據專家介紹,天眼底盤世界最深,有助於擴大視野。與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儘管直徑大64%,但FAST的曲率半徑為300m,比阿雷西博的270m大,因此形成了113°的弧度。儘管在觀察天頂物體時可以使用阿雷西博的305 m的全光圈,但這僅適用於頻率範圍非常窄且自2017年以來由於損壞而無法使用的換行器。因此在阿雷西博望遠鏡損壞後,天眼已經是全世界碩果僅存的巨型望遠鏡了。

FAST望遠鏡於202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並且在此之前運轉良好,觀測附近可能維持生命的系外行星,並對有關無線電波在太空中的傳輸做出了重要發現。

全世界科學家看向中國,因為中國將向探索外星,或者對尋找外星生命的外國及國內的科學家開放FAST望遠鏡。

全球科學家看向中國

現在,中國正在向世界開放FAST,這下全世界科學家都在看向中國的巨無霸望遠鏡。

從4月1日開始,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將可以向NAO提交他們的興趣。由於預期的高需求,中國將通過一個專家小組來篩選所有申請程序,只有最有希望的科研團隊才能被選擇。經過篩選後,成功的申請者應該能夠在2021年8月的某個時候開始使用望遠鏡,而中國將把望遠鏡觀測時間的一部分分配給國際研究人員。

中國天眼收集的實際觀測數據將用作科學家源庫數據的輸入,允許全球科學家申請旨在讓科學家直接協助FAST探索宇宙,同時激發全世界探索宇宙神秘的熱情。

資料來源:參考消息

相關焦點

  • 終於定了!4月1日中國將有大事發生,全世界目光匯集東方
    此後全世界天文愛好者的目光都匯集到了東方,現在終於定了!4月1日中國將有大事發生,那就是我們的天眼將要對外開放了。 中國天眼敞開大門 據參考消息報導,萬眾矚目的中國天眼終於將開放日期給定下來了。據了解,從4月1日開始,全世界的國家都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向中國天文臺進行觀測申請。
  • 中國FAST望遠鏡將於4月向全球科學家開放
    中國將從4月1日開始向全球科學界開放其500米(1600英尺)望遠鏡。「天眼」拋物面天線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徑球形射電望遠鏡(FAST),用於發現脈衝星和其他高能天文目標。
  • 4月1日,天眼FAST將對全球科學家開放,美國:我們可以用嗎?
    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表示,該機構位於南美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坍塌了。據悉,2020年,這座望遠鏡發生了兩次事故。望遠鏡上空的設備從空中墜落,砸壞瞭望遠鏡的反射盤。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已無法使用。
  • 中國網民節日期定為9月14日
    現場公布「網民節」標識網易科技訊 1月6日消息,首屆中國網民文化節(以下簡稱「網民節)啟動典禮在北京隆重開幕。會上公布了由網民投票選出的網民節日期和徽標。「9月14日」,1987年我國發出首封電子郵件的日子被票選為網民節日期。為了充分調動網民的積極性,發揮網民的創造性,鼓勵網民更多的參與到網際網路的建設中來,組委會決定由網民親選網民節的日期、徽標等活動構成要素,歷時3個多月時間,參與徵集評選的網民人數近50萬人次。 據中國網民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執行主任曾明發介紹,網民節作為系列活動,會持續、深入的開展推廣。
  • 中德日或將要為持有美債向美國付款,美媒:中國存在清零美債可能性
    BWC中文網財經團隊查詢彭博社監測到的數據顯示,12月14日,作為衡量美國通脹預期的重要指標,10年期美債與可比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的收益率差持續擴大至1.91%,創下22個月以來的新高(具體趨勢請參考下圖)。
  • 伊朗頂級科學家被刺殺,看科學家的保護有多重要
    坐標伊朗首都德黑蘭,時間是2020年11月27日。59歲的伊朗國防部研究和創新機構負責人、首席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裡扎德,被譽為伊朗「核武器之父」,當時乘坐伊朗國防部的特種安全車輛,在軍方和保鏢的陪同下前往伊朗郊區,然而,遭遇了精準伏擊。
  •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宇宙最新年齡出爐 | 環球科學要聞
    · 天文學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圖片來源:科技日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它從去年1月11日開始正式運營,並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 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去年11月,由於年久失修經費不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退役。或許是巧合,已服役半個多世紀、曾為世界最大單碟射電望遠鏡的阿雷西博在數周后意外坍塌,徹底罷工了。世界科研人員看向地外天體的眼睛「瞎」了,然而,中國正在向國際科學家開放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
  •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之真相
    這項成果一經公布,立即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少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和著名科學家給予高度評價,有關該成果「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說法也隨之產生並廣泛傳播。1966年3月30日,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尤利斯到生物化學研究所參觀時說:「你們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十分令人興奮,向你們祝賀。美國、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有機合成方面有經驗的科學家未能合成它,也不敢合成它。
  • 他最早在中國提倡婦女節 卻為何將日期定在5月1日?
    此處或有誤憶,據學者孔寒冰考證,1921年9月15日之前,雖有國際勞動婦女節之說,卻時間未定,不能稱為「三八節」。1908年,美國紐約工人大罷工,近1.5萬名女工走上街頭,以後每年舉辦慶祝活動,但時間是2月28日。歐洲諸國的國際勞動婦女節在3月19日,以紀念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誕生(正式成立日為3月28日)。1911年,歐洲首次慶祝婦女節。
  • 川普要失望,4日美傳重要消息,美媒目光聚向中方:向中國致敬
    中青網12月5日報導,12月4日,蓬佩奧領導的美國國務院終止了5個中美文化交流項目。聲明中,蓬佩奧叫囂這些項目是所謂「中國政府全額資助、用來『進行軟實力宣傳的工具』」。他還妄稱「我們歡迎與中國政府和人民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這並非美方政客第一次在科技和文化交流方面對中國出手。12月3日,美國司法部一名高官得意洋洋地炫耀稱,該部自開啟所謂「打擊科技竊取行為」後,已有至少1000名中國研究人員離開美國。
  • 2月1日起,中國護照 「全球通辦」,外交部:無論走到哪裡,祖國在你身後
    根據新規,2020年2月1日起,將進一步簡化海外中國公民換補發護照時需提交的申請材料。今後,海外中國公民可向我國任何駐外使領館申請護照換補發。第二:取消海外護照遺失補辦手續取消對海外中國公民護照遺失、被盜或損毀後申請補發護照的限制條件。
  • 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 「代表中國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全球抗疫進行時)
    中國醫療專家組走訪當地定點醫院。專家組供圖「看!這是我們支援委內瑞拉獲授的勳章。」4月25日,江蘇南京,剛從委內瑞拉回國、仍處於集中隔離休養期的錢雪峰,給記者發來一張照片:一枚勳章金光熠熠,這是委內瑞拉政府向中國赴委內瑞拉抗疫醫療專家組全體成員授予的「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二級勳章。「中國醫療專家組能獲得這個榮譽,表現出委內瑞拉政府和人民對中國真摯的感謝和情誼。」錢雪峰說。
  • 夏朝時中國發生4.2K事件,中國水稻進入日韓,最終解決全球人溫飽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近40億人以水稻為生。而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植正是在9000年前的中國長江流域。然而,隨著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小冰河期」的到來,全球氣候迅速變冷,在中國發生4.2K事件之後,水稻種植技術迅速傳播到了亞洲各地,直至非洲、歐洲和美洲大陸。可以說,正是4.2K事件解決了全球人民的溫飽問題。研究發現,其實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數千年裡,水稻的種植區域主要局限在中國,且種植的水稻都是粳稻。
  • 4月1日換發新軍人保障卡,還有一件事更重要!
    作者|軍路籤約作者 博濤定了!4月1日起,全軍和武警部隊全面換發第二代軍人保障卡,第一代軍人保障卡將於2021年1月1日後,全面停止使用。不過,我想說一下,有一件事更重要:希望有關部門在落實2016式軍人證件換發工作,一定要抓緊再抓緊,沒有軍人有效身份證件真的很不方便!
  • 美國「閉眼」後,中國天眼正式向全球開放,世界排隊申請
    曾經地球有「兩隻眼」看向外太空,一隻是位於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另一隻就是位於中國貴州的「中國天眼」(FAST)。2020年12月14日,《自然》通過官網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 朱光亞:我這輩子就一件事 搞中國的核武器
    新華軍事記者李剛攝  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漢人,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習。
  • 一周圖說|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
    中國天眼向全球科學界開放 「中國天眼」全景 圖|新華社 中國日前向世界宣布,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4月1日起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 CCC2021投稿截止日期延至2021年1月31日
    應廣大作者要求,第40屆中國控制會議(CCC2021)提交論文初稿截止日期延至2021年1月31日。本屆會議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共同主辦,上海大學承辦,會議將於2021年7月26-28日在上海舉行。在此,我們熱忱歡迎您投稿、組織邀請組、參會,或將此信息轉發感興趣的同事、朋友、學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