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所有的歇斯底裡,都是因為你靠得太近,不懂得妥協

2020-12-11 騰訊網

大年初一,看過了徐崢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囧媽》,看過之後,思緒萬千,腦子裡一直有這樣一個鏡頭:如果有一個機會,讓我們和自己的母親,或者成年的孩子,待在一個狹小的只有幾平米的火車包廂裡,是不是也會像徐伊萬一樣,和母親吵個不休呢?

每個當媽的都從徐伊萬走過,都具備「盧小花」特質

看《囧媽》快讓我得精神分裂症了,代入感太強了。

有時感覺自己就是可憐的徐伊萬,徐伊萬是個成年人,母親盧小花還一個勁地往他的嘴巴裡塞小番茄,不顧兒子正在與別人電話語音,逼得徐伊萬偷偷地把小番茄從火車廁所玻璃窗的縫隙中一個個丟出去。

明明給兒子吃了一整盒的紅燒肉了,就剩下最後一塊,盧小花卻不讓兒子吃了,因為吃多了會得脂肪肝,所以現在要控制,好像當媽的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讓你吃也對,不讓你吃也有道理,不對的只有孩子。

盧小花還會關心兒子和兒媳為什麼沒有孩子,就連夫妻兩人的房事,盧小花都要過問,替兒子出頭,給兒媳婦打電話,催他們要孩子。

徐伊萬隻不過多看了幾眼乘客娜塔莎,和她多說了幾句話,就被盧小花認定兒子在外面貓三狗四、橫七豎八,悄悄地跟蹤兒子,總怕兒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當崩潰的徐伊萬質問媽媽時,盧小花卻以一句「我知道你嫌我煩,可媽媽無非就是讓你好」,來無視自己的過分,反倒覺得兒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不懂得感恩。

如果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媽,估計也得從火車上跳下來,寧可粉身碎骨,也受不了這種慢性的折磨,一定會把人整瘋了!

可轉念一想,我們自己身上就沒有一點「盧小花」的特質嗎?孩子放學一進家門,就開始催促孩子,「快點寫作業吧,別熬到半夜才寫完。」「知道了,知道了,我休息一會兒就寫。」「你休息多長時間,你說休息,就是沒有個點,沒有時間概念……」在我們的婆婆媽媽中,孩子抓起書包,煩悶地躲進了自己的房間。

孩子好不容易考了一回100分,我們卻問孩子,「這次題目是不是簡單啊?考一百分的很多嗎?」孩子瞪著眼跑開了,我們卻不明白自己說錯什麼了。

孩子拿著50分的卷子回來,我們的血壓就開始蹭蹭的飆升,「你才二年級,就考這麼點分,以後初中怎麼辦,能考上高中嗎?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學,以後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啊!」

每個當媽的都愛杞人憂天,都是幻想症患者,都是矛與盾的結合體,用《少年派》裡的一句臺詞形容最貼切:「你媽希望你快樂,又怕你得意忘形,希望你早受挫折,又怕你一挫不起,這種心情,只有你當了母親以後才能體會得到。」

刺蝟效應: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你是我兒子,有什麼不能和我說的」「你別嫌我煩,我管你是為你好」,這兩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分,因為我愛你,愛一個人有錯嗎?

在電影《囧媽》中,徐伊萬與盧小花這對母子吵架,徐伊萬大喊道:「從現在開始,在這個火車上,你跟我的距離必須超過十米!」我們常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的關係好,事實上,無論是怎樣的兩個人,關係有多親密,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為人際關係劃分出了四種距離,公眾距離應該保持在3.7米—7.6米,社交距離應保持在1.2米—3.7米,個人距離應控制在46釐米—122釐米,親密距離應為15釐米—44釐米,這個距離通常只限於夫妻、戀人,若是同性的人,往往只限於貼心的朋友。

由此可見,即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有都親密,都應該保持距離,當然這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距離更加難以描述。特別是孩子大了,更需要自己的空間,這是孩子獨立的一個標誌,什麼是獨立?就是有了心事,不再願意輕易地和身邊的人講,學會了隱忍和承擔。

然而,有些父母卻無法適應孩子的這些變化,不懂得和孩子保持距離,什麼事情都過問,恨不得孩子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秘密,這對孩子是一種侵犯和傷害,當孩子反抗與叛逆時,父母卻無視自己的不當行為,打著愛的旗號來討伐孩子。

天氣冷的時候,刺蝟會通過彼此靠攏來取暖,但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然就會刺傷對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刺蝟效應,其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這一效應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1.尊重孩子的不同,學會包容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有自己的好惡,不能因為我們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孩子性格內向,就認為孩子的性格不好,試圖去改變孩子。

我曾聽一位媽媽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一個悶葫蘆?」其實這個孩子並沒有太大的缺點,就是不愛說話,但見面會和人微笑、點頭示意,可在他媽媽眼裡孩子就是個悶葫蘆,無法容忍。

我們養育孩子,不是打造一件令自己滿意的工藝品,不要試圖塑造一個你心目中的孩子,而是要學會求同存異,容納孩子的個性,容納孩子的缺點,過分挑剔孩子,會讓親子關係走向崩潰的邊緣。

2.尊重孩子的隱私

每個人的心理都會留一塊空間給自己,他們不願意別人涉足,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原則,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表現為不隨便打聽或者強迫他說出他不願意、不主動告訴我們的事情,這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感。

若你感覺孩子有心事,你可以試探性地他,「你看起來有心事,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話,你隨時可以告訴我「。我們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是否說出心中的秘密,而不是強迫孩子,反而會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尊重。

做到以上兩點,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才能和諧,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做父母要學會妥協

無論多麼相愛的兩個人,一生中都會有無數次想殺死對方的衝動。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夫妻關係,也適用於親子關係。有多少次,我們對著孩子歇斯底裡的怒吼時,情緒都徘徊在崩潰的邊緣。最終是什麼讓我們冷靜了下來,沒有做出過激行為呢?不是默念幾遍「親生的」就管事的,是妥協。

《港囧》裡有這麼一段臺詞:無論我們曾愛過多少人,最後留下來的,一定是那個讓你習以為常的人;像空氣、像大地,讓你活得踏實。其實這就是妥協的過程,所謂的妥協就是不斷地調整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相處的方式,直到找到兩個人都舒服的平衡距離,才能和諧相處,就像取暖的兩隻刺蝟。

可這個過程卻不是容易的,因為父母常仗著自己高高在上的權威迫使孩子服從於自己,若孩子還小,你的權威或許還奏效,一旦孩子長大了,他要鬧獨立,要空間,你們的關係就如同水火,誰都難過。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我們都愛學會妥協,妥協不一定是委屈自己,而是像徐伊萬和盧小花一樣,給彼此一個機會——傾訴,傾聽對方的聲音,也把自己的聲音傳達給對方。

當下新型肺炎肆虐,大家都悶在家裡不能出門,這是一次難得的親子相處的機會,好好珍惜這段時光吧,說不定這也是一種無比幸福的收穫。

相關焦點

  • 提醒所有人:人際關係中,不要和過分熱情的人靠得太近,小心有詐
    好的人際關係能幫助我們助力自己的事業和人生的發展。而壞的人際關係卻有可能會阻礙我們的前進和發展。而如何識別好的人際關係與壞的人際關係,我們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則。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注意一個信號,不要和說話太好聽的人靠得太近,這樣的人可能心懷不軌,對你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企圖之心。
  • 空間與安全感,為什麼人類靠得太近會不自在!
    一旦有人闖入私人空間,我們會感到不舒服和不舒服。電梯空間很小。一旦進入私人空間,進入私人空間時,他們會感到不自在。仰望只是儘快「逃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達。另外,當我們渴望離開這個狹小的空間時,層數的變化會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我們正在走向「解放」,從而緩解我們的焦慮。同理,在擁擠的車中人們會感覺不自在,也是因為有人進入了我們的私人空間。
  • 「因為愛你,我選擇一再妥協,可是為什麼換不來你的珍惜?」
    因為張沐北家裡窮,林曉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和張沐北湊在一起按揭了一套房,之後就把自己嫁了。林曉說,窮不怕,苦不怕。只要張沐北真心對自己好,自己的付出也就值了。當她躺在張沐北溫暖的懷裡時,她覺得特別知足。02 「因為愛你選擇一再妥協,可是我的妥協為什麼沒有換來你的珍惜?」
  • 孩子不愛妥協怎麼辦?可能是自我意識覺醒,這三招可以讓孩子妥協
    文/小熊育兒日記不得不說,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當中還是不太喜歡妥協的,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總是顯得那麼固執,也讓很多父母都表示沒有辦法去面對這樣的孩子。楊先生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在平時的表現當中總是顯得那麼固執,不願意去妥協。
  • 看看這個啄木鳥你就會知道了,網友:不要靠得太近
    看看這個啄木鳥你就會知道,網友:別靠得太近世界上有很多世界,我相信我們都應該知道高壓線有多致命,所以我們一般不會靠近高壓線,但是很多動物卻不知道,甚至很多動物會選擇在高壓線上玩耍,例如,這只不知如何爬上高壓線的大猩猩,仍然時不時地擊中哈欠,卻沒有意識到你處於危險之中。
  • 初入園孩子有4種表現 歇斯底裡型連哭兩小時
    nono給哭著要找媽媽的小夥伴擦眼淚       幼兒園裡初入園的孩子們,有大哭大鬧的,有自娛自樂的,有默默流淚的,也有像小大人的,你的孩子初入園時是什麼表現?這說明了什麼?教室窗戶的窗簾都拉著,家長看不到裡面的情況,老師提醒家長趕快離開,但能聽到裡面哭聲一片。  一 歇斯底裡型  惜惜女孩:哭了近兩小時,一直喊著要媽媽  所有孩子中,惜惜的反應最大,她大哭著不斷撲向門口,喊著要媽媽,老師說什麼,惜惜完全不聽。
  • 「妥協不等於溺愛」?家長給予適當的妥協,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我們從來都不提倡去給孩子過度的溺愛,雖然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前期少受一些成長的挫折,但是等到孩子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社會困難的時候就容易一蹶不振。然而溺愛也是會有一定的概念界定的,有一部分的家長認為對孩子妥協就是對孩子溺愛的一種表現,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 成長,就是從你學會妥協開始
    有人說,成長是與這個世界講和;有人說,成長是漸漸學著怎麼把眼淚咽下去;有人說,成長是坦然接受所有的苦難;官方詞義成長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我覺得,成長就是慢慢學會妥協。妥協不等於失敗,我們要正視妥協。生活中,妥協是一直存在的。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懂得感恩?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誤區:我生你了,養你了,我所做的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那就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順 !還有一些家長根本就不認為自己對孩子有傷害過,因為他們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還不懂,或者說等他們長大之後,就會忘記的!
  • 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心疼你?強烈建議所有爸媽都看看
    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很多人成年之後還理直氣壯地啃老,認為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關心和感激他人。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
  • 洪蘭:學習的根本是自製和自律,家長別因為孩子的耍賴而輕易妥協
    著名的教育家洪蘭說過:「當一個東西很吸引孩子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阻攔他的,就是你用防堵的方式是不行的,所以我跟他講,你這麼想,想要我可以買給你,可是因為是我買的嘛,東西還是我的,你要遵守到我們說的,你功課做完,家事做完,把所有的東西弄完以後。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答案令人深思,建議所有爸爸媽媽都看看
    很多人成年之後還理直氣壯地啃老,認為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關心和感激他人。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同樣,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無限度給予的結果。
  • 認為孩子小,不懂得關心人?那是因為你沒教他
    如果家裡的大人們相互之間從來沒有親密的表達,無論是言語上的,還是行為上的關於愛和關心的表達。那麼,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的投射,他無處模仿學習,所以可能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關心別人,而不是爸媽眼裡的冷漠和不關心。 2.家長的一手包辦可能會阻礙孩子學會主動關心別人。
  • 令人深思,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心疼你?建議所有爸爸媽媽都看看
    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很多人成年之後還理直氣壯地啃老,認為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關心和感激他人。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
  • 「你贏了,孩子就輸了」!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懂得向孩子「示弱」!
    大麥有閨蜜經常吐槽:老公似乎永遠擺脫不了父母的「魔掌」。剛結婚時,閨蜜想要二人世界,老公擔心無法應對生活的方方面面,執意要和父母居住。面對生活中的「大事」,他總是六神無主,最後都是由父母出面解決。工作中,他本來有晉升的機會,因為擔心常要出差,他選擇了平庸且沒有「風險」的生活。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都源自於父母的一再妥協
    面對孩子的要求,雖然馬雅舒嘴上說著「不行、不可以、不要這樣,媽媽不答應」等,但是孩子對她的話絲毫不在乎,繼續我行我素,只要孩子稍微一哭,她就立即心軟,慢慢的,孩子各種小毛病壞習慣不斷,有時候被孩子氣極了的她寧願自己偷偷哭,都不捨得教育孩子一下,就連孩子的爸爸都勸過馬雅舒,這樣溺愛是在毀孩子。
  • 知愈心理: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心疼你?建議所有父母看看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換來的都是傷心和失望,那就請有限度地去給予。這才能打造出健康的親子關係,不然終有一天會溺愛成災!我們總是說要好好愛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
  • 寶貝不滿足就哭,你除了妥協,還能這樣做
    得不到的玩具,吃不到的冰淇淋,一點小事不遂心……統統都可以成為寶貝嚎啕大哭的理由。在你心疼寶貝的同時,是堅持,還是妥協退讓?妥協?不是好辦法!試圖抵制哭聲的家長們常常很快就繳械投降了,或是因為周圍人的影響(目睹此番景象的陌生人),或是被寶貝打敗了(因為他哭個不停)。「家長通常在這個時候變得歇斯底裡,自己哭了起來。」法國臨床心理學家皮埃爾·杜昂思說道:「大人越哭,寶貝哭得越厲害。」最後,總有一方讓步。如果家長輸了,對寶貝來說,可是重大的勝利,下次仍會照做。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不會拒絕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養「壞」
    他會覺得只要自己一哭鬧,一撒潑,父母都會聽他的話,他也會因此而威脅父母,讓父母對自己退讓和妥協,這樣不懂得拒絕孩子的父母,最終只會養出一個壞孩子。但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失去了原則,對孩子妥協,不懂得拒絕孩子,盡力地滿足孩子,只因為不想看到孩子傷心難過的臉。父母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放大了自己的欲望,孩子將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對父母索取無度。
  • 妥協還是拒絕?你的選擇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一位媽媽私信求助,兒子想要讓她給買一個新手錶,她沒有同意,8歲的孩子就鬧脾氣離家出走了。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在不久之前,因為沒有好好吃飯被訓斥之後,孩子也離家出走了近6個小時。在給她的回覆中,我只問了一個問題:你孩子小時候愛哭嗎?是不是一哭你就滿足他的要求?媽媽的回答令我絲毫不感到意外,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