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看過了徐崢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囧媽》,看過之後,思緒萬千,腦子裡一直有這樣一個鏡頭:如果有一個機會,讓我們和自己的母親,或者成年的孩子,待在一個狹小的只有幾平米的火車包廂裡,是不是也會像徐伊萬一樣,和母親吵個不休呢?
每個當媽的都從徐伊萬走過,都具備「盧小花」特質
看《囧媽》快讓我得精神分裂症了,代入感太強了。
有時感覺自己就是可憐的徐伊萬,徐伊萬是個成年人,母親盧小花還一個勁地往他的嘴巴裡塞小番茄,不顧兒子正在與別人電話語音,逼得徐伊萬偷偷地把小番茄從火車廁所玻璃窗的縫隙中一個個丟出去。
明明給兒子吃了一整盒的紅燒肉了,就剩下最後一塊,盧小花卻不讓兒子吃了,因為吃多了會得脂肪肝,所以現在要控制,好像當媽的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讓你吃也對,不讓你吃也有道理,不對的只有孩子。
盧小花還會關心兒子和兒媳為什麼沒有孩子,就連夫妻兩人的房事,盧小花都要過問,替兒子出頭,給兒媳婦打電話,催他們要孩子。
徐伊萬隻不過多看了幾眼乘客娜塔莎,和她多說了幾句話,就被盧小花認定兒子在外面貓三狗四、橫七豎八,悄悄地跟蹤兒子,總怕兒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當崩潰的徐伊萬質問媽媽時,盧小花卻以一句「我知道你嫌我煩,可媽媽無非就是讓你好」,來無視自己的過分,反倒覺得兒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不懂得感恩。
如果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媽,估計也得從火車上跳下來,寧可粉身碎骨,也受不了這種慢性的折磨,一定會把人整瘋了!
可轉念一想,我們自己身上就沒有一點「盧小花」的特質嗎?孩子放學一進家門,就開始催促孩子,「快點寫作業吧,別熬到半夜才寫完。」「知道了,知道了,我休息一會兒就寫。」「你休息多長時間,你說休息,就是沒有個點,沒有時間概念……」在我們的婆婆媽媽中,孩子抓起書包,煩悶地躲進了自己的房間。
孩子好不容易考了一回100分,我們卻問孩子,「這次題目是不是簡單啊?考一百分的很多嗎?」孩子瞪著眼跑開了,我們卻不明白自己說錯什麼了。
孩子拿著50分的卷子回來,我們的血壓就開始蹭蹭的飆升,「你才二年級,就考這麼點分,以後初中怎麼辦,能考上高中嗎?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學,以後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啊!」
每個當媽的都愛杞人憂天,都是幻想症患者,都是矛與盾的結合體,用《少年派》裡的一句臺詞形容最貼切:「你媽希望你快樂,又怕你得意忘形,希望你早受挫折,又怕你一挫不起,這種心情,只有你當了母親以後才能體會得到。」
刺蝟效應: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你是我兒子,有什麼不能和我說的」「你別嫌我煩,我管你是為你好」,這兩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分,因為我愛你,愛一個人有錯嗎?
在電影《囧媽》中,徐伊萬與盧小花這對母子吵架,徐伊萬大喊道:「從現在開始,在這個火車上,你跟我的距離必須超過十米!」我們常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的關係好,事實上,無論是怎樣的兩個人,關係有多親密,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為人際關係劃分出了四種距離,公眾距離應該保持在3.7米—7.6米,社交距離應保持在1.2米—3.7米,個人距離應控制在46釐米—122釐米,親密距離應為15釐米—44釐米,這個距離通常只限於夫妻、戀人,若是同性的人,往往只限於貼心的朋友。
由此可見,即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有都親密,都應該保持距離,當然這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距離更加難以描述。特別是孩子大了,更需要自己的空間,這是孩子獨立的一個標誌,什麼是獨立?就是有了心事,不再願意輕易地和身邊的人講,學會了隱忍和承擔。
然而,有些父母卻無法適應孩子的這些變化,不懂得和孩子保持距離,什麼事情都過問,恨不得孩子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秘密,這對孩子是一種侵犯和傷害,當孩子反抗與叛逆時,父母卻無視自己的不當行為,打著愛的旗號來討伐孩子。
天氣冷的時候,刺蝟會通過彼此靠攏來取暖,但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然就會刺傷對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刺蝟效應,其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這一效應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1.尊重孩子的不同,學會包容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有自己的好惡,不能因為我們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孩子性格內向,就認為孩子的性格不好,試圖去改變孩子。
我曾聽一位媽媽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一個悶葫蘆?」其實這個孩子並沒有太大的缺點,就是不愛說話,但見面會和人微笑、點頭示意,可在他媽媽眼裡孩子就是個悶葫蘆,無法容忍。
我們養育孩子,不是打造一件令自己滿意的工藝品,不要試圖塑造一個你心目中的孩子,而是要學會求同存異,容納孩子的個性,容納孩子的缺點,過分挑剔孩子,會讓親子關係走向崩潰的邊緣。
2.尊重孩子的隱私
每個人的心理都會留一塊空間給自己,他們不願意別人涉足,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原則,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表現為不隨便打聽或者強迫他說出他不願意、不主動告訴我們的事情,這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感。
若你感覺孩子有心事,你可以試探性地他,「你看起來有心事,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話,你隨時可以告訴我「。我們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是否說出心中的秘密,而不是強迫孩子,反而會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尊重。
做到以上兩點,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才能和諧,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做父母要學會妥協
無論多麼相愛的兩個人,一生中都會有無數次想殺死對方的衝動。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夫妻關係,也適用於親子關係。有多少次,我們對著孩子歇斯底裡的怒吼時,情緒都徘徊在崩潰的邊緣。最終是什麼讓我們冷靜了下來,沒有做出過激行為呢?不是默念幾遍「親生的」就管事的,是妥協。
《港囧》裡有這麼一段臺詞:無論我們曾愛過多少人,最後留下來的,一定是那個讓你習以為常的人;像空氣、像大地,讓你活得踏實。其實這就是妥協的過程,所謂的妥協就是不斷地調整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相處的方式,直到找到兩個人都舒服的平衡距離,才能和諧相處,就像取暖的兩隻刺蝟。
可這個過程卻不是容易的,因為父母常仗著自己高高在上的權威迫使孩子服從於自己,若孩子還小,你的權威或許還奏效,一旦孩子長大了,他要鬧獨立,要空間,你們的關係就如同水火,誰都難過。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我們都愛學會妥協,妥協不一定是委屈自己,而是像徐伊萬和盧小花一樣,給彼此一個機會——傾訴,傾聽對方的聲音,也把自己的聲音傳達給對方。
當下新型肺炎肆虐,大家都悶在家裡不能出門,這是一次難得的親子相處的機會,好好珍惜這段時光吧,說不定這也是一種無比幸福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