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生態扶貧看重慶:鄉村旅遊、高山搬遷...

2020-12-20 環球網

華龍網5月13日6時訊(記者 肖子琦)生態環境退化與經濟貧困惡化是許多貧困地區面臨的兩大困局,如何將對這二者的治理結合起來,實現減貧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是重慶一直在探索的思路。5月11日,「全國百家網絡媒體總編看重慶」活動啟動,網媒大佬們走進渝東南、渝東北以及渝西地區,深度了解綠色扶貧。那麼,如今重慶的生態扶貧究竟形成了什麼樣的新模式?

生態搬遷:人口下山產業上山 搬遷當年人均收入增長35%

巫山縣廟堂鄉被稱為「重慶第一窮鄉」,648戶農戶大多散居在海拔1000-2400米的中高山上,生存條件惡劣,貧困和返貧現象突出。43歲的劉廣明正是曾居住在此的村民之一。

「以前90%的村民都是住的又老又破的土房子,全部在陡坡上,隔很遠才能看到戶人家。」劉廣明的家位於峽谷底部稍平坦處,海拔900多米,這樣的位置在鄉裡就算是「黃金地段」了。

然而,由於廟堂鄉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都不配套,劉廣明從家裡到巫山縣城,要花上6小時之久,「路是很爛的機耕道,我們都是坐拖拉機出去,去一次縣城簡直太遙遠了。」

不僅如此,作為鄉村醫生的劉廣明經常需要四處出診,走1、2個小時山路也是常有的事,「鄉裡地勢太險,摩託車都不敢開,每次都是手腳並用地爬。」

回憶起以前,站在院子裡的劉廣明扭頭看了看身後的新家,露出滿足的笑容。2009年,廟堂鄉實施整鄉生態扶貧搬遷,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搬離了那個生活了幾代人的地方,住進了兩坪鄉仙橋村的安置房,一家四口還拿到了共計24000元的搬遷補助。

現在,劉廣明經營著家門口的村衛生室,孩子也送進了車程只有半小時的騾坪中學,想起以前在大山裡種烤菸、餵豬兒的苦日子,他連連點頭,「還好大家都搬出來了喲,現在的生活太便利了!」

白牆紅欄的新房、寬闊潔淨的道路,和劉廣明一樣,廟堂鄉的許多農戶都住進了仙橋村的安置房。從2008年至2010年,整個廟堂鄉已全部搬遷,2000多人分散安置。

搬遷後的宅基地、土地,栽植高寒經濟林木,集中發展中藥材。人口下山產業上山,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對於搬遷的村民,巫山縣政府採取了三種安置方式:兩坪鄉仙橋村、雙龍鎮烏龍村為主,實行縣內農村集中安置;縣域內集鎮或低山帶有閒置耕地及房屋的,實行縣內農村插花式分散安置;願意投親靠友的,實行縣外安置。

同時,資金扶持方面,對遷至縣外的每人補助1萬元,縣城集中安置的每人補助6000元,縣內農村安置每人補助5000元。搬遷出的農戶原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涉及農戶的部分,繼續由農戶享有。

據該縣政府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移出的農戶中,已有300餘戶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實際,找到了種養殖業致富門路,如烤菸、柑橘、香菌、蔬菜、生豬、土雞等。有200餘戶外出務工和經商。搬遷前原廟堂鄉人均純收入只有2650元,搬遷後當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580元,增長35%。

生態旅遊:走出大山發展農家樂 貧困戶「脫帽」奔小康

在涪陵區大木鄉迎新村,一條寬敞平整的公路通向不遠處的大木花谷景區,公路兩旁建有造型統一的高低樓房,樓面刷著紅、黃、藍不同顏色的牆漆,像個夢幻般的歐洲小鎮。

每到周末、節假日,張志遠便站在自家門前,不時招呼著前來大木花谷旅遊的遊客。

張志遠在村裡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去年營業收入將近20萬元,是村裡出了名的「有車有房」的小康戶。然而,曾經的他其實是年收入僅為2200元的貧困戶。

張志遠一家6口人,老家以前在大山上,家裡主要靠種地營生。由於土地貧瘠,又不通公路,家裡一年到頭吃不上幾次肉。過不慣窮日子的張志遠,1996年找親戚借了2000元錢,買了一輛二手麵包車跑運輸。辛苦一年,不僅沒有賺,反而還虧了6000多元。開了十年車,家裡的日子並沒有多大改觀。

2003年,鄉裡讓村民們搬出大山異地安置,通過宅基地置換。張志遠第一個報名,成了搬出大山的第一人。

那個時候,大木鄉依託自身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周邊各地辦起了農家樂。搬出大山的張志遠也看準了這個商機。他向親戚借了3萬元,通過政府貸款了3萬元,靠自己攢了1萬元,他把新房徹底的裝修了一遍,在安置點辦起了農家樂。

第一年就賺了2.5萬元,第二年4萬元,第三年8萬元……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張志遠不僅還掉了欠債,還有了積蓄。2007年,他們一家徹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今,他的農家樂有28個床位,能同時接待200人就餐。

其實,張志遠只是涪陵區扶貧攻堅中的一個縮影。2014年末,涪陵區有市級貧困村63個,建卡貧困人口1.6354萬戶5.25萬人。2015年以來,涪陵區舉全區之力紮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6.21億元,63個貧困村全面完成扶貧項目1222個,16354戶建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越過扶貧標準線。

生態養殖:牛糞發酵回田種草 循環養殖帶動村民致富

豐都縣高家鎮石龍村的許華富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之一,駐村扶貧工作隊了解情況後,鑑於他曾經養過牛,現在有養肉牛的打算,就幫助他制定了扶貧產業規劃,並幫助籌措資金建起養牛場,分別購回10多頭架子牛飼養。由於技術到位,架子牛飼養8個月就可出欄。

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牛兒產生的糞便也越來越多。許華富嘗試搞循環養殖,他把牛糞用於回田種草。自家的承包地不夠,就在村裡流轉了20多畝土地。新鮮牛糞不便於運輸,他就把牛糞經過發酵處理,不但去除了臭味,而且牧草生長十分茂盛,土地板結的現象也得到有效緩解。

許華富算了一筆帳,一頭牛從出生到養大出欄,按體重600斤計算,至少要18個月以上,期間,消耗的飼料很多,成本較大,還佔用了人工,順利的話,利潤在1500-2500元之間。但若是餵養上300斤的一頭牛,直接催肥,一般八個月左右就可達到出欄標準,而且利潤在3500-4500元左右,差不多翻了一番。

近年來,豐都縣通過方鬥山片區開發,帶動了當地以肉牛為主的現代農業競相發展。截至2015年,片區內已建成萬頭肉牛養殖場1個、千頭養殖場2個、500頭養殖場1個。

在規模養牛場的帶動下,湧現出像許華富這樣年出欄肉牛50頭以上的貧困戶19戶,10頭以上20頭以下貧困戶62戶,發展牧草基地1700畝,使高家鎮肉牛產業示範區真正成為了產業扶貧示範基地。

據市扶貧辦介紹,2015年,全市扶貧工作實現明顯成效,現行標準下95.3萬貧困人口「越線」脫貧。涪陵、潼南2個市級貧困區達到脫貧「摘帽」要求,已按程序進行報批備案。

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收入水平三大方面明顯改善。新建成通暢工程1637公裡,解決287個行政村通暢,完成硬化村社便道近5000公裡,整治山坪塘3.13萬口,解決41萬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改造農村危舊房5.5萬戶,808個村實現整村脫貧「銷號」。全年投入18個貧困區縣教育專項資金80.7億元,佔全市專項資金的56.7%,教育教學設施明顯改善。累計建成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1642個,鄉村醫生籤約服務達156.76萬戶。貧困地區的產業培育力度加強,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據統計,2015年14個國家重點貧困區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9120元,同比增長13.4%,絕對值和增幅均位居全國前列。

相關焦點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原標題:   (一)思想的力量,總能穿透迷霧,標定前行的方向。  這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
  • 巫溪生態扶貧搬遷 高山居民「糠籮兜跳進米籮兜」
    白鹿高山移民搬遷集中居住點。記者 張暢 攝    相關視頻:巫溪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00多戶 「微播重慶」走進他們新家    華龍網6月12日22時43分訊(記者 張暢)今天 「微播重慶——全國政務微博重慶行」活動進入最後一天,第一組的13位「網絡新聞發言人」參觀的最後一個地方是巫溪的白鹿集中居住點。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逐夢他鄉重慶人」暫告一段落 522個...
    三年裡,重慶日報、重慶電臺、重慶電視臺、重慶晨報、華龍網等5家市屬主流媒體的全媒體記者,共438人分73批次進行了全球實地尋訪,前後刊播了482期共522位逐夢人的精彩故事,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同時,還刊播了採訪花絮、動態報導、記者隨筆、手記等460餘篇。  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周波認為,此次集中式人物尋訪報導,將宏大敘事的主題宣傳化整為零,是重慶主題宣傳活動的新嘗試。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江津嘉平:山區小鎮走出特色效益農業之路
    在大埡村紫荊山山腰,嘉平鎮黨委書記施劍飛指著一片新種植的晚熟脆紅李說,這些耕地土層薄,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種植糧食作物的產量非常低。  而嘉平鎮大多都是這樣的坡耕地。該鎮地形呈兩山夾一河之勢,紫荊山和貓山夾著筍溪河貫穿南北15公裡,在全鎮7個村中,有4個村位於山腳,兩個村位於山頂,一個村位於山腰,海拔高度從200多米到1200多米不等,平均海拔達647米。
  • 重慶巴南石龍鎮鄉村旅遊火了
    重慶日報訊(記者 王翔 實習生 常蘭心)「今天天氣好,就帶孩子出來感受下大自然和農耕生活。」近日,重慶巴南區石龍鎮接待了500多名前來踏青旅遊、親近自然的市民,大家不僅欣賞了壯麗的林海,還體驗了露營、採摘等別樣的親子活動。
  • 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原標題:把握穩中求進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把穩中求進作為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 大道康莊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
    導讀:大道康莊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夏日雨後,長江重慶忠縣段被雲霧籠罩,水託雲,雲繞山,山依水,長江、橘山與雲霧渾然一體,蔚為壯觀。位於忠縣塗井鄉友誼村的三峽橘海,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幾名身著樸素的農民穿行其中鋤草施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 【聚焦|課程思政】廈門大學《公共管理學》:守正創新,打造治國理政...
    他將《論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擺脫貧困》等書籍列為必讀文獻,提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公共管理學科闡釋和學理表達能力。在「公共領導力與戰略思維」專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的鍛鍊與成長的經歷,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重慶江北棚戶區改造:築起民生安樂窩
    配套完善的新小區   薛妹在新家打掃衛生上世紀70年代,薛妹從上海遷至重慶,便一直在壓配新村居住,直至今年搬遷。  薛妹家的老宅光線很差,牆面已經斑駁,牆角已爬上了青苔。「我住在二樓,房屋狀況在我們這幾棟還不算太差,有些頂樓的屋頂都坍塌了,家裡漏水也很嚴重。」薛妹說。  新家則是窗明几淨,寬敞明亮:兩室兩廳的戶型,功能分區清晰,裝修雖不奢華,但貴在實用,讓薛妹很滿意。
  • 習式治國理政 一片大國新天
    然而,在中國,疏忽而過的「這三年」,在習式治國理政下,卻是英雄多壯志、日月換新天。於此背景下,在中國輿論場備受關注的「『國平』十六論」,便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成就系統解讀的最佳「通俗版」。  《「以人民為中心」開闢偉大事業新境界》《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航程》等系列文章,以激情筆墨、遼闊視野,對習近平治國理的格局與智慧,做出精準分析,既有網言網語的輕鬆活潑,又有理論邏輯的嚴謹縝密。「『國平』十六論」,傳遞著理論界與網評圈的好聲音——夢,是中國夢;心,是愛國心;情,是眾志成城砥礪前行的中華情。
  • 人民日報: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這一發展歷程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夯實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 構建「梯級漸進」體系 重慶一高校打造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
    中新網重慶新聞12月20日電 (記者 劉賢)社會實踐能讓學生較為深入地接觸社會、進行課題研究,越來越受到教育界重視。記者20日從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獲悉,其旅遊與服務管理學院發揮旅遊類專業優勢,構建了梯級漸進的社會實踐體系,正在打造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
  • 瞭望|重慶武隆:堅持綠色發展讓「窮鄉僻壤」變成「人間仙境」
    武隆區是全國少有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四塊金字招牌的區縣,生態旅遊扶貧的做法成效先後兩次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努力建設「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 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25日,學習小組(微信號xuexixiaozu)推薦了周新民談「習近平治國理政秘笈」系列第一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貢獻」》;今天,繼續推薦第二篇《這三年,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四大支柱」》。  所謂四大支柱,即:  1、戰略定力  抓住戰略定力這一支柱,確保大局不偏方向。
  •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案例_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案例資料下載_築龍...
    但眼下,這個好政策在個別地方卻變了形、走了樣。最近,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南三門峽一些鄉鎮,扶貧工程竟然也敢造假,新建的「扶貧房」牆磚一掰就碎、地面塌陷嚴重……扶貧搬遷新村竟然成了豆腐渣工程。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施工管理技術 河南一安居點村民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 在河南省澠池縣仁村鄉雪白村,一排排漂亮整齊的新房子竟然就是村民反映的存在質量問題的危房。
  •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陝西扶貧搬遷 重搬更要重扶
    韋海     西部網訊 今天(1月13日)的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在「治國理政新實踐」專欄中,以鎮安縣為例關注報導了我省正在開展的移民搬遷工作,並配發短評。短評中談到,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時候,搬遷就成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然而,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扶貧搬遷,重搬更要重扶。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搬得出、穩得住。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河長」小何,為全民治水搭起一座「橋...
    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習近平2016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強調  8月1日上午10點,合川三廟鎮三廟河上的場景熱火朝天:身穿救生衣的村民劃著三四條小船,手持長杆、濾網打撈著河中的漂浮物;河流下遊,兩臺挖掘機正一邊清理河道淤泥,一邊將大捆水草移到岸上;統一著裝的志願者在清理河岸……  這是合川全民參與水生態治理的日常寫照,也是合川探索全民治水樣本的「進行時」。
  • ——重慶師範大學對口扶貧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該模式的實踐主要包括四個維度:通力協作,強化管理,構建科學高效的合作機制;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注重頂層規劃設計;突出重點,加大投入,著重實施教育幫扶;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以科研成果轉化助推鄉村發展。  一、重慶師範大學對口扶貧城口縣的探索實踐  城口縣集「老、邊、山、窮」於一體,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慶市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90個貧困村、46110名貧困人口,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52%。
  • 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打造農旅融合示範項目
    由重慶金科股份集團及重慶琥珀茶油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示範項目於2018年開建,定向石柱縣產業扶貧,其以村企聯合為模式、產權移交村集體為核心。目前,該項目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示範項目以高山生態茶園為核心,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村企合作、互惠雙贏」原則,發揮民營企業綜合優勢,進行企業化運營產業扶貧項目試點,目標是立足貧困村實際現狀,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為貧困村扶持長效穩定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