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完善的新小區
薛妹在新家打掃衛生
小區配套健身器材
2013年-2017年,江北區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量為96.94萬平方米,涉及13171戶。截至2016年底,該區共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74.67萬平方米,完成率達77%,不少困難群眾藉此圓了安居夢。
新居夢一朝圓
薛妹是江北區壓配廠職工,原來的住房是廠裡分的,地址位於江北區壓配新村。上世紀70年代,薛妹從上海遷至重慶,便一直在壓配新村居住,直至今年搬遷。
薛妹家的老宅光線很差,牆面已經斑駁,牆角已爬上了青苔。「我住在二樓,房屋狀況在我們這幾棟還不算太差,有些頂樓的屋頂都坍塌了,家裡漏水也很嚴重。」薛妹說。
新家則是窗明几淨,寬敞明亮:兩室兩廳的戶型,功能分區清晰,裝修雖不奢華,但貴在實用,讓薛妹很滿意。更讓人滿意的是,新房接近83平方米,比老房子大了30多平方米,非但沒有花錢,反而獲得了好幾萬元的補償,用這些錢她完成了裝修。
「要不是棚戶區改造,我哪裡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她坦言。1999年,江北區壓配廠改制,薛妹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隨著老房子一天天破舊,人也一天天上了歲數,薛妹換房的心願愈發迫切。
2016年,江北區開始對這一片區進行棚戶區改造。在經過摸底調查、籤約、選房等階段後,當年12月5日,薛妹接到了新房的鑰匙:「當時一共有4個小區可以選擇,我選擇了離壓配新村最近的石馬河一個小區,畢竟周圍環境很熟悉,住習慣了。」
在這個小區,薛妹的老鄰居、老同事們就搬來了18戶,讓她沒有絲毫的陌生感。很短的時間裡,壓配新村片區共有284戶居民遷入了新家,滿心歡喜地開始了新生活。
百姓事大如天
作為重慶主城核心建成區,江北在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棚戶區」,這些區域的建築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質量差、人均建築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髒亂差,不管是對於老百姓的安居還是對於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都是很大的掣肘。
「棚改」事關百姓民生福祉,是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升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2013年—2017年,江北申報的城市棚戶區改造考核總任務量為96.94萬平方米,總戶數為13171戶,居全市第二,佔全市總任務量比例約為17%。短短幾年就要改造近百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操作?
為此,江北區成立了區主要領導掛帥的棚戶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棚改工作實施意見、總體規劃及年度計劃,落實了片區改造的責任單位,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
這是一筆巨大的民生投入,江北區採取了國開行貸款、發改委專項基金、基礎設施補助、零星片區補貼、中央面上補助資金及「PPP模式」融資等多種渠道融資。其中該區國開行「三統一」模式棚改專項貸款獲得125.7億元授信額度;通過市發改委渠道獲得專項基金3.2億元、基礎設施補助4700萬元;零星片區補助資金目前已到位4495萬元;中央面上補助資金7271萬元;以「PPP模式」融資達13億元。
在這樣的資金投入下,江北區的棚戶區改造工作進展順利,截至2016年底共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74.67萬平方米,完成率達77%。其中2016年實際完成改造26.08萬平方米,涉及戶數3000戶。
矛盾解環境變
拆遷難,做通拆遷群眾思想工作難上加難!為完成棚改工作任務,江北區本著「先拆矛盾後拆房」的理念入戶開展政策宣傳,邀請公證機構現場辦公,引入房屋中介服務、搬家服務,協調區不動產登記中心以及水、電、氣部門統一辦理相關手續,制定與棚戶區改造相關的惠民政策及實施方案,使這項政策充分體現出政府為民謀福祉的深遠意義。
「我們對棚戶區改造主要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拆除類城市棚戶區改造;二是修繕加固及改擴建類城市棚戶區改造。」江北區對於拆除類實行實物安置與貨幣補償相結合的安置補償辦法,由居民自願選擇。對於修繕加固及改擴建類,對局部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房屋,通過修繕加固的方式排除安全隱患,確保住用安全;對配套功能不完善的房屋,按照有關技術規範要求,通過就地改擴建的方式,配套廚房和衛生間等。
在和諧棚戶區改造的理念下,江北區給予了拆遷戶最大的優惠。其中,家庭人口在2人及以下,住房建築面積不足30平方米且他處無其他住房的困難戶,由徵收單位按建築面積30平方米給予補償;對居住人口3人以上,房屋面積不足45平方米且他處無其他住房的困難戶,一律補償到45平方米。同時,在堅持「等價交換」原則的基礎上,還對選擇貨幣補償的住戶進行一系列優惠。
薛妹的老同事李國英的老房子約73平方米,獲得了73萬元的賠償,單價達到1萬元/平方米,甚至略高於周邊商品房的價格,她權衡再三,用這筆錢在大學城片區買了新房,僅僅花費35萬元。
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做法,打消了群眾的顧慮——去年,電瓷廠、天原廠新勝村、壓配廠3個片區的群眾籤約十分迅速,尤其是電瓷廠片區徵收工作啟動僅5天時間,235戶群眾全部籤約,創造了全市棚改和徵收工作的奇蹟。
「我們將繼續統籌資金,加大棚改片區的安置力度,讓更多老百姓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江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王靜 榮瑞瑞
圖片由江北區城鄉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