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行處即吾鄉——評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

2020-12-13 同濟大學新聞網

山河行處即吾鄉——評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10-17  瀏覽:

每個迎著朝霞、穿過寬大敦厚校門的同濟學子都會對進門處懸掛的古銅色校徽過目不忘——三人划槳,同舟共濟。「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幾乎是每個同濟人深信不疑的身份標識。一百多年以來,「同舟共濟」何以從最初的美好寓意演化成精神積澱?它背後的文化意義、承載的歷史、對一所百年學府的精神指引,這一切都與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有關。

抗戰時期,同濟大學校園被炸毀,為了保留文化教育火種,堅持辦學,同濟師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裡跋涉。這場跋涉歷經數年,行程一萬多公裡,號稱「同濟長徵」。如今,這段歷史被搬上銀幕,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向觀眾娓娓道來那段歲月裡,同濟人在山河破碎、流離失所的情況下初心不改,書寫的一所大學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動人故事。

馮至、張靜吾、夏堅白、李國豪……那些在同濟校史、甚至是中國現當代史中赫赫有名的名字,他們何以會成為夜空中的閃爍星辰?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基於何種心情做出何種選擇?影片還原了這些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他們攜妻抱女為生存奔波的艱辛、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未知未卜時做出的選擇,自我經歷的跌宕起伏與思想蛻變。紀錄片沒有臉譜化概念化他們的形象,而是呈現了歷史激變的洪流中人性的真實與複雜,從而讓觀眾感受到真實背後的光輝與力量。

同濟以醫工立校,戰爭開始之後,醫學院師生首當其中為國效力。此後,醫學院師生隨同濟內遷一直服務於當地的醫療事業。八·一三事變以後,醫學院教授張靜吾受命籌辦臨時傷病醫院,帶領醫學院師生救治傷病。他還是同濟遷校的前方勘察者,苦苦尋覓著最適合的辦校之地。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剛到同濟附中擔任主任時還懷著文藝報國的理想。然而,一介文人,在炮火聲中攜妻抱女加入難民的行列,直面慘澹人生,期間他的思想產生劇烈的變化,終於「睜開眼睛看現實」,寫下「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詩中盡血淚,十年恥作太平人」的詩句,馮至思想與創作的成熟與隨校西遷是分不開的。夏堅白,留德博士,在抗戰緊急、同濟經費師資匱乏之時登上講臺,一改之前德語德文教學的傳統,用漢語中文教學,由他自己編寫的《應用天文學》,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本中文測繪教材。他深感祖國測量事業之落後,對向外國人購買所測的中國地圖深感痛心,夜以繼日地編著大地測量叢書。

令人感動的還有在戰火中走向講臺的年輕學者李國豪,身為一校之長到處籌錢的趙士卿,拿著拖欠的薪水堅守三尺講臺、一人兼授四門課程的測量系主任葉雪安,甚至還有在異國他鄉顛沛流離卻一路跟隨同濟西遷的德國籍教授史圖博,他們和學子們一起,此心安處是吾鄉,借宿在陌生的家園,不畏一切從頭開始;飽嘗生存之艱辛,在生活底處堅守希望,自強不息,為祖國崛起而奮勵……

國難當頭,民族危機,一路流亡的同濟知識分子從內心迸發出一種悲憤交織的情愫,這種情愫鑄成了與國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難的堅強信念,成為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動力源泉。

抗日戰爭期間的同濟大學,不僅沒有解散瓦解,其學科更完整,抗戰末期發展為綜合性大學,其培養的人才也令人矚目:「1937年戰爭開始時學生有1074人,1945年抗戰結束時學生1995人,西遷期間畢業生926人,他們在前線、醫院、大專院校、兵工廠,用知識、智慧和意志參與對侵略者的鬥爭,其中有2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紀錄片的解說詞簡潔、流暢,沒有長篇渲染,反而給人留有回味和想像。部分段落如散文詩般細膩,精緻。所用素材也都是當事人留下的日記或者回憶錄,亦或是家人的訴說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信度高。更有像吳孟超、傅信祁、樂彩臣這樣高齡的親歷者,能夠留下影像尤為珍貴。

紀錄片用講故事的手法去探知一個多世紀以來一所大學的立身之本,從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所處時代之幸運,體會自己身上的使命與責任。個人生命有限,科學遼闊無垠,同濟精神奔騰在蒼穹之中,激勵一代又一代同濟人奮力前行。(李涵)


相關焦點

  • 讀書報國,文化抗戰——抗戰烽火中的同濟大學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包括同濟師生在內的無數中華兒女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和努力,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加奮勇前行。本文將回顧同濟人的文化抗戰歷程,讓我們繼續弘揚偉大的文化抗戰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為把同濟大學建設成為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為推動偉大民族復興而努力奮鬥!
  • 我心歸處即吾鄉
    學生時代一年兩個寒暑長假,並不如何珍惜在家的時光,那時候只想上大學離家遠點,享受一個人的時間空間,妄想著脫離父母自己獨立生活,自己迎接所有的挑戰。我心歸處即吾鄉,既是家,也是家中的老爹老娘。我們長大了,父母逐漸變成了小孩子,以前是我們依偎著父母,現在是父母依偎著我們,沒有了年輕時的責任,他們的想法無非是一家人能夠待在一起慢慢變老。
  • 宜賓李莊發現一件與同濟校史有關的抗戰文物真品
    3月28日凌晨,來自同濟大學李莊校區的名紳羅南陔之孫亞新先生用微信發來一張照片,並附說明,這是最近在李莊羅家祠一何姓農戶家的廢柴堆裡發現的木匾之照片,他正在全力爭取拿到它。我根據該照片蘊含的諸多信息,當即判斷,這屬於與同濟校史有關的抗戰文物之真品,已受損頗多,不宜再損,故回覆:「謝謝亞新老師通報,此牌很重要,請代為爭取,並保護起來,同濟感謝近期特忙,當擇時來李莊看看。
  • 印象·吾鄉吾民
    不過應該謹記,在地球文明中,時間的主體是人,是人活動的社會。周一渤值得稱讚。堅守鄉土,牢記鄉土,不忘根本。祝賀一渤《吾鄉吾民》展覽圓滿成功!《吾鄉吾民》攝影展不僅堪稱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我們能從中了解豫南農村所獨有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和諧輕鬆的關係,甚至去體會那一種來自古老民族的灑脫、堅韌與包容!衷心祝願周一渤先生的《吾鄉吾民》大型攝影展取得圓滿成功。
  • 一代同濟人可歌可泣的歷史——談談同濟大學西遷的故事(下篇)
    李莊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留下了「九宮十八廟」的老鎮,當其他地方以「廟小菩薩大」的緣由婉拒時,李莊人卻請出了殿堂廟宇中的菩薩,騰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迎來了以同濟師生為代表的文人學子。醫學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鄧瑞麟通過開展動物實驗和反覆研究,終於查出村民們日常食用的食鹽中所含氯化鋇是致病原因。教授們提出了預防和治療方案,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受到川南民眾的頌揚與感佩。此項研究成果獲得了1943年教育部學術獎勵一等獎。此外,同濟大學還在李莊設立附屬中學、小學等,傳播現代科學,拓新鄉民傳統觀念,允許鄉民旁聽課程,營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李莊的現代化進程。
  • 同濟大學,來了!
    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何處是吾鄉,何處是歸途?抗戰結束後學校回遷故土從此同濟人重整風帆砥礪奮發但就是這樣一支看似「略帶土氣」的「施工隊」在悠悠歲月中書寫著不平凡的傳奇用同濟智慧來源:新華網、同濟大學(文中視頻、圖片等資料由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統籌,歷史部分來源同濟大學檔案館等)策劃:劉洪監製:陳璟春統籌:梁甜甜 商亮作者:
  • 紀錄片《杜甫》熱播,重訪杜甫走過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讀詩
    前不久,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引起國內眾多讀者關注。這也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紀錄片中,歷史學家麥可·伍德來到中國,足跡遍布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河南、長安(西安)、成都、三峽、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現,並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紀錄片是誠懇的。
  • 同濟大學校史沿革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山河密碼——地名中國》    騰訊娛樂訊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五洲傳播中心與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共同為外宣電視欄目《文化中國》合作拍攝的《山河密碼——地名中國》系列紀錄片日前開拍,並在中央電視臺備播。
  • 不二情書:秭歸秭歸,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二情書:秭歸秭歸,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0-05-08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裴鋼「校訓」,在英語中稱為「Motto」,這個詞起源於義大利,有座右銘、箴言之義,用在學校校徽上即是校訓。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現代意義上的「校訓」,指的是「學校規定的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是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 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91歲的楊葆生,曾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現任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 四本快穿小言文:吾心安處,即是吾鄉
    《吾心安然》作者:閒庭飲茶進度:連載文案:安然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可她的經歷又確實不普通。吾心安處,即是吾鄉。
  • 同濟醫學院 ≠ 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什麼?
    原校址被改建為「中法國立工學院」,就是現在上海理工大學。1937年,國立同濟大學增設文、理學院,成為綜合性大學,同年因抗戰爆發,開始西遷,直到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回遷上海,發展為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構成的著名綜合型大學。1948年,同濟大學細菌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1949年,上海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後成為國家高教部直屬大學。
  • 尋味︱劉旭東:吾鄉食物雜記
    鄉人稱為聾子魚,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它反應慢,動作遲緩,疑心它耳聾吧。也因此有的地方乾脆叫它「呆子」。此魚味美,紅燒白燉,皆為美味。江南人以雪菜同燒,更添鮮美。 三 莧菜股。顧名知義,即莧菜梗,或莧菜莖也。春夏之際,莧菜瘋長,菜莖肥碩,取之作寸段,入壇藏之。其後必臭。蒸而食之,臭美無比。寧波人以之與臭豆腐同燉,是為著名的寧波雙臭。
  • 宜賓李莊發現一塊與同濟大學校史有關的木匾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黃大海)4月1日,記者從宜賓市博物院獲悉,近日,該院在宜賓李莊發現並接收了一塊民國時期的木匾,該匾題刻於1945年,記載了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內遷李莊及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事宜,並讚譽了李莊著名士紳羅南陔的贊助義舉,該匾對於研究同濟大學內遷歷史以及李莊文化抗戰都具有重要意義
  • 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辦學9年、培養出十萬英才的傳奇大學
    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主要運用口述歷史的手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曾經創造過的一個輝煌辦學奇蹟----抗大。圖片來自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1937年6月1日,&34;成立。&34;掃蕩&34;蠶食&34;鐵臂合圍&34;掃蕩&34;背包大學&34;元始天尊&34;活動的課堂,流動的學校&34;窯洞大學&34;家常便飯&34;三科的文化教育,是整個教育計劃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
  • 抗戰空軍紀錄片《沖天》在臺北首映引人落淚
    >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記者 石龍洪 邢利宇)一部講述1937至1945年空軍抗戰故事的紀錄片18日在臺北中山堂首映,其真實、真情使不少觀眾感動落淚。  據統計,8年抗戰期間,中國遭受日軍空襲近1.3萬次、投下25萬枚炸彈,炸死9萬多人;空軍在抗戰中犧牲了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飛行員。  為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並追念在抗戰過程中較少被傳誦的空軍故事,臺灣中華文化總會與視納華仁基金會聯合出品了這部紀錄片。
  • 「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鉤沉
    筆者近讀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民政工作史》,偶然發現,抗戰時期,在延安,竟然還曾有過「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 1941年9月6日,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號召,在延安的部分同濟大學校友成立了「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總幹事夏光韋,幹事有徐紀綱、趙安博、王震之,總計有17人。該會系統一戰線工作性質的社會團體,後改由中央青委領導。
  • 同濟大學:建築學沒落的貴族
    同濟大學這幾年在建築學專業,退步太明顯。建築學專業,四輪評估中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獲評A+。而同濟大學和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一起,獲評A-。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還是保持了第一。但近幾年來同濟大學,始終偏向於土木方向發展,錯過了最近幾年的大發展機遇,慢慢拉大了和復旦、交大的差距。同濟把土木詮釋到了極致,拿著技術幹活賺錢很厲害,但科研氛圍確實不行。要回到過去復旦、同濟並稱的時代,困難越來越大。但是,同濟大學仍然有希望趕上交大、復旦。除了土木工程外,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排名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