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迎著朝霞、穿過寬大敦厚校門的同濟學子都會對進門處懸掛的古銅色校徽過目不忘——三人划槳,同舟共濟。「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幾乎是每個同濟人深信不疑的身份標識。一百多年以來,「同舟共濟」何以從最初的美好寓意演化成精神積澱?它背後的文化意義、承載的歷史、對一所百年學府的精神指引,這一切都與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有關。
抗戰時期,同濟大學校園被炸毀,為了保留文化教育火種,堅持辦學,同濟師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裡跋涉。這場跋涉歷經數年,行程一萬多公裡,號稱「同濟長徵」。如今,這段歷史被搬上銀幕,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向觀眾娓娓道來那段歲月裡,同濟人在山河破碎、流離失所的情況下初心不改,書寫的一所大學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動人故事。
馮至、張靜吾、夏堅白、李國豪……那些在同濟校史、甚至是中國現當代史中赫赫有名的名字,他們何以會成為夜空中的閃爍星辰?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基於何種心情做出何種選擇?影片還原了這些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他們攜妻抱女為生存奔波的艱辛、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未知未卜時做出的選擇,自我經歷的跌宕起伏與思想蛻變。紀錄片沒有臉譜化概念化他們的形象,而是呈現了歷史激變的洪流中人性的真實與複雜,從而讓觀眾感受到真實背後的光輝與力量。
同濟以醫工立校,戰爭開始之後,醫學院師生首當其中為國效力。此後,醫學院師生隨同濟內遷一直服務於當地的醫療事業。八·一三事變以後,醫學院教授張靜吾受命籌辦臨時傷病醫院,帶領醫學院師生救治傷病。他還是同濟遷校的前方勘察者,苦苦尋覓著最適合的辦校之地。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剛到同濟附中擔任主任時還懷著文藝報國的理想。然而,一介文人,在炮火聲中攜妻抱女加入難民的行列,直面慘澹人生,期間他的思想產生劇烈的變化,終於「睜開眼睛看現實」,寫下「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詩中盡血淚,十年恥作太平人」的詩句,馮至思想與創作的成熟與隨校西遷是分不開的。夏堅白,留德博士,在抗戰緊急、同濟經費師資匱乏之時登上講臺,一改之前德語德文教學的傳統,用漢語中文教學,由他自己編寫的《應用天文學》,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本中文測繪教材。他深感祖國測量事業之落後,對向外國人購買所測的中國地圖深感痛心,夜以繼日地編著大地測量叢書。
令人感動的還有在戰火中走向講臺的年輕學者李國豪,身為一校之長到處籌錢的趙士卿,拿著拖欠的薪水堅守三尺講臺、一人兼授四門課程的測量系主任葉雪安,甚至還有在異國他鄉顛沛流離卻一路跟隨同濟西遷的德國籍教授史圖博,他們和學子們一起,此心安處是吾鄉,借宿在陌生的家園,不畏一切從頭開始;飽嘗生存之艱辛,在生活底處堅守希望,自強不息,為祖國崛起而奮勵……
國難當頭,民族危機,一路流亡的同濟知識分子從內心迸發出一種悲憤交織的情愫,這種情愫鑄成了與國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難的堅強信念,成為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動力源泉。
抗日戰爭期間的同濟大學,不僅沒有解散瓦解,其學科更完整,抗戰末期發展為綜合性大學,其培養的人才也令人矚目:「1937年戰爭開始時學生有1074人,1945年抗戰結束時學生1995人,西遷期間畢業生926人,他們在前線、醫院、大專院校、兵工廠,用知識、智慧和意志參與對侵略者的鬥爭,其中有2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紀錄片的解說詞簡潔、流暢,沒有長篇渲染,反而給人留有回味和想像。部分段落如散文詩般細膩,精緻。所用素材也都是當事人留下的日記或者回憶錄,亦或是家人的訴說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信度高。更有像吳孟超、傅信祁、樂彩臣這樣高齡的親歷者,能夠留下影像尤為珍貴。
紀錄片用講故事的手法去探知一個多世紀以來一所大學的立身之本,從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所處時代之幸運,體會自己身上的使命與責任。個人生命有限,科學遼闊無垠,同濟精神奔騰在蒼穹之中,激勵一代又一代同濟人奮力前行。(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