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當同濟大學陷入困境之時,熱情的李莊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以開闊的胸襟和氣度接納了飽受戰亂流離漂泊的同濟人,使同濟師生在李莊找到了「一張平靜的書桌」,留下了一段「幸而有託,不廢研求」的辦學足跡。
李莊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留下了「九宮十八廟」的老鎮,當其他地方以「廟小菩薩大」的緣由婉拒時,李莊人卻請出了殿堂廟宇中的菩薩,騰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迎來了以同濟師生為代表的文人學子。
在李莊的六年間(1940年至1946年),同濟辦學校,設議院,啟民智,開民風,惠百姓,援抗戰,為李莊這個千年古鎮注入了現代知識與文化,扶助了當地民眾,服務於西南地區發展,留下了一代學人樸素而動人的故事,為西南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抗日戰爭時期的軍工、衛生、文教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莊是一個相對閉塞的西南古鎮,同濟師生的到來為李莊開啟了現代智識之路。醫學院在鎮上祖師殿開設解剖課,中央研究院體質人類學所也開始擺弄、測繪各種各樣的人體骨骼……不知內情的當地居民看到師生們用於解剖的人體骨骼時,嚇得半死。
於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和中央研究院辦了一次為期7天的科普展覽,公開展出了甲骨文、死屍和用於試驗的骨骼,醫學院的師生還免費為李莊群眾看病治病,向居民介紹人體結構和基本的生理醫學知識。人體器官展覽舉辦時,從各地趕來參觀的人在李莊鎮上排起長隊,隊伍長達10裡,在川南地區引起很大轟動。
當時川南一帶流行一種痺(Pa)病,病人症狀為四肢乏力,肌肉麻木,甚至導致麻痺至胸部而死,當地人恐怖地稱之為「麻腳瘟」。醫學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鄧瑞麟通過開展動物實驗和反覆研究,終於查出村民們日常食用的食鹽中所含氯化鋇是致病原因。教授們提出了預防和治療方案,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受到川南民眾的頌揚與感佩。此項研究成果獲得了1943年教育部學術獎勵一等獎。
此外,同濟大學還在李莊設立附屬中學、小學等,傳播現代科學,拓新鄉民傳統觀念,允許鄉民旁聽課程,營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李莊的現代化進程。
與此同時,同濟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雖受當時的戰亂影響,學校的財政收入陷入困境,給辦學帶來許多困難,但廣大師生員工艱苦奮鬥,刻苦研學,努力發展教育事業。經過李莊時期的發展,學校的師生人數有所增加,教學設備得到擴充,並在原有醫、工、理三個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法學院,工學院造船組改為造船系,並增設了機械專修科;理學院數理系分為數學、物理兩系;在宜賓建立了國內第一所正規化的醫事檢驗學校――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同濟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啟了邁向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步伐。
1944年8月4日,同濟大學青年廣播新聞社成立,是當時李莊唯一的戰時通訊社,也是當時李莊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渠道。要收聽電臺的信息,首先要有收音機。但在當時,收音機屬於非常緊缺的物資。工學院電機系學生王守覺(我國半導體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自己組裝了一臺收音機,收聽國內外電臺的新聞節目,通過同濟青年廣播新聞社告知李莊各機構,通訊社使李莊人民得以及時了解、知曉時局。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以及艱苦的辦學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濟師生不畏艱難、同舟共濟,堅持因陋就簡、就地辦學,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戰時醫療和軍工人才,為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做出了同濟貢獻。
1944年冬天,日軍鐵蹄踏入貴州獨山,四川震動,國家告急。國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滴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大中專知識青年投筆從戎,組建青年遠徵軍驅逐敵寇。當時同濟全校總人數2423人,有師生近700人報名。以工科教授楊寶林為首的364名師生從軍,報名和參軍總數列全國高校第一。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覺從廣播中第一個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隨即將消息傳遍整個李莊。但隨後同濟回遷卻困難重重,進展遲緩。同濟師生們直到1946年4月才結束課程,開始分批啟程東返上海。
從1940年到2020年,80年彈指一揮間,同濟與李莊的情緣根深,枝繁葉茂。同濟與李莊,相識於戰火硝煙之時,相知於篳路藍縷之際,相交於朝夕問道之誼,相融於血濃於水之情。同濟與李莊的情緣,是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攻克國難的縮影,也是一代同濟人可歌可泣的歷史。
部分文字來源於同濟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