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同濟人可歌可泣的歷史——談談同濟大學西遷的故事(下篇)

2021-02-23 無遠不往

1940年,當同濟大學陷入困境之時,熱情的李莊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以開闊的胸襟和氣度接納了飽受戰亂流離漂泊的同濟人,使同濟師生在李莊找到了「一張平靜的書桌」,留下了一段「幸而有託,不廢研求」的辦學足跡。

李莊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留下了「九宮十八廟」的老鎮,當其他地方以「廟小菩薩大」的緣由婉拒時,李莊人卻請出了殿堂廟宇中的菩薩,騰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迎來了以同濟師生為代表的文人學子。

在李莊的六年間(1940年至1946年),同濟辦學校,設議院,啟民智,開民風,惠百姓,援抗戰,為李莊這個千年古鎮注入了現代知識與文化,扶助了當地民眾,服務於西南地區發展,留下了一代學人樸素而動人的故事,為西南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抗日戰爭時期的軍工、衛生、文教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莊是一個相對閉塞的西南古鎮,同濟師生的到來為李莊開啟了現代智識之路。醫學院在鎮上祖師殿開設解剖課,中央研究院體質人類學所也開始擺弄、測繪各種各樣的人體骨骼……不知內情的當地居民看到師生們用於解剖的人體骨骼時,嚇得半死。

於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和中央研究院辦了一次為期7天的科普展覽,公開展出了甲骨文、死屍和用於試驗的骨骼,醫學院的師生還免費為李莊群眾看病治病,向居民介紹人體結構和基本的生理醫學知識。人體器官展覽舉辦時,從各地趕來參觀的人在李莊鎮上排起長隊,隊伍長達10裡,在川南地區引起很大轟動。

當時川南一帶流行一種痺(Pa)病,病人症狀為四肢乏力,肌肉麻木,甚至導致麻痺至胸部而死,當地人恐怖地稱之為「麻腳瘟」。醫學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鄧瑞麟通過開展動物實驗和反覆研究,終於查出村民們日常食用的食鹽中所含氯化鋇是致病原因。教授們提出了預防和治療方案,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受到川南民眾的頌揚與感佩。此項研究成果獲得了1943年教育部學術獎勵一等獎。

此外,同濟大學還在李莊設立附屬中學、小學等,傳播現代科學,拓新鄉民傳統觀念,允許鄉民旁聽課程,營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李莊的現代化進程。

與此同時,同濟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雖受當時的戰亂影響,學校的財政收入陷入困境,給辦學帶來許多困難,但廣大師生員工艱苦奮鬥,刻苦研學,努力發展教育事業。經過李莊時期的發展,學校的師生人數有所增加,教學設備得到擴充,並在原有醫、工、理三個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法學院,工學院造船組改為造船系,並增設了機械專修科;理學院數理系分為數學、物理兩系;在宜賓建立了國內第一所正規化的醫事檢驗學校――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同濟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啟了邁向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步伐。

1944年8月4日,同濟大學青年廣播新聞社成立,是當時李莊唯一的戰時通訊社,也是當時李莊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渠道。要收聽電臺的信息,首先要有收音機。但在當時,收音機屬於非常緊缺的物資。工學院電機系學生王守覺(我國半導體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自己組裝了一臺收音機,收聽國內外電臺的新聞節目,通過同濟青年廣播新聞社告知李莊各機構,通訊社使李莊人民得以及時了解、知曉時局。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以及艱苦的辦學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濟師生不畏艱難、同舟共濟,堅持因陋就簡、就地辦學,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戰時醫療和軍工人才,為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做出了同濟貢獻。

1944年冬天,日軍鐵蹄踏入貴州獨山,四川震動,國家告急。國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滴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大中專知識青年投筆從戎,組建青年遠徵軍驅逐敵寇。當時同濟全校總人數2423人,有師生近700人報名。以工科教授楊寶林為首的364名師生從軍,報名和參軍總數列全國高校第一。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覺從廣播中第一個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隨即將消息傳遍整個李莊。但隨後同濟回遷卻困難重重,進展遲緩。同濟師生們直到1946年4月才結束課程,開始分批啟程東返上海。

從1940年到2020年,80年彈指一揮間,同濟與李莊的情緣根深,枝繁葉茂。同濟與李莊,相識於戰火硝煙之時,相知於篳路藍縷之際,相交於朝夕問道之誼,相融於血濃於水之情。同濟與李莊的情緣,是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攻克國難的縮影,也是一代同濟人可歌可泣的歷史。

部分文字來源於同濟大學圖書館

相關焦點

  • 同濟醫學院 ≠ 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什麼?
    這要從同濟有意思的歷史說起。1937年,國立同濟大學增設文、理學院,成為綜合性大學,同年因抗戰爆發,開始西遷,直到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回遷上海,發展為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構成的著名綜合型大學。1948年,同濟大學細菌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1949年,上海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後成為國家高教部直屬大學。
  • 山河行處即吾鄉——評紀錄片《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幾乎是每個同濟人深信不疑的身份標識。一百多年以來,「同舟共濟」何以從最初的美好寓意演化成精神積澱?它背後的文化意義、承載的歷史、對一所百年學府的精神指引,這一切都與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有關。抗戰時期,同濟大學校園被炸毀,為了保留文化教育火種,堅持辦學,同濟師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裡跋涉。這場跋涉歷經數年,行程一萬多公裡,號稱「同濟長徵」。
  • 醫學人才培養十大高校令同濟大學心痛,西遷為復旦崛起創造條件!
    其中華中科技大學的高排名令人吃驚,在中國的老牌醫學院名校中「北協和、南湘雅、西華西、東齊魯、中同濟」,只有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未能進入榜單十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中國傳統老牌醫學院扛起大旗,然而面對這份數據,最難過的當屬同濟大學,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就是當年從上海西遷武漢的同濟大學醫學院,也是同濟大學的創校的源頭。
  • 高校歷史,同濟大學前二任校長為醫師,一所救人於後世的高等學府
    同濟大學的根源是同濟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和同濟醫學院不僅名字相似而且關係非常特殊,幾乎每年高考總會有人把這兩所醫學院搞混,同濟大學醫學院是2000年被同濟大學兼併的上海鐵路醫學院,而同濟醫學院則是上世紀50年代從上海同濟大學西遷武漢的同濟醫學院
  • 同濟大學,來了!
    值得咂摸的名字正如她承載的歷史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過往皆讓人感懷」「醫工棟梁」是同濟人最好的報國「武器」埋頭苦讀,知識救國是同濟好兒郎扛起的「槍」!身在同濟心懷責任「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成為了一代代同濟人溶於血液的寶貴品質
  • 同濟大學唯美畢業照發布,每段同濟的故事,都屬於某個同濟人
    同濟大學是國內頂級大學之一,在同濟的幾年時光,從入學時的稚嫩清秀到畢業時的智慧漂亮,同濟大學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關於同濟大學的故事。圖中為同濟大學畢業生小姐姐在入學和畢業時的對比照片。每段同濟的故事,都屬於某個同濟人。
  • 中國大學建築老八校—同濟大學
    在建築老八校中同濟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佼佼者,同濟大學創辦於1907年,前身是由德國醫生創建的德文醫學堂,1927年更名為同濟大學,其位於全球魔都——上海市。同濟大學集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工程於一身,充分顯示了同濟大學的優勢地位,是中國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名牌大學,也是全國最早設立的七大國立大學之一,並且同濟大學入選全國重點工程師培養計劃和珠峰計劃等全國重點計劃項目,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國際性大獎,為中國獲得了眾多的榮譽。
  • 同濟大學社會關注度有多低?同濟校友:已經低調到被央視所遺忘!
    ,似乎有著德國保守低調的元素,雖然有著不俗的學科實力,但是不善於對外表露,已經有113年建校歷史的同濟大學,曾經是上海灘高校的翹楚,當年上海德文醫學堂學費最高,教育標準最強,在失去實力雄厚的醫學院後,同濟大學一直以出色的工科聞名全國,不僅修起了大半個上海,在全國的土木、交通、橋梁建設中,更是隨處可見同濟人的身影,面對上海灘後期之秀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同濟大學似乎對於誰是上海灘第一高校的榮譽並不熱衷
  • 今年七月 | 「西遷歷史紀念館」在西安交通大學建成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今年七月 | 「西遷歷史紀念館」在西安交通大學建成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18-04-10 19:47 字號:
  • 圖書館舉辦「早期同濟大學歷史與德國的淵源」主題講座
    9月29日,「同濟與德國的百年故事」系列活動首期講座「早期同濟大學歷史與德國的淵源」在德文圖書館二樓報告廳舉行。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世界格局出發,講述了二十世紀初葉從青島到上海的中德關係淵源,並結合近現代中國學習西學以及當時德國「世界秩序」和「對外文化政策」等因素,介紹了促成同濟大學前身——德文醫學堂誕生的歷史背景、同濟大學建校初期的歷史以及學校早期校舍搬遷情況,闡述了同濟大學首位校長埃裡希·寶隆醫生在同濟大學歷史上發揮的作用,進而講述了在同濟成長起來的多位德國大學校長
  • 同濟醫學院為何內遷武漢而同濟大學卻在上海,其中緣由令人感動
    而在這幾所醫學院校中,有一所院校是經歷了多地輾轉才來到了現在建校的地方,相信有一些人也知道這段歷史,它就是著名的同濟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學院原是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武漢。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姜泓冰《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9
  • 走進百年同濟大學,從醫學到理工科的歷史變遷,感受同濟學子風採
    現代的同濟學子你所不知道的同濟大學同濟大學作為985雙一流高校,雖然每年的生源質量都非常的好,但是綜合的高校排名卻很低,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質疑同濟大學為何會受到全國考生的歡迎?上海市的地域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同濟大學悠久的歷史和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同濟大學作為理工科高校,學科規模不大,但是擁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學科,從曾經建校根本的醫學已經轉變為土木、交通、橋梁、汽車等多門就業非常好的強勢學科,更吸引考生報考同濟大學的原因是,擁有德意志血統的同濟大學有859門全外語授課課程,46個全外語授課學科,全國最強的德語教育基地就在同濟大學,每年去海外交流的學生就多大4500多人
  • 同濟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日前,教育部核准了《同濟大學章程》,章程中明確規定,同濟大學的校訓是「同舟共濟」。「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孫子·九地》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自此,「同舟共濟」遂成為表示協力同心、共渡難關的經典成語。
  • 同濟醫學院是同濟大學的嗎?很多人分不清楚!
    很多家長和同學們填報志願時,對同濟大學非常熟悉,這所大學屬於我國頂尖的985高校,尤其在土木建築方面非常突出,但對同濟醫學院不太熟悉,對同濟醫學院和同濟大學的關係搞不清楚,認為兩所大學都含有「同濟」字眼,應該屬於同一所大學。同濟醫學院真的屬於同濟大學嗎?
  • 目前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歷史變遷,有同濟大學和大同大學的血脈
    五大交通大學交通大學是明末中日甲午戰爭後,由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清朝直隸總督王文韶在上海組建後來的國立交通大學,在民國時期被譽為「東方的MIT",解放後交通大學主要分為5大知名高校,最出名的是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還有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和遠走臺灣省的新竹交大
  • 「同濟醫學院」為什麼沒回到同濟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築系併入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的鐵路專業併入同濟大學。廈門大學土木系併入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橋梁隧道專業併入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等9所高校與土木、建築、測量相關的全部系、科、組、班全部併入同濟大學。經此番調整,當時與土木、工程、建築、設計、測量、道路、橋梁、城建、規劃、隧道、鐵路相關的王牌院系幾乎清一色併入了同濟大學。
  • 強基計劃·建築老八校之一的同濟大學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並由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中央直管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
  • 「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鉤沉
    據史料記載,同濟大學校友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6年。筆者近讀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民政工作史》,偶然發現,抗戰時期,在延安,竟然還曾有過「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 1941年9月6日,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號召,在延安的部分同濟大學校友成立了「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總幹事夏光韋,幹事有徐紀綱、趙安博、王震之,總計有17人。該會系統一戰線工作性質的社會團體,後改由中央青委領導。
  • 同濟大學舉行紀念「一•二九」事件70周年大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鍾志華,「一•二九」事件親歷者、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董鑑泓教授,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劉剛,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馬錦明、徐建平,以及參加同濟大學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班的該校所有中層幹部,及來自各學院的學生代表,出席紀念大會。徐建平介紹「一•二九」事件的大致經過,馬錦明主持紀念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