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引發南半球更大規模海浪

2020-12-25 人民網

  本報訊 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到下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在南半球引發更大規模的海浪,而在其他一些地區,波浪的高度則有可能減小。這不僅影響航道和漁業,而且會波及沿海地區,使海岸的輪廓和形態發生改變。該研究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波浪調節著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熱、能量、水蒸氣和氣體的不斷交換。波浪的高度、頻率和方向在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不斷變化,而這些因素又會受到氣候模式的影響。

  研究人員用5個獨立的海浪氣候模型預測了下個世紀的海浪特徵。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在南極氣候變化及南大洋西風增強的共同合力下,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南大洋以及澳大利亞東海岸等海域的浪高將增加。研究人員還預測,全球海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域浪高將有所下降,尤其是北半球海洋,這可能是由於太平洋高壓北移造成的。

  沿海地區的海岸也將受到波浪的影響。普林斯頓大學大氣科學家範亞林(音譯)說:「當北太平洋的海浪變小時,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少的波能量去改變海灘,因此海岸更少受到侵蝕。」但較小的海浪也意味著海波能產業可資利用的能源將減少。研究論文的合著者、日本京都大學波動力學研究員森信人(音譯)表示,北大西洋更加平靜的洋面將保證一些主要航線的安全,對於深海漁民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這項研究還提出了如何量化氣候變化對海岸的影響等重要問題。英國利物浦國家海洋學中心沿海海洋學家朱迪斯·沃爾夫說:「對於許多沿海地區來講,氣候變化作用於浪高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海平面的上升。」(吳佳珅)

相關焦點

  • 考點5 氣候類型及其變化
    考點5 氣候類型及其變化一.地帶性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成因氣候特徵
  • 是熱帶季風氣候,還是熱帶稀樹草原氣候?
    高一地理複習,有一道試題引發了學生的課堂討論:是熱帶季風氣候,還是熱帶稀樹草原氣候?6班課上,作業討論時,我見到JXB同學在修改答案,他原來這題選D,討論時他又改成了B。我就問,為何要修改?可他卻說不出道理。這位學生學習基礎較好,但這一問題明顯難倒了他,出現不自信的表現。巡視中,我發現這一問題也難倒了其他很多同學。
  • 從南極冰蓋尋找氣候變化的答案
    南極冰蓋巨大的冷儲和相變潛熱,以及對海平面上升的潛在作用,使其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研究對象之一。最新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的「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基於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的大範圍監測,進而分析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分布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 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
    如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先後遭到暴雨大風侵襲,引發災害和人員傷亡;浙江一次雷擊就死亡17人;西部山區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已帶走上百條生命;江南一帶的持續高溫除造成用電緊張外,還引發疾病和死亡人數增加。所有這些不免使人們產生疑慮:難道真是氣候發生了什麼異常嗎?  氣候本身在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全球角度還是我國的情況,都能證明這一點。
  • 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
    當「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公眾口中的熱詞時,當世界各國都在為減緩氣候變化而努力時,當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時,當世界各國重要會議都聚焦氣候變化時,作為普通公眾,我們有必要知道到底什麼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了哪些事件的發生,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基本概念和科學事實。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鉤粉蝶(Gonepteryx rhamni)。氣候變化導致更多極端的天氣事件,引發更大的溫度波動,讓問題更加複雜。包括蝴蝶在內的昆蟲為我們 85% 的糧食作物授粉,它們提供了全球價值數十億英鎊的重要服務。保護物種多樣性將會提供長期的抗壓能力:如果某一物種的數量下降,就會有其他物種來填補空白。昆蟲也是許多其他物種的重要食物來源,包括鳥類。
  • 美國蜜蜂種群持續萎縮 研究:氣候變化或是主因
    一項新出爐的研究表明,在美國一些地區,氣候變化可能是蜜蜂種群持續萎縮的原因。資料圖:花叢邊的小蜜蜂。 王東明 攝據報導,為更好地了解全球變暖對蜜蜂健康的影響,來自西北大學和芝加哥植物園的科學家在亞利桑那州對蜜蜂巢進行了各種溫度的測試,而研究人員採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巢穴塗成黑色、白色和透明來改變溫度。
  • 相比CMIP5,CMIP6模式能更好地模擬極端氣候變化
    那麼,CMIP6模式對氣候尤其是極端氣候的模擬性能如何?相比之前模式版本,是否有所提升呢?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陳活潑研究員、孫建奇研究員等開展了系統的評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7期上。
  • 紐西蘭推出氣候變化課程,或將引領全球氣候教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 見習記者 錢雅卓)據英國《衛報》1月13日報導,紐西蘭預計對11歲至15歲的學生,開設非強制性的氣候變化課程。該課程將提供氣候變化教材給學校,還包括一套「健康指南」。紐西蘭或將在全球氣候變化教育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法國政府對燃油加稅應對氣候變化,結果卻引發大規模抗議
    而政府希望通過加稅來促使人們轉向更清潔的能源與車輛,減少碳排放,同時碳稅收入也將被用於資助減排項目,從而應對氣候變化。馬克龍自競選期間就一直塑造著自己的環保形象,去年 6 月,在川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之際,他又號召美國氣候科學家去法國做研究,並套用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喊出「讓我們的星球再次偉大」的口號。
  • 氣候變化可能引起土壤水力特性的變化
    導 讀 在10年尺度上,氣候變化(降水增加)可能會導致土壤水分滲透率降低和保水性增加,從而影響地下水供應、糧食生產和安全。 編譯/劉燕飛 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9年第19期
  • 全球變暖預警 首部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北京首映
    中國日報7月31日電 7月31日,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在北京首映。這部電影主要圍繞全球氣候變暖話題展開,通過藝術化的電影情節設計,呼籲公眾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作為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該片歷時5年創作和2年拍攝製作完成。期間邀請了數十位氣象、海洋、能源、計算機、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前沿科學家作為專家顧問團,最終選擇了由氣候危機引發的「疫情」和「洪水」作為背景,探討人類個體如何團結共渡災難。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通過這次會議,中國可以進一步了解國際上在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經濟研究和海洋發展模式中的有益實踐和最新成果,對如何保護海洋環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海洋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海洋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 為何季風氣候只出現在大陸的東岸?盤點世界上主要的季風氣候區!
    1、季風的成因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 氣候判讀
    B.葉質堅硬,樹皮厚C.板狀根大,樹幹長  D.葉面寬大,多氣孔下圖為某地降水量和氣溫年變化示意圖。3.該地的氣候類型為(  )A.地中海氣候    B.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4.下列哪個城市的氣候類型與該圖符合(  )A.開羅
  • 美國13個聯邦機構:氣候變化惡果正在美國肆虐,糟糕的還在後面
    這份報告追溯了氣候變化過去已經對美國每個地區造成的影響,從全國範圍的熱浪到西部日益減少的積雪。它還以直率和令人不安的措辭展望了即將到來的災難。這份由300名科學家和13個聯邦機構支持發布的文件中,有多處與美國政府的管理目標發生衝突。
  • 比起「脫歐」 英國人更在乎氣候變化
    【新華社微特稿】一項26日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英國人認為,氣候變化議題的重要性從長期看超過英國脫離歐洲聯盟。英國康雷斯市場調查公司發現,每10名英國成年人中有7人認為,長期看,氣候變化比英國「脫歐」更重要;三分之二的調查對象說,新首相鮑裡斯·詹森應當優先考慮氣候變化。詹森24日就任英國首相,承諾落實2016年「脫歐」公投結果,引領英國在最後期限10月31日以前完成「脫歐」。英國可能無協議「脫歐」的報導鋪天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