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放肆多是父母逼的
周末,帶小寶去圖書館看書,安靜的繪本館裡,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在父母的幫助下,努力地自主閱讀,男孩認真讀書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
讓我不禁想起《神童詩》中的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感覺帶孩子來感受這種肅靜、認真的讀書氛圍,絕對是一種有益的薰染。
此時,一個女孩的吼叫聲打破了繪本館的寧靜:「為什麼我自己不能借書?!」
也許是害怕吵到讀書的人,女孩的媽媽沒說話,繼續在書架上找著。
片刻沉默過後,女孩不耐煩地大吼道:「我要自己找書!」女孩媽媽的回答讓人費解。「你也看到了,書架上很多書都是去年上架的。」
女孩見媽媽沒有讓她自己借書的意思,又叫嚷著要喝水。看情形想要繼續安靜地找書是不可能了,女孩媽媽便打算帶孩子出去吃飯。
女孩立即轉身雙手叉腰擋在媽媽前面,昂著頭,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家裡我是老大!我要吃自己想吃的!」媽媽面無表情淡淡地應了一句:「你可以在我點的三種裡面選一個。」
雖然女孩媽媽在刻意避免驚擾旁人,只說了三兩句,但足以暴露她平日生活裡對孩子的強勢和霸道。
書是給孩子看的,孩子當然有自己選書的權利,為什麼以圖書架上大多是去年上的舊書為由不讓孩子選呢,書必須是媽媽選,否則寧願不看,這是有多麼強勢。
再者,孩子為什麼就不能點自己喜歡吃的?雖說是三選一,但無異於單選題,必選題,媽媽提供的三種食物未必是孩子喜歡吃的,還必須得吃一種,沒有商量的餘地,怎能不憤怒?
難怪女孩從進來就沒好聲氣,顯得十分驕橫失禮,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尋找另一種溝通方式。她希望通過抗爭,讓母親能夠和她商量,從而找回自己做主的權力。
連吃飯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哪有機會主宰自己的人生。
今後的成長,她興許會把大多數精力用來和媽媽對抗,要麼叛逆到肆無忌憚,要麼聽話照做,徹底迷失自我。
有人說,最聽你話的人就只有兩種:一個是愛你的,一個是怕你的。這母女倆最終誰會讓步,取決於誰更愛誰。
02
做個開明的父母
別堵住孩子的路
《少年說》是一個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的表述節目。一個個孩子站在校園的天台上,鼓足勇氣,向樓下的師生和家人喊出心裡的故事和委屈。
在少年說裡,孩子們的煩惱,都和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父母觀念有關。
其中一個有很強舞蹈天賦的女孩子,她希望母親支持她的舞蹈夢想。這位母親說,可以考慮,不過成績一定要進到全年級前100名。
重點高中的前100名哪有那麼容易達到?但女兒最終還是在母親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妥協讓步,承接這巨大的壓力。
另一個小姑娘上臺訴說時,幾乎說出了所有孩子的心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成長路上,遇到的最大敵人,是我們(父母)自己,而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今年2月22日,在洛陽市洛龍區一所小學上學的12歲小男孩,媽媽在開車接他回家的路上,得知他的數學考試考了81分,沒有考到媽媽預期的95分時,狠狠地扇了男孩幾個耳光,在他臉上留下了幾個帶有血絲的掌印。打罵還不夠解氣,她甚至把男孩扔在路邊說不要他,自己開車離去。
生活中有好多父母在成績上過於重視,似乎成績不好就代表人生的失敗。
人的一生怎麼可能只有成功沒有失敗,我們的生活中不也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的日子嗎?
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能夠接納每一次失敗,才是人生常態。
我們要努力追求成功,更要允許自己的失敗,因為抵達終點的路不只一條,有夢想且能接納失敗,未來的路才會更多、更寬、更廣。
03
用懂事來評價孩子
助推了孩子長期的壓抑
前不久,成都青羊區樹德中學某校區九年級學生,王佳樂,一個在家長和同學眼裡愛說愛笑,愛打籃球的14歲男孩,從家中14樓窗戶上大喊一聲「媽媽,我愛你」後一躍而下,讓家人痛到撕心裂肺。
死前孩子留下的遺書透露了自己自殺的原因——」在初中的這幾年內,我仿佛日子一天比一天還難過了……我有多少次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痛哭,失眠、你們都認為我朋友多,其實我多孤獨的,你們以為我十分陽光,其實我在很多事方面心裡十分難受。
孩子的話,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生前的脆弱和無助,很是讓人難過。
遺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王佳樂的懂事體貼,囑託爸爸要照顧好媽媽;說奶奶太孤獨,想把奶奶接過來住;考慮到父母會因為他的自殺而自責,還特意說了很多讓父母寬心的話。
這份遺書相信跟多父母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惋惜落淚,一個外表陽光,內心健康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結束?其實,正是他一直以來的懂事壓垮了自己。
懂事的孩子自我要求高,常常成全他人,委屈自己。
懂事的孩子都很脆弱。不許自己有蠻橫的情緒,不做與品行不一致的事情,即便偶爾不聽話發脾氣,都會感到自責和內疚,他們會用盡全力來維護在別人心中的完美形象。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只能獨自消化,默默承受,還要逼自己用外在的一切安好來隱藏陰暗潮溼的內心,長期痛苦地壓抑自己。
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這麼說過:「孩子的懂事來自於環境壓迫,他們別無選擇。」
完全順從父母的意志去做事,看似非常懂事,卻非常不符合各個年齡段孩子的行為。如果不是環境的影響,哪一個孩子會刻意違背天性,變得如此聽話懂事呢?
04
不想懂事到窒息
就會有自我救贖的反擊
曾看過一篇特別火的文章《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是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當年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考取了美國名校研究生……
光鮮的背後卻藏著王猛多年的壓抑和痛苦,已經脆弱到不堪一擊。
從小到大,他連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力都沒有,所有的衣服都按照母親的喜好來置辦。
一切學習、生活都由父母把控,王猛必須按照他們設想的方式活著,任何越出邊界的行為,都會被阻止。
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卻始終無法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到了只有和父母決裂才能自我救贖的地步。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家裡,事無巨細地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願。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精神上的附屬品,只有在父母的掌控下做事,才能換來一份安心。
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被漠視,拗不過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放棄抗爭,這是很多孩子在內心感到無助後走極端的根本原因。
到現在王猛的父母還盼著孩子回心轉意,他們不知,這是孩子快要窒息前的絕地反擊,自我救贖。
05
給孩子一雙堅強的翅膀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心理韌性」:在面對生活中總會出現的打擊後,讓我們依然能恢復的能力,即「心理韌性」或「修復力」。
1.父母要接納自己和孩子的失敗
我們的家庭甚至社會教育似乎只接受成功,拒絕失敗。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了》,有一期的嘉賓是全能型體操運動員、也是2008年奧運會世界冠軍楊威,孩子覺得爸爸這麼厲害,我自己也要做到事事第一,不然就覺得很失敗,會哭鼻子。
有一次楊威故意輸了,並且讓孩子接受失敗。他說:我不會只教我的孩子一定要拿第一,我還要教給他,人人都會失敗,但是失敗了沒什麼,你還可以重新來過,繼續戰鬥。
2.父母要認真傾聽,理解孩子的脆弱
很多時候,孩子在痛苦的時候也曾試著告訴父母,但父母都會以你要堅強,你不要多想來簡單勸誡孩子。孩子的脆弱沒有流向,仍然堵塞在心底。尋求不到幫助,孩子自然就不再說了。
許多人認為堅強就是不對任何人表達脆弱,是因為把表達脆弱與懦弱等同。其實,表達脆弱是勇敢的表現,它代表內心願意面對當前的問題,而不是逃避或掩蓋。
孩子內心脆弱時,最好的方式是緊緊的的擁抱,靜靜地傾聽。
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哪有那麼多的人中龍,鳥中鳳!
養育一個孩子是父母贈予孩子的禮物,能力有多大,禮物就送多大。而很多父母都把養育變成了無休止的索取,你要懂事,你要有好成績,你要排多少名,你要……
正如電影《明日的約定》所展現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卻在等我們說謝謝!
生活中,是否讓自己的家庭上演這樣痛苦的結局,寫劇本的可是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