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伴隨孩子成長的痛苦叫有個不會愛的父母

2020-09-05 鏡子裡的育兒念

01

孩子的放肆多是父母逼的

周末,帶小寶去圖書館看書,安靜的繪本館裡,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在父母的幫助下,努力地自主閱讀,男孩認真讀書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

讓我不禁想起《神童詩》中的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感覺帶孩子來感受這種肅靜、認真的讀書氛圍,絕對是一種有益的薰染。

此時,一個女孩的吼叫聲打破了繪本館的寧靜:「為什麼我自己不能借書?!」

也許是害怕吵到讀書的人,女孩的媽媽沒說話,繼續在書架上找著。

片刻沉默過後,女孩不耐煩地大吼道:「我要自己找書!」女孩媽媽的回答讓人費解。「你也看到了,書架上很多書都是去年上架的。」

女孩見媽媽沒有讓她自己借書的意思,又叫嚷著要喝水。看情形想要繼續安靜地找書是不可能了,女孩媽媽便打算帶孩子出去吃飯。

女孩立即轉身雙手叉腰擋在媽媽前面,昂著頭,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家裡我是老大!我要吃自己想吃的!」媽媽面無表情淡淡地應了一句:「你可以在我點的三種裡面選一個。」

雖然女孩媽媽在刻意避免驚擾旁人,只說了三兩句,但足以暴露她平日生活裡對孩子的強勢和霸道。

書是給孩子看的,孩子當然有自己選書的權利,為什麼以圖書架上大多是去年上的舊書為由不讓孩子選呢,書必須是媽媽選,否則寧願不看,這是有多麼強勢。

再者,孩子為什麼就不能點自己喜歡吃的?雖說是三選一,但無異於單選題,必選題,媽媽提供的三種食物未必是孩子喜歡吃的,還必須得吃一種,沒有商量的餘地,怎能不憤怒?

難怪女孩從進來就沒好聲氣,顯得十分驕橫失禮,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尋找另一種溝通方式。她希望通過抗爭,讓母親能夠和她商量,從而找回自己做主的權力。

連吃飯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哪有機會主宰自己的人生。

今後的成長,她興許會把大多數精力用來和媽媽對抗,要麼叛逆到肆無忌憚,要麼聽話照做,徹底迷失自我。

有人說,最聽你話的人就只有兩種:一個是愛你的,一個是怕你的。這母女倆最終誰會讓步,取決於誰更愛誰。

02

做個開明的父母

別堵住孩子的路

《少年說》是一個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的表述節目。一個個孩子站在校園的天台上,鼓足勇氣,向樓下的師生和家人喊出心裡的故事和委屈。

在少年說裡,孩子們的煩惱,都和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父母觀念有關。

其中一個有很強舞蹈天賦的女孩子,她希望母親支持她的舞蹈夢想。這位母親說,可以考慮,不過成績一定要進到全年級前100名。

重點高中的前100名哪有那麼容易達到?但女兒最終還是在母親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妥協讓步,承接這巨大的壓力。

另一個小姑娘上臺訴說時,幾乎說出了所有孩子的心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成長路上,遇到的最大敵人,是我們(父母)自己,而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今年2月22日,在洛陽市洛龍區一所小學上學的12歲小男孩,媽媽在開車接他回家的路上,得知他的數學考試考了81分,沒有考到媽媽預期的95分時,狠狠地扇了男孩幾個耳光,在他臉上留下了幾個帶有血絲的掌印。打罵還不夠解氣,她甚至把男孩扔在路邊說不要他,自己開車離去。

生活中有好多父母在成績上過於重視,似乎成績不好就代表人生的失敗。

人的一生怎麼可能只有成功沒有失敗,我們的生活中不也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的日子嗎?

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能夠接納每一次失敗,才是人生常態。

我們要努力追求成功,更要允許自己的失敗,因為抵達終點的路不只一條,有夢想且能接納失敗,未來的路才會更多、更寬、更廣。

03

用懂事來評價孩子

助推了孩子長期的壓抑

前不久,成都青羊區樹德中學某校區九年級學生,王佳樂,一個在家長和同學眼裡愛說愛笑,愛打籃球的14歲男孩,從家中14樓窗戶上大喊一聲「媽媽,我愛你」後一躍而下,讓家人痛到撕心裂肺。

死前孩子留下的遺書透露了自己自殺的原因——」在初中的這幾年內,我仿佛日子一天比一天還難過了……我有多少次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痛哭,失眠、你們都認為我朋友多,其實我多孤獨的,你們以為我十分陽光,其實我在很多事方面心裡十分難受。

孩子的話,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生前的脆弱和無助,很是讓人難過。

遺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王佳樂的懂事體貼,囑託爸爸要照顧好媽媽;說奶奶太孤獨,想把奶奶接過來住;考慮到父母會因為他的自殺而自責,還特意說了很多讓父母寬心的話。

這份遺書相信跟多父母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惋惜落淚,一個外表陽光,內心健康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結束?其實,正是他一直以來的懂事壓垮了自己。

懂事的孩子自我要求高,常常成全他人,委屈自己。

懂事的孩子都很脆弱。不許自己有蠻橫的情緒,不做與品行不一致的事情,即便偶爾不聽話發脾氣,都會感到自責和內疚,他們會用盡全力來維護在別人心中的完美形象。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只能獨自消化,默默承受,還要逼自己用外在的一切安好來隱藏陰暗潮溼的內心,長期痛苦地壓抑自己。

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這麼說過:「孩子的懂事來自於環境壓迫,他們別無選擇。」

完全順從父母的意志去做事,看似非常懂事,卻非常不符合各個年齡段孩子的行為。如果不是環境的影響,哪一個孩子會刻意違背天性,變得如此聽話懂事呢?

04

不想懂事到窒息

就會有自我救贖的反擊

曾看過一篇特別火的文章《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是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當年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考取了美國名校研究生……

光鮮的背後卻藏著王猛多年的壓抑和痛苦,已經脆弱到不堪一擊。

從小到大,他連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力都沒有,所有的衣服都按照母親的喜好來置辦。

一切學習、生活都由父母把控,王猛必須按照他們設想的方式活著,任何越出邊界的行為,都會被阻止。

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卻始終無法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到了只有和父母決裂才能自我救贖的地步。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家裡,事無巨細地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願。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精神上的附屬品,只有在父母的掌控下做事,才能換來一份安心。

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被漠視,拗不過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放棄抗爭,這是很多孩子在內心感到無助後走極端的根本原因。

到現在王猛的父母還盼著孩子回心轉意,他們不知,這是孩子快要窒息前的絕地反擊,自我救贖。

05

給孩子一雙堅強的翅膀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心理韌性」:在面對生活中總會出現的打擊後,讓我們依然能恢復的能力,即「心理韌性」或「修復力」。

1.父母要接納自己和孩子的失敗

我們的家庭甚至社會教育似乎只接受成功,拒絕失敗。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了》,有一期的嘉賓是全能型體操運動員、也是2008年奧運會世界冠軍楊威,孩子覺得爸爸這麼厲害,我自己也要做到事事第一,不然就覺得很失敗,會哭鼻子。

有一次楊威故意輸了,並且讓孩子接受失敗。他說:我不會只教我的孩子一定要拿第一,我還要教給他,人人都會失敗,但是失敗了沒什麼,你還可以重新來過,繼續戰鬥。

2.父母要認真傾聽,理解孩子的脆弱

很多時候,孩子在痛苦的時候也曾試著告訴父母,但父母都會以你要堅強,你不要多想來簡單勸誡孩子。孩子的脆弱沒有流向,仍然堵塞在心底。尋求不到幫助,孩子自然就不再說了。

許多人認為堅強就是不對任何人表達脆弱,是因為把表達脆弱與懦弱等同。其實,表達脆弱是勇敢的表現,它代表內心願意面對當前的問題,而不是逃避或掩蓋。

孩子內心脆弱時,最好的方式是緊緊的的擁抱,靜靜地傾聽。

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哪有那麼多的人中龍,鳥中鳳!

養育一個孩子是父母贈予孩子的禮物,能力有多大,禮物就送多大。而很多父母都把養育變成了無休止的索取,你要懂事,你要有好成績,你要排多少名,你要……

正如電影《明日的約定》所展現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卻在等我們說謝謝!

生活中,是否讓自己的家庭上演這樣痛苦的結局,寫劇本的可是父母自己。

相關焦點

  • 控制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完美叫放手
    如果控制孩子的父母始終沒弄懂這個道理,難道要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生活?有一種完美叫放手。但是世間懂得適時放手的人畢竟不多。最不容易放手的往往是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人。父母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我費力把你生下來就是要完成某種使命,即使不存在真正的使命,但是心理上的也是一直存在佔有感。
  • 有一種愛叫「關懷強迫症,正在掐斷孩子的成長
    父母總是把孩子放在手心裡,但孩子們渴望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對孩子的關愛,有一個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他們幸福。如果你想愛你的孩子,你需要讓他在未來過得很好。如果你想讓他將來生活得好,你需要讓他有能力生活,有足夠的經驗和足夠的經驗。現在你不能剝奪他獲得經驗的機會。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關注。一個17歲男孩的父母說:「我的孩子太笨了,他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必須為他做這件事。」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其實,一個孩子是很難面對這種轉變的,在面對意料之外的變化,孩子是會產生強烈情緒反應的,而如果此時他們不被理解,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心理學中有個詞語叫「共情」,此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的傷心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要先想辦法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和他講道理,解釋原因。
  • 有一種狀態叫臨在 有一種境界叫放得開
    我已經為孩子改變很多,孩子為什麼一點變化都沒有?如此多的為什麼盤旋在我們的大腦,成了橫亙在成長途中的一道坎。是啊,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怎樣才能讓現實接近理想,是我們家長共同的心聲!就在我思考以什麼為主題時,看到了阿杜老師的QQ動態:有一種狀態叫臨在,有一種境界叫放得開!
  • 讓信任的愛伴隨孩子成長
    信任學生,能夠使學生逐漸對教師放下心中的戒備,這樣,班主任才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做到因材施教。曾經有位因患抑鬱症、休學一年後轉到我班就讀的學生,剛開始在班裡的狀態還比較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產生了厭學甚至是厭世的情緒。當時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讓孩子再休學一年,待穩定情緒後繼續接受治療;二是嘗試談心疏通,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 書評:理性對待「痛苦」,讓孩子和父母收益一生
    最近看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3》,感覺受益頗多,給大家分享一下,先分享一下書中的一個知識點,我感覺對父母很有幫助,書中把痛苦分為的兩種,一種是「神經性痛苦」,一種是「存在性痛苦」,下面我簡單給大家講講我的理解。什麼是「神經性痛苦」?用我們中國的老話來說,這叫「杞人憂天」,簡單舉個例子。
  • 伴隨教育:讓愛陪伴孩子成長
    Kids『R』Kids凱斯國際·中國總裁蘇曉華發言 「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相比急功近利地教知識,我們更希望能協同家長一起,用愛伴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培養他們一些受益終身的能力和習慣」,Kids『R』Kids
  •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好叫都是為你好
    我們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被父母忽視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忽視,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長、自尊、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對於孩子來說,從出生開始,就與整個家庭產生了聯繫。
  • 對孩子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父母這些舉動讓孩子「脆弱不堪」
    2態度冷漠有些父母在孩子試圖與自己溝通的時候,就算再累也會停下手邊的工作給予孩子回應,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給予孩子的一種特殊的愛,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並不僅僅是回應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大人能靜下心來跟他們推心置腹地討論這個問題,而孩子的心思往往是很敏感的,態度冷漠敷衍的回應會被他們敏銳地捕捉到,同樣會給他們帶來傷害
  • 有一種魔性叫90後父母取名,給孩子取的小名,讓老人叫不出口
    導讀:有一種「魔性」叫90後父母取名,給孩子取的小名,讓老人叫不出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一種「魔性」叫90後父母取名,給孩子取的小名,讓老人叫不出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身為父母,該怎樣愛你的孩子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常常被父母低估和忽視。但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影響深遠。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而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甚至在學業上,常做家務的孩子也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相愛和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而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 有一種愛叫「放手」,該放手時就放手
    在當今這個社會,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而孩子的學習成了父母心中一個焦慮的點。為了孩子,做父母的往往付出了很多,尤其是家有中考、高考的學生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比孩子的壓力小,而這種憂慮和負擔,就是對孩子深深的愛和牽掛。
  • 有一種愛,叫遇事不責備
    前兩天,在劉墉的《世說心語》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很有個性的女生,高中叛逆,大學也不用功,每天只知道打遊戲,一打就是十幾個小時,一睡也是十幾個小時。她媽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趁她放寒假的時候,把她送回了中國。讓她在長江遊輪上打工,為客人端菜上菜。她不僅要忍受一天站著幹十幾個小時活的苦,還時刻擔心因學習成績不好,隨時被勒令退學的風險。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她媽就收到了來自學校的退學通知。
  • 有一種深愛,叫愛而不得;有一種眷戀,叫日思夜想
    有一種深愛,叫愛而不得;有一種回憶,叫淚眼婆娑。遇見你、是我們兩的緣;不能擁有你,是我的命,想你見不到你,是我心上的痛。茫茫人海,在萬萬千千的人群中遇見你是上天的安排,是天賜的美好。想念一個人,是幸福和痛苦的結合體,那種相互糾纏又相互牽扯的感情,講不清,說不明,理不順,表達不出來,也無法形容它的感觸。
  • 有一種感動,叫有人牽掛
    三毛說:「因為我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 」有一種遇見,叫怦然心動;有一種緣分,叫相見恨晚;有一種愛情,叫牽手一生;有一種幸福,叫有人心疼;有一種感動,叫有人牽掛……世界很大,遇見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感動你的人,並不多。
  • 有一種愛叫不嫌棄
    阿強不禁痛苦失聲:「阿秀,阿秀,你這個傻丫頭,你是不是以為我不要你了?你說說咱倆過這麼多年,我什麼時候嫌棄過你啊?你對我這點信任都沒有嗎?你怎麼就不能等等我?怎麼就不能等等我!」阿秀剛得病時,什麼家務都不會的李強,面對癱瘓的阿秀和未成年的孩子,手足無措。
  • 高曉松的4個家教觀念:孩子長大後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
    導讀:高曉松的4個家教觀念:孩子長大後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高曉松的4個家教觀念:孩子長大後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一種暴力叫「我都是為你好」,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究竟有多可怕
    現在,父母口中常說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熱梗。玩笑之餘,細細想想這一句看似包含滿滿愛意的話,究竟給多少孩子帶去痛苦,究竟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一句話,又怎樣成為孩子心底的噩夢。簡直細思極恐。
  • 有一種給孩子的愛,叫「窩溝封閉」!
    每個人口腔內後面的牙齒吃東西咀嚼的那個咬合面是凹凸不平,坑坑窪窪的,凹陷部位就叫窩溝。窩溝封閉就是將窩溝封閉劑塗在牙齒的窩溝裡,這些材料會固化變硬,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屏障,覆蓋在窩溝上。這層屏障能阻止食物殘渣進入,防止細菌及其代謝產物對牙齒的侵蝕,以達到預防齲齒的效果。孩子多大可以做窩溝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