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今天給我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說是:「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三步?」,可憐共同生活10餘年,夫人不知道一個驚天大秘密:神醫從出娘胎腦子就是一根筋,最怕的就是這種繞來繞去的問題。那只能問度娘了,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這麼複雜問題的答案竟然是只需分三步:1.把冰箱門打開;2.把大象放進去;3.把冰箱門關上。夫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夫人說:「你說你最怕那些繞來繞去的問題,那心電圖的圖形在等電位線上繞來繞去,你咋不暈來?」是啊,我咋不暈來?因為我有師傅親傳、獨家秘訣的心電圖ST-T段判讀四部法,不管多麼複雜的心電圖,管教他人來殺人,圖來滅圖。
下面就是今天給夫人的講課筆記:
師傅親傳,獨家秘訣的心電圖ST-T段判法分為四個步驟:1. 確定等電位線;2.標記ST段測量點;3.是否符合異常的ST段改變;4.是否符合冠心病ST段變化特點。
第一步:確定等電位線。
ST段的改變是要和心電圖上的等電位做比較,那等電位線究竟是那段?
等電位線其實是一個抽象的定義,有點類似於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絕大多數心肌細胞處於靜息狀態時在心電圖上描記的理想線段。
當竇房結的衝動經房室結、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傳導到心室,這十多億個心室的心肌細胞在很短的時間內共同除極(大約110 ms),它們釋放的總電流形成高而窄的QRS波。
那麼在正常的心電圖上,哪一些時間段處於等電位狀態呢?
很明顯有三段:TP段、ST段、PR段,這三段時間絕大多數心肌細胞都在休息,正常情況下應該在等電位線上。
另外,我們很容易理解P波的起點和下一個P波起點組成的連線PP連線;QRS波的起點和下一個QRS波起點組成的連線Q-Q連線在正常情況下也處於等電位線高度。這樣我們可以找到 5 條線段處於等電位線上。
第二步:選擇ST段測量點。
ST段抬高和壓低並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壓低的時候它可以呈水平狀,也可以呈下斜狀和上斜狀,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段上抬的時候形狀更加多變,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時候乾脆和T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ST段了。
所以你要把ST段想像成老老實實的一個水平線段那就錯了,我們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它們。第二張圖展示的就是這些多姿多彩的ST段。
如何取ST段的位置呢?
一般是取J點後0.08s的那個位置。當心率增快時,ST段也會隨之變短,這個時候取 J 點後0.06s的那個點比較合適。
J點是在心電圖上QRS波群與ST段交界處一個突發性的轉折點,它標誌著心室除極的結束。
第三步:異常的ST段改變。
常見ST段抬高的病因:冠心病心梗、變異型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積液、心包炎、室壁瘤、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Burgada症候群、早復極症候群、LQT-S3、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等。
常見ST段壓低的病因:冠心病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高血壓心肌勞損、心肌炎、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甲亢、甲減、心臟瓣膜病變、藥物因素(洋地黃類、抗抑鬱藥等)。
第四步:什麼樣的ST段改變才提示冠心病?
冠心病的ST段改變:常常伴隨著臨床症狀(如胸痛、氣促)或心肌酶學變化的動態改變。
大多數冠心病心絞痛在沒有胸痛症狀發作時並沒有ST段改變,只有在發作時才引起ST段壓低或抬高(變異性心絞痛),隨著症狀好轉,ST段又恢復正常。
1、心絞痛
在心絞痛中這種動態改變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引起心肌不可逆損傷引起梗死,這就是為什麼心絞痛超過20分鐘即屬於高危。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病人訴說心絞痛持續半小時或1小時。其實如果仔細辨別,其實大多數當中是有間歇緩解,否則要麼不是心絞痛,要麼發展成心梗。
2、ST段抬高型心梗
同樣對於ST段抬高型心梗,心電圖也是動態改變的,ST段在心梗發作前幾個小時到 1 天左右呈現動態抬高,隨後逐漸下降,而後Q波形成。如果連續幾天ST段抬高形態沒有變化,要麼不是心梗,要麼是心梗後形成室壁瘤。
3、缺血性心肌病
可能還有的讀者會質疑:冠心病長期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心肌病ST段持續壓低,不就證明ST段持續壓低可以診斷冠心病嗎?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狀態下即使我們給他換上一副完全健康的冠脈,心電圖的ST持續壓低也無法恢復。所以它已經和冠脈無關了,從這個層面上說,把它歸入心肌病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