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音
ST 段作為心電圖中十分重要的一段,其判斷流程分為四步:
① 確定等電位線
② 選擇ST段測量點
③ 是否異常的ST段改變
④ 是否冠心病ST 段的變化特點
如何掌握這四步,讀懂心電圖?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吧!
ST 段的改變是要和心電圖上的等電位做比較,那等電位線究竟是那段?
等電位線其實是一個抽象的定義,有點類似於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絕大多數心肌細胞處於靜息狀態時在心電圖上描記的理想線段。
當竇房結的衝動經房室結、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傳導到心室,這十多億個心室的心肌細胞在很短的時間內共同除極(大約 110 ms),它們釋放總電流形成高而窄的 QRS 波。
然後它們一起開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 12 點到 2 點,這十多億個心肌細胞一起進入動作電位 2 時相的平臺期,一起睡午覺,這一段叫 ST 段,正常情況下探測不到電流。
下午這些心肌細胞又一起開始工作,也就是復極,形成了 T 波。
由於總是有些細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 T 波有起點、高點、終點,形狀像一個倒扣的鐘形。
夜裡 12 點到第二天凌晨 6 點絕大多數人是在休息的,儘管總有少部分人喜歡開夜車,但對全局不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一段叫 TP 段,也應該是探測不到電流的。
那麼在正常的心電圖上,哪一些時間段處於等電位狀態呢?
很明顯有三段:TP 段、ST 段和 PR 段,這三段時間絕大多數心肌細胞都在休息,正常情況下應該在等電位線上。
另外,我們很容易理解 P 波的起點和下一個 P 波起點組成的連線 PP 連線;QRS 波的起點和下一個 QRS 波起點組成的連線 QQ 連線在正常情況下也處於等電位線高度。這樣我們可以找到 5 條線段處於等電位線上。
既然 ST 段發生了改變,那麼可以拿來與之比較的等電位線只剩下四段。我們首先選擇 TP 段,這個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覺時間最長,又相對穩定。
但是 TP 段是我們正常人的心率儲備時間,當心率增快時 TP 段經常會變短甚至消失,這個時候我們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 TP 段消失,自然我們也就不能準確定位 P 波的起點了,所以 PP 連線出競爭。可選擇只有兩段 PR 段,和 QQ 連線。
一般來說我們先選擇 QQ 連線,而後才是用 PR 段作為與 ST 段比較的等電位線。
選擇好了等電位線,那麼下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選擇 ST 段。
ST 段抬高和壓低並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壓低的時候它可以呈水平狀,也可以呈下斜狀和上斜狀,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 段上抬的時候形狀更加多變,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時候乾脆和 T 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 ST 段了。
所以你要把 ST 段想像成老老實實的一個水平線段那就錯了,我們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它們。第二張圖展示的就是這些多姿多彩的 ST 段。
既然 ST 段這麼不規則,那我們如何拿它和等電位線作比較?這樣看來,我們界定 ST 段高度只能取 ST 段某一個點,而不是取一條線。
拿約定俗稱的這一點替代 ST 段高度和等電位線作比較,只有這樣才比較統一,不至於形成各種各樣的研判結果。
那麼這一點該取在 ST 段的什麼位置呢?
一般是取 J 點後 0.08 S 的那個位置。當心率增快時,ST 段也會隨之變短,這個時候取 J 點後 0.06 S 的那個點比較合適。
J 點是在心電圖上 QRS 波群與 ST 段交界處一個突發性的轉折點,它標誌著心室除極的結束。
確定了等電位線和 ST 段測量點,我們就可以測定各個肢導聯和胸導聯 ST 段的改變幅度,下一步就可以對 ST 段的改變進行判定,但不是所有 ST 段改變都是異常的。實際上它還要考慮年齡、性別等因素。
但這些異常的 ST 段改變就能和冠心病劃上等號嗎?當然不能。
受到既往傳統觀念的影響可能很多人會把 ST 段改變不自覺的和冠心病劃上等號,其實持續的 ST 段改變最多見應該是心肌病。
部分學者甚至認為超過 30 min 沒有變化的 ST 段改變即可排除冠心病心絞痛或心梗。
從病因學角度出發我們把能引起 ST 改變的常見疾病做個大體歸類。
常見 ST 段抬高的病因:冠心病心梗、變異型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積液、心包炎、室壁瘤、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Burgada 症候群、早復極症候群、LQT-S3、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等。
常見 ST 段壓低的病因:冠心病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高血壓心肌勞損、心肌炎、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甲亢、甲減、心臟瓣膜病變、藥物因素(洋地黃類、抗抑鬱藥等)。
上述的總結並不完善,其目的只有一個,ST 段改變的病因很多,冠心病只是其中之一,僅此而已,異常的 ST 段改變不能和冠心病劃等號。所以我們還要進入最後一步:什麼樣的 ST 段改變才是跟冠心病有關?
冠心病的 ST 段改變:常常伴隨著臨床症狀(如胸痛、氣促)或心肌酶學變化的動態改變。
大多數冠心病心絞痛在沒有胸痛症狀發作時並沒有 ST 段改變,只有在發作時才引起 ST 段壓低或抬高(變異性心絞痛),隨著症狀好轉 ST 段又恢復正常。
在心絞痛中這種動態改變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引起心肌不可逆損傷引起梗死,這就是為什麼心絞痛超過 20 分鐘即屬於高危。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病人訴說心絞痛持續半小時或 1 小時。其實如果仔細辨別,其實大多數當中是有間歇緩解,否則要麼不是心絞痛,要麼發展成心梗。
同樣對於 ST 段抬高型心梗,心電圖也是動態改變的,ST 段在心梗發作前幾個小時到 1 天左右呈現動態抬高,隨後逐漸下降,而後 Q 波形成。
如果連續幾天 ST 段抬高形態沒有變化,要麼不是心梗,要麼是心梗後形成室壁瘤。
可能還有的讀者會質疑:冠心病長期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ST 段持續壓低,不就證明 ST 段持續壓低可以診斷冠心病嗎?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在這個狀態下即使我們給他換上一副完全健康的冠脈,心電圖的 ST 持續壓低也無法恢復。所以它已經和冠脈無關了,從這個層面上說,把它歸入心肌病更合適。
總之,不必過於糾結心電圖 ST 段各種各樣的表象和分型,按照:
確定等電位線
標記ST 段測量點
是否符合異常的ST 段改變
是否符合冠心病 ST 段變化特點
這四步走下來,我們就可以對 ST 段進行一個大致的的研判。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