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化廳幼兒園梅溪湖分園小劇場裡,皮影戲《肥貓哥兒》正在上演。幕後配合的,是兩位老師;臺前說故事、配音的,是20多位小朋友。
「傳統文化進幼兒園的過程中,我們曾走了些彎路。」園長詹霞回憶道,剛引入皮影戲時,教師們想的多是如何讓孩子們學會操作皮影,「其實很難」。
孩子們的手小,靈活度和力度都不夠,如果一味追求操作的熟練度,反而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什麼辦法既能讓孩子們開心地學,又能體現傳統文化的韻味?
幼兒期是發展語言的關鍵期。一幕幕皮影戲,仿佛一個個「看劇說話」的腳本,孩子們可以在觀戲的同時,任意展開想像,編排童話故事。「皮影戲等傳統文化進幼兒園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孩子將來成為皮影藝人。」詹霞說,在明白了這一點後,幼兒園對於孩子是否會操作、操作熟練與否不再著意強調,而是將目標定位於「在傳統文化的薰染中,發展幼兒的音樂、美術、語言等能力」。
省文化廳幼兒園本部與湖南省湘劇團、花鼓戲劇團同在一個院子裡,與其他劇團、湖南大劇院一步之遙。幼兒園的一些教師有的就是這些劇團的退役演員,園內的孩子也大部分來自演職人員家庭。這些便成為得天獨厚的資源。
在籌備園慶60周年時,園本部要重新裝修,梅溪湖分園也正在籌辦。寒冷的冬雨中,詹霞領著記者參觀開辦不到一年的梅溪湖分園,皮影廳、戲劇室、陶藝室、茶藝區、小博物館充滿濃鬱的中國特色;走廊、過道、玻璃牆甚至廁所,都有京劇臉譜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和標識。
環境改造易,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孩子們的一日生活和教學活動中,卻不容易。副園長陳錚介紹說,「幼兒園把所有老師全部派去參加培訓,短短一年多時間,就有8000多人次參培,開展教研200多場。」「送出去」的同時,幼兒園還將藝術家們「請進來」,省舞協主席楊霞來了,省湘劇院院長王陽娟來了,省花鼓劇團名角劉趙黔來了,木偶皮影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數位專家連連送戲上門。
孩子們在幼兒園耳濡目染,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新生入園,最喜歡做的事是和小木偶交朋友;晨會遊戲,小朋友們表演皮影、木偶精彩劇目;區域活動,小朋友們可以製作皮影、製作戲曲服飾道具,就是幼兒課間操也都加入了有趣的傳統戲劇元素,可以說是「整天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裡」。教師們十分了不得,他們自導自演皮影戲,自己做皮影片子,堪比專業人士。
2017年11月3日,湖南省「傳統文化傳承與幼兒藝術教育改革」主題會議在長沙舉行,省文化廳幼兒園作為展示單位,向與會的100多名代表作了場精彩的匯報演出。記者在現場看到,當皮影劇《肥貓哥兒》的音樂響起,畫面靈動,一兩分鐘後,孩子們開始根據畫面描述所見場景,猜想後續情節,最後再為劇中角色配音。而此前的「首屆木偶皮影展演」活動,兩個園的1000多名孩子和部分家長參加了表演,在「我最喜愛的木偶皮影節目」評選環節,網絡點擊量達到5萬多人次。戲曲組推出的教學活動《劉海砍樵——花鼓戲欣賞》在全國特色課程研討活動中展示交流,獲得高度好評;教學活動《營救小丑魚》、皮影表演《天掉下來了》,還被推選到「全國幼兒戲劇教育會議」上展示。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