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皮影,如何能走出一條傳承保護發展創新之路
、華州區人民政府等一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發展的專家、學者二十餘人,討論了陝西華州皮影製作技藝傳承保護與發展、陝西華州皮影中的戲種、曲藝、曲腔、樂理研究、各地皮影傳承保護與發展經驗借鑑、傳統皮影「碰撞」現當代設計四類議題。
-
華州皮影: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_本網專稿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在皮影工作室,記者們近距離觀看了皮影的製作過程,親手觸摸這些存在於幕後的皮影,切身感受到從古至今文化傳承下來的厚重感。舞臺上,皮影人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動作和神情,再配上鑼聲鼓聲和藝人的演唱,引得在場觀眾讚嘆。
-
皮影裡話故事 皮影外話傳承 創意設計傳承千年皮影古韻
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一屆「馬欄山杯」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創新驅動 融合發展」為主題,致力於發現、轉化一批具有湖湘氣派、貼近群眾需求、兼具藝術性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在歷時近一年的漫長等待後,第一屆「馬欄山杯」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即將在10月27日(本周日)迎來終評。
-
非遺:平安皮影的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動下,在政府部門的科學領導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河湟影戲的保護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並且在保護傳承、發展創新上已初見成效,河湟影戲迎來了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展露出蓬勃生機,挖掘出了新的越來越寬廣的發展前景。並以文化軟實力的姿態更好地為中華民族服務,更好地為當代的河湟民眾服務,從而讓這一藝術奇葩之花怒放於河湟大地上。
-
皮影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基本用的都是當地方言,同時以打擊樂器和弦樂的演奏為故事增加氣氛,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樣的演奏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時代的變遷讓農村逐漸走入鄉鎮化,加上歷史上清末時期曾經有些政府怕群眾百姓夜裡聚眾鬧事,一度禁止了皮影戲的演出,有些甚至還大張旗鼓的抓捕這些皮影戲藝人,從此皮影戲一蹶不振,慢慢的走向了衰落。
-
陝西華州皮影傳承人:在堅守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新華社西安6月16日電題:陝西華州皮影傳承人:在堅守與創新中雕刻歲月新華社記者陳晨刻刀紋絲不動,手推著牛皮在刀尖下遊走,精細的紋路逐漸顯現出來。作為陝西皮影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相傳皮影戲在華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上世紀中葉,皮影戲曾是冬日農閒時陝西農民主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誰家有娶妻生子的喜事,總少不了皮影戲班子前來「鬧一鬧」。「手工皮影講究一個精細,許多經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藝人傳承下來的。而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經過選皮、過稿、潮皮、雕鏤、敷色、熨平等二十餘道工序。」
-
用皮影製作遊戲微電影,大話探索文化傳承邊界
大話西遊十幾年來一直在積極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不斷追求在國風傳承道路上的創新。最近,大話攜手成都博物館在傳承皮影這一傳統技藝時,就特意製作了一部微電影,讓人們看到了大話在國風文化傳承上的無限可能性。「國風」創新,皮影微動畫再現傳統經典作為國風網遊的扛鼎之作,大話西遊在傳承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推出了一部微型動畫電影《蓬萊的日常》,並將其植入到了遊戲中。電影講述了在遙遠的東方——蓬萊,與世無爭的新種族龍族突然面臨從天而降的一場大火,龍族的成員使出渾身解數守護家園的故事。
-
傳承與創新-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皮影戲,是表演皮影戲的演員在影幕後邊操控著用皮影製作出的歷史人物,進行演唱的戲曲,它的傳承不僅是戲曲的傳承,還是皮影製作的一種傳承,而唐山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因為它流行於河北唐山地區的樂亭、灤縣、灤南等地區,又稱樂亭影、灤州影。
-
皮影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一談起皮影,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汪海燕便打開了話匣子:「學習皮影雕刻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別人總說我看起來柔弱,但是我一直有一股執拗的勁兒,不想讓父親失望,一定要把皮影雕刻學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從「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設計稿、畫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在汪天穩手中日復一日地流淌了近50年之後,又傳到了他的女兒汪海燕手中。2008年,汪海燕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影工作室,通過開展體驗活動、辦講座等方式推廣這門古老的藝術。「工作室剛建立時,我們主要是教學員們皮影雕刻的技藝。
-
民間傳承續「香火」 河北灤州皮影「活」起來
兩名學生演唱,七八名學生在幕布後面手持竹棍操縱影人表演,這些來自灤縣龍山初級學校的小皮影藝人正在成為灤州皮影走出「絕唱」困境的民間傳承力量。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主流之一,灤縣也被稱作「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戲是一種流傳區域相當廣的民間戲曲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
-
寧夏:鄉村「說唱皮影戲」的傳承與創新
道情皮影戲是將皮影表演與道情合為一體,表演內容主要分為演唱、道白和皮影,是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交界處的「說唱皮影戲」。「我從小就覺得道情戲曲好聽,詞也美,15歲便開始跟著舅舅學,一直唱到現在。」今年68歲的戲班負責人徐有科從小就在農村的廟會、農家喜事上表演。漸漸地,在演唱經典曲目外,他還會結合現實自編自演一些較短的道情戲。
-
高觀皮影「母家班」,白色幕布後200多年的堅守與傳承
高觀皮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兩百多年來,高觀皮影為劍門山區演繹了數以萬計的藝術精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和唐明皇幸蜀有關,表演者是農民也是藝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全靠師父親心傳口授……今天,我們走近高觀皮影市級傳承人母培德,聽他講述「母家班」在白色幕布後的堅守與傳承。
-
【西部網】中國皮影之鄉:皮影戲活化石與創新流派爭鋒交融_網媒...
4月1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中國皮影之鄉——渭南市華州區,在薛宏權影子坊參觀皮影雕刻工藝品,現場觀摩華州皮影製作工藝流程,聽取皮影非遺傳承人講解,欣賞傳統皮影戲、現代創新皮影戲演出
-
非遺傳承:湘韻皮影-燈下的文化之旅
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發祥於中國陝西省,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而我們長沙地區也流行著一種長沙皮影,演唱時民間藝人會用具有湖南特色的唱腔來演唱。那麼,在這充滿湘韻湘味的曲調裡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
遼寧盤錦皮影戲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非遺文明
孩子們親手操作皮影人。(遼河晚報 記者 劉楊 攝)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明,將非遺保護與少年兒童教育有機銜接,叫響遼河口文化品牌。7月27日上午,由遼寧省盤錦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主辦,盤錦市文化體育旅遊發展促進中心、盤錦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興隆臺區創新街道鐵塔社區承辦的遼寧省人民政府惠民實事工程——「燈影的魅力」皮影戲展演活動在盤錦市少兒圖書館七樓繪本館舉辦,近百名家長和孩子參加了活動,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了非遺,了解非遺。 活動開場由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荒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春印介紹了皮影戲的歷史。
-
小夥創新皮影戲表演 為小學生創作皮影童話劇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革新、不斷創新的歷史。最切合實際的答案,或許只有一個:讓更多有學識、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在西安市臨潼區,延續了四代的「孫家」皮影,正在嘗試創新和轉型。而挑起這個「光榮而艱巨」重擔的,則是第四代傳人、21歲的孫衛。他也是陝西目前最年輕的皮影演員。 「對我來說,演皮影戲遠遠不是賺錢謀生這麼簡單。」
-
光影中演繹皮影故事
8月14日,李衛展示自己製作的皮影人偶。今年63歲的李衛自小跟隨父親、濟南皮影大師李興堂學習皮影表演。11年前父親去世,李衛接過了將濟南皮影傳承發展、不斷創新的重任。如今,他製作的「濟南名人臉譜系列」作品就是從父親生前未完成的作品中延伸雕刻而成。
-
平江皮影戲的頑強生命力
秋季如果收成不錯,村民便會請皮影戲班子來慶祝,給菩薩「還願」。「平時有的人家結婚生子、為老人祝壽、蓋了新房子……也會請我們去演。」李緒先介紹,皮影戲在平江縣十分流行,有的人家來了重要客人,也要請皮影戲班子到家中熱鬧一番,方顯主人的好客之情。 今年50多歲的方順利從事皮影戲表演已有數十年了,他對皮影戲有著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