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外媒們這樣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我感慨萬千……

2020-12-13 環球網

整整40年前的今天——1978.12.18,可能很多讀到這篇推送的小夥伴還沒有出生。

那一天,咱們國家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今天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大會舉行了~

(圖via央視新聞)

對於這樣一個「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對於中國這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咱們國人參與其中、親眼見證,自然感觸頗多。

(圖via網絡)

那麼……對於通常作為「旁觀者」而言的外媒 ,它們會如何評價咱們的這40年?

在 各國媒體 眼中,中國這40年的改革開放究竟是怎樣的呢?

進入年底,各大外媒都將目光匯聚到東方,刊登了許多有關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文章 。咱們今天就來圍觀其中幾篇~

首先是美媒CNN 。

在這兩天關於改革開放的一篇報導中,它開篇描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場景……

When Victor Gao was growing up in rural China in 1970s, cars and trucks were so rare he would chase them with the other children through the dirt roads, overjoyed by the strange sight.

70年代,高先生在中國農村長大。那時小汽車和卡車都非常罕見,他會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土路上追著車跑。看到「有車路過」這一奇怪的景象時,他會特別開心。

Today,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automobile manufacturer, with more than double the capac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而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產能是美國的兩倍多。

"I never expected that an ordinary Chinese family would own an automobile. I never expected China would be a major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untry," Gao told CNN.

「我從沒想過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可以擁有一輛汽車。我也從沒想過中國會成為一個汽車製造大國。」高先生對CNN說。

"It would be completely beyond my wildest dreams that China would produce more automobiles than the US."

「中國生產的汽車數量將比美國還多,這真是我做夢都沒想到過的事情!」

December 18 marks four decades since China kickstarted a process which would transform it from a poverty-ridden country into an economic superpower.

直至今年的12月18日,中國開啟從貧困國家向經濟超級大國的轉型,已有40周年了。

This era of massive change is known broadly as "Reform and Opening."

這個巨大變革的時代,即是眾所周知的「改革開放」。

▲China sparked an economic miracle (via CNN)

看著CNN的這些描述,主頁君也不禁陷入了回憶:從小時候坐在老爸的摩託車上,到坐在三輪摩託的「兜兜」裡,再到家裡買了二手的吉普車,後來又買了新車……

這樣的變化,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圖via網絡)

接著,是英媒《金融時報》 的報導——

▲中國經濟改革:40年的變化(via Financial Times)

這篇報導裡有幾個挺鮮明的表格:

▲對比1959年與1996年,中國男性平均身高增長4cm,女性增長3cm。可惜1996年相比當今也很遙遠了,相信2018年的數據會更耀眼。(圖via FT)

▲對比70年代初與2007年,中國人在肉、蛋、糧食等食物的消耗上均有了極為明顯增長。從「吃不起飯」到「吃飽了想減肥」,變化肉眼看得見。(圖via FT)

Men and women are, on average, taller and heavier than they were 40 years ago, because of improved nutrition.

由於營養得到改善,中國男性女性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比40年前有所增加。

Consumption of meat in China has skyrocketed, from a once-a-year treat to a daily staple for most city dwellers.

中國的肉類消費大幅增長,以前肉類一年吃一次,如今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的日常主食。

▲China’s economic reform: 40 years of change (via FT)

主頁君就聽父母輩提起過,他們小時候家庭拮据,大魚大肉只有過年時才能來一頓打打牙祭。

現在呢?「粗糧」「綠色」「沙拉」……在魚肉不缺的現在,吃點清淡的倒成為了一種時髦。

(圖via網絡)

說完日常的衣食住行,咱們再來看看改革開放的另一大變化—— 教育。

(圖via網絡)

這篇文章來自英媒BBC:

▲中國的77屆高考生:我參加了一場改變國家的考試(via BBC)

這看著就更感慨了……

One warm autumn day in 1977, I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month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pupils, when my mother told me, in a very excited tone,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decided to restor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from that winter, and I might be able to take part.

在1977年一個溫暖的秋日,我在農村裡和學生們待了一個月後剛回到家(註:這位採訪對象曾是小學老師)。母親以十分興奮的語氣告訴我,政府決定在那年冬天恢復高考,而我或許可以參加。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Is it real or is it a bad joke? Do I finally have a chance to study at university?"

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這是真的嗎?我終於有機會讀大學了嗎?」

I applied to read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 on my father's advice.

在父親的建議下,我申請去北京大學讀英語。

What followed were many long evenings revising for exams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classes the next day. But I was in high spirits and didn't feel tired at all. My mother sat up late into the night with me, knitt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testing my knowledge of history from time to time.

接下來是無數漫漫長夜:我一邊複習考試,一邊準備第二天的課程。但是我情緒很好,一點都不覺得累。母親也和我一起熬到深夜,一邊織毛衣,一邊不時地考查我的歷史知識。

▲China's Class of 1977: I took an exam that changed China (via BBC)

(via Getty Images)

在他所工作的學校,有8名教職人員申請參加高考,最後有5人被錄取,獲得了寶貴的大學通知書。在錄取率還挺低的那個時代,考上大學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而他的人生,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We are known as the Class of '77 - even though we started our degrees in 1978. If you mention this term to people above a certain age, they will immediately associate you with life experience, hard work,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good luck.

我們被稱為77屆高考生——儘管我們在1978年才開始正式讀大學。如果你對某個年齡以上的人提起這個詞,他們會立刻聯想到你的生活經歷、努力工作、強烈的責任感和好運氣。

"You caught the first train," they would say.

「你趕上了第一趟車。」他們會這樣說。

I am very proud to be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77 and bear witness to a historic event in recent Chinese history.

我很自豪,能成為77屆的一員,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歷史性事件。

The exams in that year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opening up and reform and the Class of '77 went on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or the next four decades.

那一年的考試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而77屆高考生,也成為了中國未來40年轉型的中流砥柱。

They were professors, scientists, lawyers, doctors, writers and leaders in their fields.

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教授、科學家、律師、醫生、作家和領導者。

▲China's Class of 1977: I took an exam that changed China (via BBC)

「知識改變命運」,這不是一句空話。

這句話在當今——擁有九年義務教育、讀大學和接受各類專業教育的當下——學生們聽起來似乎有些模糊。

但是啊……那些夢想職業是「主播」「網紅」的00後弟弟妹妹們,你又可知道,僅僅就在幾十年前,有多少人懷著滿腔熱血努力學習,並且真的改變了國家和自己的命運?

(圖via網絡)

限於篇幅,咱們最後來看看日媒《今日日本》 的一篇評論文章 :

▲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via Japan Today)

這篇評論從側重經濟角度 ,提到了中國這40年發展中遇到過的一些困難 ——包括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 ,08年前後的全球次貸危機 ,以及當下的中美貿易摩擦 。

作者認為,這幾乎10年一次的「危」,其實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機」……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hina’s economic progress has been extraordinary. China has been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for years, onl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volumes are all the number one in the world.

在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的進步。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中國的外匯儲備、製造能力和國際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

So far, Trump’s trade war has indeed caused many troubles for China. However, positively seeing, the trade war has also forced China to open further and reform deeper.

迄今,川普的貿易戰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很多麻煩。然而,從積極的方面看,貿易戰也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和深化改革。

Therefore, in the long run, the short-term pain from the ongoing trade war will likely be proven beneficial for China to deepe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so as to achieve its ultimate 「Chinese Dream」.

因此,從長遠來看,持續不斷的貿易戰所帶來的短期痛苦,反而很可能有利於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實現最終的「中國夢」。

▲The futur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via Japan Today)

▲能認出這是那座城市嗎?(via網絡)

回顧過去這幾十年,咱們也遇到過大大小小不少危機,雖然也經歷了陣痛,但咱們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成長著,一路走了過來。

脫貧的人越來越多,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抓住好機會富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切切實實的改變。

(圖via網絡)

歷史的長河裡,四十年何其短暫。

中華民族數千年,而我們恰好身處當下。我們見證著歷史,也創造著歷史。

我們和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國一起面對風雨,一起摸索調整,一起奮鬥收穫。

——「處在當今這個時代,有種和祖國在一起成長的感覺。共苦同甘,休戚與共,真好!」

(圖via網絡)

這四十年來,你或你的家庭發生了哪些變化?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相關焦點

  • 看外媒這樣說改革開放,感慨萬千……
    那一天,咱們國家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今天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了~對於這樣一個「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對於中國這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咱們國人參與其中、親眼見證,自然感觸頗多。
  • ...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原標題: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截圖  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這個月,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導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 對外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之我見
    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同志在指揮改革開放40周年報導時說:改革開放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本身,同時也影響了世界發展的局勢,改變了人類發展的走向。長期以來被世界廣泛認同的是以西方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現在正是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為那些希望獨立發展又想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所以它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對比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也日益顯示了它的優越性。
  • 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 改革開放40周年意義是什麼?中國市場為何是汽車產業未來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2月20日訊  「回顧過去40年,不得不說一切都超出了我的預期。」12月14日,91歲高齡的大眾汽車集團前董事長卡爾·哈恩博士,再一次來到中國。在其任期內,哈恩最得意的事是,將大眾汽車帶入中國。
  • 「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陸臺商的改革開放記憶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陸臺商的改革開放記憶新華社記者「沒有來大陸,就不能真正體會到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加乘效應。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幸運的是我們臺商把握住了,實實在在受益了。」回望在大陸的創業歷程,北京捷安特商貿公司董事長林清發感慨萬千。
  • 改革開放成就了我的「教育夢」
    「改革開放後,家鄉變化喜人」●記者:您在中山出生,但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去了澳門,後來又移居香港。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家鄉給您的印象是什麼?蔡國贊:我祖籍是中山古鎮,大概只有7、8歲的時候就隨母親去了澳門,在澳門念了2年小學,然後就到了香港定居。
  • 體驗中國「高考」作文(我看改革開放40年)
    體驗中國「高考」作文(我看改革開放40年) 2018-12-22「高考」作文(我看改革開放40年)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個個在中國的見聞: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承諾並且落實了一系列項目。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摘要】「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這樣一次偉大覺醒和偉大革命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新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及特點,為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提供了具有縱深的歷史背景。關於改革開放史的分期問題,學界還有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討論。
  • 鍾曉雯:遇上這樣的大陸觀選團,外媒的內心是崩潰的
    點開內文你就該同情外媒了,遇上這樣的大陸「觀選團」,記者只能噹噹「標題黨」,內心應該是崩潰的吧! 大陸遊客就倆字:任性 外媒本以為,大概陸客們看選舉應該是這眼神: 「在中國,民主只是口頭上的。在臺灣,是實踐中的。我很嫉妒(jealous)。」話音剛落,一名江蘇中年男子就當著路透記者的面,指著選舉海報和車隊說:「這純屬浪費金錢。」 美國之音開篇就渲染出陸客「朝聖」的氛圍,「不少來臺灣的大陸遊客有機會親眼目睹大選。」
  • 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奇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案例。」研究不平等問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這樣描述這一「中國奇蹟」。
  • 改革開放圓了我的轎車夢
    母親不信,強行褪下我的褲子,就著昏黃的煤油燈察看,心痛得直掉淚說:「皮都破了,屁股都摔腫了,還說不痛?」「真的不痛,媽,」我繼續裝著沒事的樣子,笑了笑說:「難怪感覺褲子突然變小了呢!」母親被我的話逗笑了,問:「平哥,你就那麼喜歡車?」「當然。開車多威風。」 我羨慕地說。
  •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
    馬克林說,「行動支付、共享經濟、高鐵等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新興事物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發展的速度。這一切都得益於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   在馬克林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在多個層面。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93年春天。當時我作為俄羅斯應用化學研究院下屬設計院的總工程師和其他5位氟化學高級專家一起來到巨化,開展技術交流和商務洽談。在中國,我和同事們一起奮鬥了20多個寒暑,這裡有我為之付出數十年的事業,有在巨化工作生活中結下的深厚友誼,有中國各級領導對我的關心。我早已把中國當成第二故鄉,甘願『架起俄中合作橋梁』,並將繼續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
  • 陳先達:我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
    從學術上說,我的確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今年88歲了。十年前,有人問我高齡,我回答說:年方三十。現在問我,我回答說:不惑之年。我說的是學術年齡——真正坐下來從事學術工作,也就是這四十年。人的一生,正如人類歷史發展一樣,也會有一些關節點。1978年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重大的節點。
  • 託馬斯·海貝勒:我親歷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
    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資深教授託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被稱為所有德語國家中最知名的「中國通」。數十年來,海貝勒教授始終致力於在中德兩國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 日前,海貝勒教授接受了人民網的獨家專訪,從親歷者的角度介紹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革。
  • 何立強: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受訪者供圖中國日報網11月23日電 中美強基金會(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主席兼執行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學習中不斷發展,如今其他國家也應該向中國借鑑經驗。1974年,何立強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他表示當時的中國與現在完全不同。他說:「很高興來到中國,中國人民都很熱情友好。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時代強音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 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
    柳河縣孤山子鎮明德小學 孫海英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剛剛步入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彈指間,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慶典。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過程,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過來,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感受,我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四大步!」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是一名小學生。
  • 感恩「改革開放」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實事求是的選擇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人類文明再次匯聚到了偉大的東方古國。改革開放幫助中國人民戰勝了飢餓、貧窮、疾病、災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蹟!改革開放推動下的思想解放浪潮讓神州大地重煥勃勃生機!
  • 胡鞍鋼: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中國青年網就胡鞍鋼著作《我與改革開放同行》進行了專訪,以下為專訪內容:  中國青年網:《我與改革開放同行》這本書記錄了您個人的人生經歷,也帶我們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請問您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  胡鞍鋼:首先,這本書是寫給我的學生們的,我每天都和他們打交道,這本書是寫給青年學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