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的另一個面相

2020-12-25 中國證券網


  《米塞斯夫人回憶錄》  (美)瑪吉特·馮·米塞斯 著  曾 允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9年5月出版

  ——讀《米塞斯夫人回憶錄》

  ⊙毛志輝

  我最早知道米塞斯是從一部論文集中讀到穆瑞·N.羅斯巴德回顧米塞斯的學術貢獻的紀念文章。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文中的幾個細節,如米塞斯在從軍期間不間斷寫作,為反對通脹吶喊;米塞斯與經濟學界主流開展持久的論戰,創立了新經濟學方法論和研究人類行為學科的基本認識論。

  在《米塞斯夫人回憶錄》中,米塞斯的形象無疑更具象了。瑪吉特將她和米塞斯在維也納共度的歲月娓娓道來,他們結為夫妻的情形,他們經由法國、葡萄牙到達美國的經歷,以及他們與歐美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的有趣交往。像多數偉大思想家一樣,米塞斯很少談及個人生活,所以這本由他的夫人撰寫的回憶錄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儘管這部回憶錄不回答任何經濟學問題,卻從生活的點滴中凸顯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經濟學家的親切和善與卓爾不凡。由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學領袖,轉身為在美國主流經濟學界幾乎籍籍無名的人物,直到晚年才又重新煥發光彩。米塞斯所經歷的不平與坎坷,所堅守的學術信仰與人格品質,讓人感慨萬千。

  在朋友家遇到米塞斯時,瑪吉特是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寡婦,還不到30歲,而米塞斯已46歲,且在奧地利聞名遐邇。他們一見鍾情,很快開啟了一段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生活。米塞斯會給瑪吉特送花,會為了帶瑪吉特一起去劇院而絞盡腦汁去弄票,會周詳地考慮如何照顧瑪吉特的孩子……透過充滿溫情的細節描寫,夫妻間的深厚情感躍然紙上,思想家米塞斯的形象也變得豐富起來——他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對孩子悉心呵護、關懷備至的父親,對妻子溫文爾雅、滿懷深情的丈夫。

  如果不是1940年法國淪陷,或許米塞斯就會在日內瓦度過富有創造力的餘生。但戰爭最終迫使他像其他德奧的猶太人一樣走上流亡之旅。1940年8月,米塞斯夫婦到達美國。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者,失去了工作、書籍和收入,還要依靠學生和朋友接濟度日,不啻是致命的打擊。然而米塞斯始終沒有放棄,依然在不斷講課和寫作。從1943年開始,在他身邊又開始重新聚集起一批新的學生、好友和仰慕者,同時,全國製造商協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紐約大學和經濟學教育基金會等機構先後為他提供了或短期或長期的經費支持,不僅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也讓他得以重整旗鼓,開啟了他25年的最高產也最具創造力的時期。

  米塞斯在後半生至少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其一,推出了學術生涯的扛鼎之作《人的行為》。這是米塞斯畢生最偉大的成就,在他所開創的人類行為學方法論基礎上,融合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同時,這也凝結了瑪吉特整理手稿的大量心血。然而,該書出版卻讓米塞斯經歷了生命中最失望的一段時期。瑪吉特完整再現了耶魯大學出版社與米塞斯合作出版《全能政府》、《官僚主義》和《人的行為》等書的過程,隨著負責米塞斯作品的編輯戴維森的離職,耶魯大學出版社開始粗暴地對待米塞斯的作品。《人的行為》第一版推出後大受歡迎,並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著作之一」,米塞斯遂著手推出修訂版。然而,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第二版卻是錯誤百出,以至於米塞斯不得不去諮詢律師,這家老牌出版機構不再是他作品的安身之所。瑪吉特對米塞斯和耶魯大學出版社「恩怨」的敘述,既是對學術史上一段公案的復原,也可一窺當時美國學界對於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態度。

  其二,是將奧地利學派的傳統帶到了美國。他將維也納的私人研討班搬到了紐約曼哈頓的地下室,從1948年一直辦到了1969年。在這21年中,每周四晚上研討班都會如期舉辦。參加研討班的既有來自學術圈的學者,也有商人、律師、醫生或其他領域的人士,包括企業法律顧問弗蘭克·迪爾森、強生公司主管傑克·霍爾曼、飛行員漢斯·森霍爾茨、神父威廉·麥金尼斯等,他們都因參加了米塞斯的研討班而改變了信念和人生軌跡。像默瑞·N.羅斯巴德、伊斯雷爾·柯茲納、路易斯·斯帕達羅、喬治·賴斯曼等人則成了著名的經濟學家或大學教授。瑪吉特也是研討班的常客,並與學員們熟稔。這個研討班遺世獨立,收容了眾多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也催生了許多嚴肅的思想和討論,在當時凱恩斯主義明顯佔據上風的經濟學界,是難得的一縷清風。

  其三,是建立了提倡自由市場和個人自由的學社——朝聖山學社。1947年學社建立,米塞斯是奠基人之一,他將學社看得很重,在這裡和老友碰面、和新友結交。這裡匯聚了眾多傑出學者,包括雅克·呂夫、路易·博丹、哈耶克、馬克盧普等,能聽到世界上各種此前沒有聽過也沒有討論過的思潮。遺憾的是,米塞斯對學社的領導沒有持續多久,愈發明顯的國家主義傾向和對於經濟政策曖昧不明的觀點,使他對學社的美夢歸於破滅。1965年以後,米塞斯便不再參與學社的活動,對此,瑪吉特將原因歸結為學社招收新成員的政策與最初有了出入,事實上,跟學社成員在觀念上的相左或許才是米塞斯選擇分道揚鑣的關鍵所在。

  瑪吉特作為米塞斯最親密的人,在米塞斯處於人生低谷時,從學術和生活上都給了他最大的支持。米塞斯的學術經歷充滿戲劇性,瑪吉特的描述多少也帶有一些英雄主義色彩。米塞斯為經濟學帶來了創造性的思想、涉及面廣泛的洞見,但學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著兩極分化。在奧地利學派學者和瑪吉特心目中,米塞斯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經濟理論家」「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奧地利最偉大的靈魂」「學者中的學者」,無論怎樣強調他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但在美國主流經濟學界,米塞斯在世時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學術圈之外。

  而今,人們普遍認為奧利地經濟學派經濟學在過去的40多年中得到了復興,作為奧派領軍人物的米塞斯無疑是復興之途中的焦點。瑪吉特留給了世人另一個米塞斯,他不刻板但卻很倔強,不極端但卻很堅定,不激進但卻很激情;在看似瑣碎的筆墨之間,我們也得以更真切地去感受這位傑出思想家的生活與心靈,看到他寧折不彎的品質背後堅強而可愛、獨立而生動的那些面相,同時也看到不同時期米塞斯在精神方面的變化,感受到學術發展潮流對一位學者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米塞斯論市場是一個過程
    米塞斯 ■ 孫寶強 提要: 在米塞斯看來:「市場不是一個地方、一件東西,或一個集體的存在市場是一個過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個人,在分工合作的行為之相激相蕩而發動的。」「市場過程完全是人的行為結果。每一市場現象都可溯源於這個市場社會成員們的某些確定行為。」 學術界認為,米塞斯是亞當·斯密之後對市場經濟理論貢獻最大的經濟學家,他夯實了市場經濟理論基礎,是堅守市場經濟信念的中流砥柱。 人們首先要問市場是什麼?
  • 米塞斯為什麼重要
    在這本書中,柯茲納提到了經濟學的兩個敵人:一個是歷史主義者,另一個是實證主義,兩者的共同特徵是否定存在普遍有效的理論,以及「排除基於內省的洞見」。兩者是聯繫在一起的,「實證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對實證主義的批駁也適用於對歷史主義的批駁。實證方法為芝加哥學派所倡導,也是目前經濟學界最為流行的方法。
  • 米塞斯:堅持真理
    一個時代的潮流,通常會讓很多知識分子迷失方向。在《古拉格:一部歷史》中,安妮·阿普爾鮑姆披露,薩特在戰後始終堅定地支持史達林主義,名聲沒有受到任何損害。他曾對加繆說,我也覺得這些勞改營令人不能容忍,但是我認為,天天在資本主義的報刊上對它們加以利用的行為同樣令人不能容忍。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居然成了薩特做腦殘式比較的藉口!由此可見,米塞斯對個人自由的捍衛是多麼可貴。
  • 米塞斯:自由的定義可以濃縮為一個詞——私有財產
    一個詞——私有財產文:霍普 譯:千字君 編:李強  請允許我引用一段文字作為本文開頭,這是我的老朋友拉爾夫·雷克在15年前寫下的: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F.我非常幸運,二人都曾做過我的老師。但是顯而易見,他們師徒二人在當時當世所受到的待遇,是很不一樣的。 米塞斯一直被諾貝爾獎委員會束之高閣,哈耶克卻在米塞斯逝世一年後贏得了這一獎項。哈耶克的著作時常被選入大學課程,當人們談及自由企業時,始終不敢繞開哈耶克;而米塞斯卻在美國學術界默默無聞。
  • 米塞斯:一位偉大的老師
    」米塞斯鼓勵他們(研討班的學生)加入一個偉大的計劃:構建一套系統、全面的自由至上主義哲學體系……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計劃的成果可以說是相當驚人。這位安靜坐在房間後面的小女孩,她對我們正在討論的事情沒什麼興趣,但她或許能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在其中黃油價格將交由自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研究這些問題,不把我們的思考結果告訴人們,那麼這一切當然不會發生。
  • 米塞斯方法論的康德哲學背景
    米塞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了他關於經濟學本質的立場,他和康德一樣,使用了人類思維的先驗公理和邏輯範疇的概念,認為這些概念是通過內省過程為個體所知,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手段。 米塞斯將這種理念應用於經濟學,他指出,我們作為行為人的性質——有目的行為的生命——是通過內省得知的。對人的意義的反思表明,有目的的行為是我們主要且顯著的特徵。這種知識是先驗的。
  • 米塞斯的經濟學方法論
    ■ 吳荻楓 米塞斯以皇皇巨著《人的行為》完成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大廈的基石是關於人的行為的先驗命題: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人之所以行為,是因為他想以較滿意的情況代替較不滿意的情況,並且預料其行為足以消除或減輕所感覺的不適。 米塞斯認為以上命題是先驗的,即不證自明的。
  • 走出歷史主義魔咒的米塞斯
    已經出版的《米塞斯回憶錄》和《米塞斯評傳》都只是片段式的文字,難以還原其整個人生全貌。幸運的是,去年八月由啟蒙編譯所策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黃華僑博士主譯的《米塞斯大傳》(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著)填補了這個空白。全書近百萬字,內容詳實、資料豐富,是一本了解米塞斯人生旅程、學術演變乃至20世紀上半葉西方思想史、學術史不可多得的學術傳記。
  • 米塞斯的新學派:奧地利學派的「重生」
    全國製造商協會(NAM)向米塞斯提供了年度酬金,以讓他擔任其反國家主義計劃的顧問。這些款項使他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國製造商協會成立於1895年,是一個支持自由貿易的組織。到了1930年代,它已成為反對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及其新政的主要組織之一。在全國製造商協會的支持下,米塞斯撰寫了專門的論文,譴責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倡導恢復金本位制。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寧折不彎的誠實
    雖然米塞斯是哈耶克的老師,但他進入中國的時間卻要比哈耶克晚得多。  許多讀者是在讀過哈耶克之後,才知道他有這麼一個奇怪的老師。  米塞斯1881年9月生於奧匈帝國的萊姆堡,按今天的地理劃分,該地區已屬於烏克蘭。米塞斯的父親是工程師,有一定的文化,但也稱不上世家。米塞斯1900年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與政治科學。
  • 米塞斯的世界,不只有陰鬱的經濟學
    這一合作給路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結識了美國所有重要的實業家、最受尊重的經濟學家和最知名的商人。」米塞斯的經歷表明,對致力於經世的經濟學家來說,撰寫小文章在媒體上發表以及和產業界建立密切關係,是成功介入現實的重要路徑。
  • 米塞斯:做一位正確的知識分子
    ■米塞斯盡其一生,只是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做一名正確的知識分子。這裡所說的「正確的知識分子」,不是價值判斷,更非道德評價,僅僅是說知識分子唯一的職責,就是追尋世間萬物背後的恆常,並將它們言明。
  • 該怎樣去讀米塞斯
    這樣,米塞斯本人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代表,代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繼承的邊際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傳統,代表著西歐各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繼承的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傳統,代表著邊際主義經濟理論的思想傳統來反擊當時的各種學術上的反對和批評。也正因為如此,當時德語國家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大師們,如米塞斯、哈耶克和瓦爾特·歐肯,都將精力集中於闡發邊際主義經濟學的社會哲學和方法論。
  • 米塞斯論人的行為
    ■ 孫寶強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經濟學家之一米塞斯推出的世紀巨著《人的行為》影響深遠。米塞斯使用的「人的行為」(也譯為「人的行動」)一詞借用了波蘭哲學家科塔賓斯基的《行動學》。米塞斯詳細闡述了人的行為的特點,這是理解其學說的重要內容。 第一,什麼是行為呢?
  • 米塞斯的世界不只是陰鬱的經濟學
    由於《米塞斯回憶錄》只寫到米塞斯1940年逃離納粹抵達美國為止,因此,《米塞斯夫人回憶錄》是從個人生活角度對《米塞斯回憶錄》有益的補充。瑪吉特尤其詳細記錄了他們夫妻抵達美國後的日子。瑪吉特是一名女演員,並非經濟學圈中人,她無法敘述太多丈夫工作的細節。不過,她記錄了米塞斯工作的狀態。其中最有史料價值的或許當屬第八章《的故事》。
  • 米塞斯打了今天哪些經濟學家的臉?
    然而即便如此,身處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米塞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圈外人:在學界,維也納大學對他關閉了大門,他只能作為一名無薪講師(後來升級成沒有薪水的編外副教授)授課;在政界,作為時常為政要提供建議的非正式顧問,米塞斯的正式身份其實僅僅是商會書記辦公室的一名小職員而已。1934年,意識到政治形勢日益嚴峻的米塞斯接受了日內瓦國際研究學院的教職,離開了生活將近四十年的維也納。
  • 學點經濟學:米塞斯改變了他一生
    柯茲納24歲那年在紐約大學遇見了米塞斯。當時他正在攻讀MBA學位,而米塞斯為躲避歐洲戰禍,遷居到了美國。他在歐洲成名已久,卻不能在紐約大學這所美國當時的二流大學謀得一個正式教職,而只能在校外贊助薪水的情況下擔任客座教授。柯茲納原本打算繼續會計專業,選米塞斯的課是為了拿幾個學分,但聽了米塞斯的課後,他很快就改變了主意,立志成為一名職業的經濟學家。
  • 經濟大師米塞斯是怎麼普及思想的?
    近年來,隨著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國內的傳播,米塞斯的思想日益引起人們關注,甚至一些商界名人也開始攻讀米塞斯的著作。作為奧地利學派承上啟下的領軍人物和集大成者,米塞斯的思想精髓到底是什麼呢?作者:風靈《自由市場及其敵人》(奧地利)米塞斯 說起來,米塞斯的思想非常簡單,不過四個字「
  • 《米塞斯評傳——其人及其經濟學》
    這正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到美國後,長期不得志的根源。  米塞斯到美國,是加州伯克利大學為他提供了一個為期六個月的「講師與研究副教授」的職位,但他並沒有獲得終身教職的保證。他到紐約之後,決定不去伯克利,留在紐約。他在歐洲的朋友與學生都在幫他找合適的職位,但一無所獲。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做過短期客座講習之後,仍沒有一所知名大學邀請他。
  • 《米塞斯回憶錄》: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回憶錄
    米塞斯在1940年移民到美國時寫成本書,隨即封存了手稿。他所曝光的許多政客和知識分子仍在世,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細節從未被公開。他拿定主意要等到去世後再發表。他那時59歲,是政治流亡者,邊教學邊寫作,該傑作即後來的名著《人的行為》。他接到警告,一些人想出賣他,因此不得不另尋新家。在美國,他一無所有,不得不重頭開始,用新的語言(英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