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的世界,不只有陰鬱的經濟學

2020-12-25 騰訊網

較為少見的是學者的伴侶留下自己的回憶錄,尤其那些非學術圈的伴侶。《米塞斯夫人回憶錄》就是這樣一本經濟學家米塞斯非學術伴侶留下的文字,若對米塞斯的生活感興趣,讀之定會興味盎然。

原文 :《經濟學家的非學術伴侶及其生活》

作者 |華中師範大學 嚴鵬

圖片 |網絡

零星的經濟思想史史料

一位評論家寫道:「倘若一位學院派歷史學家的視野,終日局限於申請資助、終身教職以及學術文章,那麼,他們那些喃喃自語,我們又何必要對之關注呢?」不過,奧地利學派大師米塞斯的人生就不會如此無趣。兩年前讀《米塞斯回憶錄》,我最大的感觸是,這個堅持自由至上主義學說的經濟學家,在為人處世方面表現出了很大的靈活性與務實性。於是,當《米塞斯夫人回憶錄》(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中譯本出版後,我懷著極大的興趣第一時間進行了閱讀。瑪吉特·馮·米塞斯,這位奧地利學派大師的妻子,提筆便向讀者發出警告:「這本書不會回答任何經濟學問題,也不會講學院智慧。它要回答的是我的丈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許多個人問題。」不過,由於文科學者的「知」與「行」高度纏結,從米塞斯的個人問題裡,也能發現不少零星的經濟思想史史料。

由於《米塞斯回憶錄》只寫到米塞斯1940年為逃離納粹而抵達美國,因此,《米塞斯夫人回憶錄》是從個人生活角度對《米塞斯回憶錄》有益的補充。瑪吉特尤其詳細記錄了他們夫妻抵達美國後的日子。瑪吉特是一名女演員,並非經濟學圈中人,她無法敘述太多丈夫工作的細節。不過,她記錄了米塞斯工作的狀態。其中最有史料價值的或許當屬第八章《的故事》。該章詳細敘述了米塞斯的代表作《人的行為》是在怎樣的狀態下寫出來的,以及米塞斯與出版該書的耶魯大學出版社的糾紛。根據瑪吉特的描述,米塞斯在與耶魯大學出版社的糾葛中,精神狀態是極為糟糕的,而這不可能為外人所知。伴侶視角的優越性就體現在這裡了。此外,儘管瑪吉特回憶錄中對人物的品評不能算是她丈夫態度的直接反映,但仍然可以藉此一窺米塞斯的人際交往與關係世界。例如,瑪吉特提到,米塞斯的一位學生告訴她,米塞斯在課堂上如此評論熊彼特:「有很多人……堅定不移地支持熊彼特教授的社會理論。他們似乎忘了,這位偉大的教授擔任財政部部長時,沒能夠讓奧地利避開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通貨膨脹。當這位偉大的教授擔任一家銀行(彼得曼銀行)的總裁時,這家銀行倒閉了。」寥寥數語,真實地反映了米塞斯對熊彼特的態度,這種態度源自學術觀點上的不同立場,有著超越於個人關係的思想史意義。

從1942年3月到1943年7月,米塞斯給《紐約時報》寫了9篇文章,瑪吉特強調「每篇稿酬只有10美元」,但她認為這件事情意義重大,因為靠這些文章,米塞斯的名字開始為大眾所熟知,並使米塞斯被引薦到美國的全國製造商協會。瑪吉特寫道:「路(瑪吉特對米塞斯的暱稱)和全國製造商協會的合作從1943年延續到了1954年。這一合作給路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結識了美國所有重要的實業家、最受尊重的經濟學家和最知名的商人。」米塞斯的經歷表明,對致力於經世的經濟學家來說,撰寫小文章在媒體上發表以及和產業界建立密切關係,是成功介入現實的重要路徑。

立體而豐富的米塞斯形象

由於並非米塞斯的學術伴侶,瑪吉特的回憶錄確實並未包含太多與經濟學史和經濟思想史有直接關聯的核心史料。不過,她的回憶錄塑造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米塞斯的形象。

米塞斯是瑪吉特的第二任丈夫。米塞斯44歲時遇到這位喪偶的女演員,45歲向她求婚,但因為米塞斯對婚姻突然的恐懼和納粹上臺後時代的風雲變幻,直到58歲時,米塞斯才和他的心上人成婚。對有些人的愛情來說,時間並不是那麼可怕的。與熊彼特最終娶了一位優秀的學生不同,米塞斯無意於找學術伴侶。瑪吉特稱,米塞斯曾對她說:「你能想像我跟一個經濟學家結婚嗎?」或許,米塞斯認為學術屬於個人成就,所以他不需要學術伴侶來協作吧。

從個人生活角度看,《米塞斯夫人回憶錄》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瑪吉特公布了幾則米塞斯追求她時寫的信。這類史料是此種性質的回憶錄無可取代之處。我看到這樣的句子:「昨晚我到這裡未收到你的信,甚至今天也沒有,這讓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多麼想念你,我再也不能忍受沒有你的日子。現在,我才深切體會到『漫長』一詞的含義。此刻我只有一個願望,一個念想,那就是你。」以及:「你在漢堡可曾想過我?我能否戰勝對於童年和家庭的追憶?難道缺席的人就真的勝不了嗎?我曾向你保證絕不會嫉妒,現在你可以看到我的諾言的價值了,我甚至嫉妒阿爾斯特河!」與瑪吉特兩地分隔的米塞斯甚至嫉妒起瑪吉特身邊的河流!還有這樣的句子:「請不要生氣,不要用不寫信來懲罰我,請不要在想起我的時候帶著憤怒或忿恨……我會努力讓自己比現在更配得上你的。」一個低姿態的追求者躍然紙上。這與性格威嚴而易怒的經濟學大師簡直判若兩人,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米塞斯早年喪父,瑪吉特這樣描寫他的母親:「那些了解路的母親的人告訴我,她是一個聰慧的女人,但有著將軍般的態度和鋼鐵般的意志,極少對他人表露熱情和關愛。」值得注意的是,瑪吉特認為「路在心裡肯定不想和母親住在一起」,這與頗為戀母而性格溫和的熊彼特大不相同。成長經歷與母親的個性或許可以解釋米塞斯威嚴而易怒的性格,與母親的某種緊張的心理關係則或許能解釋這個剛毅的男子為何在44歲以後對心儀的女性表現出小男孩一般的低姿態。

回到更為公共性的話題,我認為,瑪吉特筆下的米塞斯堪稱時間管理的楷模。讀過《米塞斯夫人回憶錄》後,我極為敬佩米塞斯的工作規劃能力。瑪吉特寫道,當米塞斯還在追求她時:「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擠出時間來做手上的工作的。當時他是商會的全職法律顧問和金融專家,在維也納大學開設有課程,要負責研討班,要和來訪的當局一起開會和吃午餐,要出差,還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但他總有時間給我。他對我的工作很感興趣,他不僅讀我翻譯的每一部戲劇,還總勸我自己也寫些東西,並不斷給我提供思路。」瑪吉特記錄了一個小細節:「他時常說:『剃鬚時我腦子裡會蹦出好點子來,所以這時候我也沒落下寫作。』」大師高產的奧秘或許就在於此吧。

讀《米塞斯夫人回憶錄》時,令我頗有些感到悲哀的是,瑪吉特只能以「米塞斯夫人」這一名號和形象留存於歷史中。在瑪吉特成長的那個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曾回憶,維也納中產階級子弟裡的文藝青年對女孩子不屑一顧,認為她們在智性上要低一等。毫無疑問,瑪吉特是那個年代裡少有的獨立女性。而獨立也好,自由也罷,都是具有歷史性的。米塞斯或許不會同意這種歷史主義的觀點,但在歷史主義的視角下,他摯愛的瑪吉特才能從大師的身影后彰顯出一名獨立女性的魅力。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79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米塞斯的世界不只是陰鬱的經濟學
    米塞斯寫道:「在學術上,妥協是對真理的背叛。但在政治上,妥協卻是必不可少的,許多時候只有通過互相衝突的觀點的折衷,才能取得一點進展。學術屬於個人的成就,從定義上看不屬於協作的產物;政治則永遠是人群的合作,並且常常意味著妥協。」當《米塞斯夫人回憶錄》中譯本出版後,我懷著極大的興趣,第一時間去閱讀。
  • 米塞斯的經濟學方法論
    ■ 吳荻楓 米塞斯以皇皇巨著《人的行為》完成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大廈的基石是關於人的行為的先驗命題: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人之所以行為,是因為他想以較滿意的情況代替較不滿意的情況,並且預料其行為足以消除或減輕所感覺的不適。 米塞斯認為以上命題是先驗的,即不證自明的。
  • 《米塞斯評傳——其人及其經濟學》
    也許現實還不允許完全按米塞斯的思路行動,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也不會完全退出經濟領域,但按米塞斯的思路反思一下我們有哪些做法適得其反,是非常重要的。個人主義就是從個人的行為出發來研究經濟學,主觀主義是根據個人的知識、信念、知覺和期望來理解他們的行為,並推導出經濟規律。所以方法論是奧國學派不同於其他學派的一個基本特點。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理解奧國學派。  在經濟理論上,奧國學派用主觀的邊際效用理論取代古典經濟學家客觀的勞動價值論和生產成本論,作為整個經濟學的基礎。
  • 學點經濟學:米塞斯改變了他一生
    很多人是從哈耶克知道米塞斯的,包括我在內。因為米塞斯是哈耶克的老師。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有那麼多人,我們又知道幾個諾獎得主的老師呢?哈耶克其實不是米塞斯嚴格意義上的學生。他是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才由維塞爾推薦給米塞斯的,當時哈耶克還是個費邊社會主義者,相信漸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米塞斯將他變成了自由主義者。哈耶克不但在嗣後的社會主義經濟計算世紀辯論中與米塞斯並肩作戰,而且將論證計劃經濟的不可能性作為一生的研究方向,直到最後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負》。這樣的轉變相當神奇,但我在這裡要說的不是哈耶克,而是哈耶克之後,被認為最有可能再獲諾獎的奧派經濟學家柯茲納。
  • 米塞斯打了今天哪些經濟學家的臉?
    1938年,納粹軍隊進駐維也納的當晚,米塞斯的住所就被查抄。等到法國淪陷後,米塞斯終於同意了他妻子的建議,移民美國。如本文開篇所述,米塞斯到達美國的初期經歷了一段陰鬱的低潮期。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者,失去了一切,還要依靠自己的學生和朋友接濟度日,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致命的打擊。
  • 世界著名經濟學大師米塞斯婚姻受母親影響,被拖延整整13年
    與《米塞斯評傳》《米塞斯回憶錄》《米塞斯大傳》等此前出版的著作不同,《米塞斯夫人回憶錄》截斷眾流,記錄了45歲以後、生活中的米塞斯。很多內容為前述集中著作所無。就人物的生活與形象來說,缺乏《米塞斯夫人回憶錄》的米塞斯形象是不完整的,無論這些著作在學術的溯源和辨析上有多麼精彩。
  • 米塞斯為什麼重要
    如前面的提到的,米塞斯最為重視的是「方法論」,而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米爾頓·弗裡德曼儘管同意米塞斯的很多觀點,但他最不同意的是米塞斯的方法論,他認為行動學是「狹隘的」,他認為「假如不能對某些命題或陳述是否正確達成一致,那是無法通過尋找邏輯錯誤的方式去解決它的」。他認為答案是尋找與預測相衝突的證據,這也是科學進步的方式。
  • 米塞斯:一位偉大的老師
    ,還有一大批經濟學教授和各行各業的精英。哪怕只有一絲星火,他也希望這點星火能夠燎原。他從未表現出一絲不耐煩,而且鼓勵每個人說出自己的觀點。」這位安靜坐在房間後面的小女孩,她對我們正在討論的事情沒什麼興趣,但她或許能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在其中黃油價格將交由自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研究這些問題,不把我們的思考結果告訴人們,那麼這一切當然不會發生。
  • 米塞斯方法論的康德哲學背景
    康德反對極端理性主義,因為理性本身並不能告訴我們現實世界的任何事情。沒有經驗數據,純粹邏輯無法告知我們關於所處現實的信息。同樣,他也反對經驗主義。關於這個世界的事實永遠不會出現在空白的心靈上。只有藉助於我們頭腦中先於任何經驗而存在的概念,才能理解它們。
  • 經濟大師米塞斯是怎麼普及思想的?
    人的行為」,英文只有兩個單詞「Human Action」。米塞斯以「人的行為」為題寫就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煌煌巨著,重述了整個經濟學的體系。夏道平先生的經典中譯本有800多頁,英文原版也有近千頁。置於案上,儼然大磚頭一塊,需要鼓足勇氣才能打開,而該書前一百多頁基於先驗的經濟學方法論相當抽象,又足以令許多人打了退堂鼓。
  • 米塞斯的另一個面相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文中的幾個細節,如米塞斯在從軍期間不間斷寫作,為反對通脹吶喊;米塞斯與經濟學界主流開展持久的論戰,創立了新經濟學方法論和研究人類行為學科的基本認識論。  在《米塞斯夫人回憶錄》中,米塞斯的形象無疑更具象了。瑪吉特將她和米塞斯在維也納共度的歲月娓娓道來,他們結為夫妻的情形,他們經由法國、葡萄牙到達美國的經歷,以及他們與歐美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的有趣交往。
  • 米塞斯:堅持真理
    ,夏道平翻譯的米塞斯經典著作《人的行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讓大陸讀者得以更精確理解這位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由此可見,米塞斯對個人自由的捍衛是多麼可貴。米塞斯的思想並非與生俱來。他1881年生於奧匈帝國,成長於維也納。在童年時代,米塞斯就接受了國家主義,他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持有共同的基本信念:政府干預必定是有益的,而自由市場最多只是偶然如此。只是後來,他閱讀到了門格爾的《國民經濟學原理》,這徹底改變了米塞斯在社會問題分析上的看法。
  • 米塞斯的新學派:奧地利學派的「重生」
    1944年出版《官僚主義》和《全能政府》之後,米塞斯以「英語世界捍衛自由和自由企業制度(這種制度在美國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水平)的最傑出,最堅定的人士」的身份,給各地的NAM分會發表演說。然而,這兩本書——著重於歷史和政治,而不是經濟學——除了在意識形態領域之外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寧折不彎的誠實
    二十世紀末,見證了冷戰的結束和歷次的經濟危機,米塞斯的經濟思想被拾起,即便包括斯密和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在歐美大學校園裡已被冷漠,但他的作品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讀者,在流行財經作家面前也不遜色。  時至今日,從整個人類經濟思想的發展脈絡看,米塞斯和奧地利經濟學派所獲得的,「讚譽」和「質疑」都兼有。
  • 該怎樣去讀米塞斯
    米塞斯的《人的行動》一書確實值得一讀。無論如何,這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深思熟慮而寫出的有關經濟學根本問題的著作。不過,我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米塞斯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最極端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人的行動》一書都凸顯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幾個典型特徵。邊際主義經濟學的傳人米塞斯本人就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與邊際主義經濟學的師承關係。
  • 走出歷史主義魔咒的米塞斯
    翁一奧地利人米塞斯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之後對市場理論貢獻最大的經濟學家,他以其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思想性,豐富和完善了市場經濟理論。米塞斯一生勤於著述,從貨幣理論、商業周期研究以至構建基於人的行動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極富開拓性和原創性。其《社會主義》、《人的行動》等代表作陸續被譯介成中文,供國內學者和經濟學愛好者閱讀。
  • 《米塞斯回憶錄》: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回憶錄
    作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第三代傳人和領軍人物,米塞斯在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中均有著諸多原創性的思想和理論貢獻,在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裡仍然有巨大的思想影響。2000年,米塞斯被美國《自由》雜誌評為「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的世紀人物」,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 米塞斯論市場是一個過程
    米塞斯關於市場是一個過程的論述是全面而深刻的,市場是所有行為人的選擇過程,是動態的、非均衡的。主流經濟學往往忽略了過程,經過20世紀前40年的發展,新古典經濟學已經從一個「過程理論」轉變成一個「均衡理論」,基本上只使用「均衡分析」方法。米塞斯認為,經濟學不能滿足於解釋清楚均衡狀態的條件,而是在於揭示市場過程的系統特徵——這一過程的產生,恰恰是因為缺乏滿足均衡的條件。
  • 米塞斯:做一位正確的知識分子
    ■米塞斯盡其一生,只是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做一名正確的知識分子。這裡所說的「正確的知識分子」,不是價值判斷,更非道德評價,僅僅是說知識分子唯一的職責,就是追尋世間萬物背後的恆常,並將它們言明。
  • 經濟學的任務是人的行為的分析
    米塞斯認為行為是人的特徵,人的行為是選擇手段實現將來目的,沒有理性與非理性的區別,行為學的方法把一切現象追溯到各個人的行為。米塞斯認為經濟學只是行為學的一門子學科。人的行為的公理是人們使用手段去實現他的目的,所有的經濟理論都可以從這個公理推導出來,而且這一公理是先驗的,不受經驗約束的。人的行為是米塞斯研究的起點,人的行為構成社會,人的行為構成市場過程,離開人的行為考察經濟或社會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