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積食」

2021-01-20 drpei


寫「積食」這篇文章,純粹是因為問這個問題的讀者多了,我想給他們一個答案。讀者基於信任求問我,我有興趣的,我能回答的我就會寫,我不願談中醫,但也不會為了迴避它而不寫自己要寫的題。


我知道中醫是很多人的信仰,我沒想過故意去刺激誰,所以特別提醒了信中醫就不要看下去,但還是有那麼多中醫粉忍不住要讀,讀完了果然氣急敗壞,然後義憤填膺的留言。


但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的公眾號自然會表達我的觀點,認不認同是讀者的自由,取消關注或者推薦這個帳號給朋友都是自己的自由。既然已經說了,很多人還有疑問,我就接著說。


為什麼說不要去信積食呢?讀了上一篇《活見鬼!》,把裡面的「鬼」字替換為「積食」,把「符」替換為「消食化積」的中藥就可以明白了。


雖然動不動就給孩子診斷積食,但積食診斷的標準是什麼,卻沒有一個中醫能說明確,如果孩子不吃東西、嘔吐、肚子脹、腹瀉、發燒都診斷為積食,那真的每個孩子積食過,而事實上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


不吃東西有可能是病了,但更多的可能是家長對孩子進食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總擔心孩子沒吃飽,輸在起跑線上,忍不住強迫孩子進食,導致孩子對吃東西感到厭煩和恐懼(參看餵食強迫症這篇文章)。本來是家長自己的問題,卻說孩子積食了。


孩子嘔吐的原因就更多了,新生兒及嬰兒本身因為胃的位置偏水平位,食道下端的肌肉也比較鬆弛,所以容易返流,出現吐奶。當然胃腸炎、腸套疊、疝氣卡住了、腸梗阻、一些全身性的感染、大腦的問題等等,也都有可能會引起嘔吐。


至於肚子脹,剛吃完東西,消化道裡增加裡那面多食物和消化液和吞咽進去的氣體,肚子脹一點是很自然的事。吃了變質、汙染的東西,引起急性胃腸炎,腸蠕動異常也可能導致肚子脹。一些孩子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可能出現肚子脹。還有一些先天性疾病,比如巨結腸、腎積水,甚至一些肚子裡的良性、惡性腫瘤都可能表現為肚子脹。


腹瀉更是兒童的常見病,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細菌、寄生蟲、食物中毒等都可以引起腹瀉。而發燒的原因就更多了,各種感染,炎症,腫瘤,代謝免疫問題都可能引起發燒。咳嗽主要是呼吸道或喉嚨受刺激後引發的一個保護性反射,和吃多了東西更扯不上關係。


孩子吃了不能消化的東西,比如乳糖酶缺乏的孩子吃了含乳糖的食物,乳糖在小腸裡消化不掉,然後進入裡大腸,然後被細菌降解了,產生很多氣體,同時乳糖和代謝物增加了大腸裡的滲透壓,導致大腸裡的液體增多,從而導致肚子脹氣,腹瀉,腹痛這些症狀。


孩子吃了能消化的東西,但如果吃的太多了,超過了胃和小腸的消化能力,然後部分食物被腸道裡的細菌酵解,會產生和乳糖不耐受類似的過程,同樣會出現腹瀉、腹脹這些症狀。同樣,孩子如果對食物裡的某種成分過敏,吃進去後引發裡過敏反應,導致皮疹、腹瀉、腹痛、嘔吐等。


孩子肚子脹、嘔吐、腹瀉、肚子痛這些症狀的原因很多,這些原因大多有據可循。比如返流引起的嘔吐可以做造影下看到胃液返入食道,腸套疊可以摸到包塊,超聲可以看到套疊的腸子,疝氣可以摸到卡住的腸子,腸梗阻可以拍片子看到,巨結腸造影也可以看到腸子的改變,感染和炎症可以培養細菌或病毒或者驗血看指標的變化,腫瘤也可以做檢查看到。


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敏、飲食不當也可以通過去乳糖食物、避免進食特定食物、過敏原測試、控制進食量等方法來確定原因。當然醫學也有局限,也有些問題目前還難以明確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現代醫學的診斷有規範的標準。


但積食呢?有哪個中醫能說出積食明確的診斷標準來嗎?照中醫的藏象學說,脾不是真實的脾臟,而是他們的一個概念(可自行搜索了解「藏象學說」),看不到也摸不到,X線、超聲波什麼都看不到它,沒有一個中醫能說清楚中醫裡的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邊界在哪,但卻說它存在,有運化能力,通過經絡和胃構成表裡關係,脾胃出問題會導致積食,而經絡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和說屋裡有鬼會影響你睡覺有什麼區別?


正是因為藏象學說這些中醫理論的根基是虛無的,導致在這些理論上建立的病症也會是虛無的,所以積食就不會有明確的診斷標準,沒有標準就只能憑中醫自己信口開河了,沒標準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這個診斷的框無限的擴大,任何症狀都可以往這些框裡裝,所以才會動不動就積食。所以才會出現下面這種一個幼兒園有400多名孩子需要挑疳積的情況。



相信中醫這些理論,沒病當病治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真的有病也可能被誤導。如果腸套疊、疝氣卡住、腸梗阻、巨結腸、腹部腫瘤、腎積水,這些問題引起的腹脹、嘔吐,如果你把它當成積食引起的,結果就可能延誤診治,甚至害了孩子的性命。


就算中醫裡說的積食就是特指吃完東西後出現腹脹、嘔吐、腹瀉、發燒這些問題,依然會把急性胃腸炎、食物不耐受、食物過敏這些問題當成積食,而這些問題也不是靠去吃中藥去解決的。


孩子發燒、腹瀉、咳嗽這些問題本來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比如普通感冒、輪狀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過段時間自己能好,你把這些問題當作積食去治療,你就把自愈當成了中藥的功勞了。


真正需要治療的疾病,比如巨結腸的孩子因為腸子神經的問題,然後診斷為積食,去吃中藥,結果就會導致延誤治療;腎積水的孩子肚子脹,要是被診斷為積食,去吃中藥,拖久了就可能導致腎衰竭。


所以不存在同一個問題既可以用中醫理論去解釋,又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去解釋,既可以用中醫藥(按中醫理論的治療和藥物)去治療,也可以用現代醫學的方法去治療。就像屋裡有個黑影子,有人說是鬼,有人用手電照了一下,說那是個石頭,你願意相信鬼的說法還是石頭的說法?你把一個石頭的黑影當成了鬼,去給自己腦門貼符,石頭自然不會消失。


更何況相信中醫還不只是貼符這麼簡單,家長整天強迫孩子進食,逼他們吃他們吃不下的食量,孩子吃不下就認為他們是積食了,然後逼他們吃中藥,甚至去挑疳積。三四個家長一起把孩子按住,挑得雙手血淋淋的,挑完不吃再去挑,敢不吃嗎?然後家長就誇中醫效果好。這叫家長病了,孩子吃藥。


不相信積食這些中醫理論會耽誤病情嗎?如果會的話外國的孩子都應該面黃肌瘦了。國人吃那麼多中藥,健康指標就比外國好嗎?人均壽命就比外國人長嗎?如果說中國人體質不一樣所以需要中醫,為什麼有外國人看中醫還奔走相告?


有人說你好好做科普就好了,幹嘛要去踩中醫?我從來就沒想過故意去踩中醫,只是在我的認知裡,中醫就是偽科學,做科普就難免和各種偽科學發生衝突。科學和偽科學從來就不兼容的,你選擇了相信中醫,就可能對疾病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的治療,耽誤病情,甚至去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比如下面這種。


糾正錯誤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科學思維,這可能比傳播知識更重要。這個帳號的宗旨是「讓家長少花錢,讓孩子少受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有價值。如果可以幫讀者避免育兒路上的坑,不管中醫西醫,只要有需要糾正的地方,哪怕遭受非議,我依然會寫下去。


題圖作者:John Hain,授權基於CC0協議。相關閱讀:

「積食」是什麼鬼?

活見鬼!

餵食強迫症你有沒有?




相關焦點

  • 寶寶是否積食,到底怎麼判斷?送你6個積食症狀,對照檢查!
    寶寶的腸胃功能不完善,而且還愛吃零食,或者是家長怕寶寶餓給餵多了,很容易導致寶寶積食,那怎麼才能判斷寶寶是不是積食了呢?1、看寶寶鼻翼兩側妹妹的孩子小時候脾虛,醫生說過鼻子兩側有青筋,再說了之後一看,她的孩子確實挺明顯的,可以看看你家的寶寶是不是鼻翼兩側有青筋。
  • 小兒積食的食療方案及推拿手法
    現在的孩子吃的東西營養都太過於豐富,而家長們生怕孩子吃不胖,在餵養方面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如此一來導致很多常見疾病都是因為積食而引起的,比如發燒、感冒、拉肚子、咳嗽等等。那麼今天就來跟著我一起了解幾種簡單的在家可做的食療配方以及治療積食的推拿手法。
  • 90%的寶寶會冬季積食!如何判斷?怎樣防範?
    90%的寶寶會冬季積食!如何判斷?怎樣防範? 到了冬天,孩子們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不是感冒發燒,而是冬季積食!天冷了,大人們對孩子的關愛更加倍了,不但會把他們裹成小粽子,還會一個勁地喂喂喂,就怕孩子凍到餓到,結果積食的問題就來了!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積食呢?
  • 17個月寶寶反覆積食危害大,兒科醫生告訴你,這麼做積食消得快
    #夏天會養生健康不踩坑# 最近在育兒群裡,有寶媽向我諮詢,孩子17個月了,老是反覆積食,有什麼解決的辦法。俗話說得好「十孩九積」拋開先天脾胃功能不完善,臟器功能發育不良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家長的日常餵養不得當。
  • 什麼是「積食」?嬰兒吃多了「積食」怎麼辦?
    寶寶積食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胃腸道發育不成熟,吃多了就會「積食」;二是因為活動量太少,或者肚子著涼等,都有可能導致積食的發生。積食是因為小兒餵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症,且不利於寶寶健康成長。所以寶媽們應隨時關注著寶寶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就應及時採取應對措施,而下面幾個信號將幫助寶媽們判斷寶寶是否積食。
  • 什麼是積食?寶寶積食的症狀有哪些?
    積食一般發生於人們吃的過多或者過飽的時候,是由於食物短時間的集中在胃中無法及時消化,所以會導致胃脹不舒服等症狀。那麼,積食了怎麼辦?寶寶積食的症狀有哪些?寶寶積食的症狀1、口氣臭穢如果感覺孩子口中味道最近變得非常大,則比較有可能是積食。
  • 孩子積食怎麼辦?兒科醫生提醒:養護脾胃,堅持3件事
    阿偉前段時間帶娃去醫院檢查,兒科醫生告訴阿偉,孩子積食嚴重,食物滯留在腸胃裡面,沒有完全充分消化和吸收,損傷了脾胃功能,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體質下降,經常生病的原因,長期積食不消化,還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耽誤娃的長高個。
  • 積食感冒、咳嗽、發燒......積食危害多!
    在線上和線下課堂上,我反覆和媽媽說:積食就是「萬惡之源」。很多媽媽都不知道,由於自己過度餵養,居然帶給孩子那麼大的傷害。積食的孩子容易感冒、咳嗽。嚴重的積食會導致發燒。經常積食的孩子消化吸收不好,因此不容易長個子,還常常面黃肌瘦、面色萎黃。積食的孩子有口氣、口臭。積食的孩子還容易便秘.
  • 寶寶積食壞處多,千萬別讓寶寶積食了
    作者:寶寶知道 成長育兒有些寶寶經常時不時來場積食,要麼是積食引發嘔吐發燒,要麼是不思飲食。那麼什麼是積食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母會為了給孩子補充全面的營養,讓孩子多吃點兒好的東西,通俗來講,及時就是寶寶對於某些特定的食物,突然攝入過多了,不能及時消化吸收,損傷脾胃造成腸胃疾患。
  • 孩子積食有哪些危害?孩子積食該如何治療
    兒童的各項器官都發育不完整,如果平時飲食不注意可能會引起積食或腸胃不舒服。家長平時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小孩吃太多東西,尤其在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可能很多家長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會積食,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小孩積食都有哪些表現?孩子積食該如何治療?孩子積食有啥危害?孩子積食如何治療?
  • 積食不是「啞巴」,出現5個跡象,十有八九是積食來了
    積食我們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來說,就是積累的食物,那麼食物到底是積累到哪個地方了呢?我們通常所指的積食就是食物堆積在腸胃中,沒有被完全消化和吸收的食物,稱之為積食。 但是積食並不是臨床上面提出的一個說法,而是在中醫上面的一種叫法,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因為消化不良從而導致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積食,積食所表現出來的表現,可能會與其他腸胃類型的疾病症狀相似,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
  • 小兒積食14辨,佔越多積食越嚴重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孩子是否積食了,其實積食,對孩子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方法,孩子佔的越多,脾胃越差,積食越厲害,希望媽媽們能夠多加注意並且有收穫。1、看大便觀察小孩的大便,正常是一天一次,若是突然拉稀,排便周期變長,則是積食前兆,常的大便是香蕉條樣的。2、看舌苔看孩子的舌苔,要是出現一塊紅一塊白,還有黃苔,也是脾胃出問題了。3、看鼻梁:要是孩子的鼻梁上突然出現青筋,如果平時沒有,那離食積也很近了。
  • 小孩積食咳嗽怎麼辦,小孩積食發燒怎麼辦?三步掌握
    >小孩積食咳嗽怎麼辦,小孩積食發燒怎麼辦?那麼小孩積食咳嗽怎麼辦?小孩積食發燒怎麼辦?怎麼做才能讓寶寶得到正確的治療?  一、認識積食咳嗽和積食發燒  小孩積食咳嗽怎麼辦?小孩積食發燒怎麼辦?要想讓寶寶得到正確的治療,首先我們要認識積食咳嗽和積食發燒。  積食咳嗽,中醫上常稱為「食咳」。很多醫書對食咳都有解釋。
  • 過度餵養導致積食,寶寶發出的積食信號,你看懂了嗎?
    很多老人都擔心孩子吃的少,身體不健康,於是總是給寶寶吃各種食物,覺得胖胖的才好,但是這樣很容易讓寶寶積食的,今天就教大家來怎麼區分積食。,最重要的就是舌苔變厚,並且寶寶口腔異味比較大,有些積食的寶寶會出現口腔潰瘍。
  • 「積食」是什麼鬼?
  • 孩子積食怎麼辦,教你如何診斷,解決孩子積食問題
    【孩子積食怎麼辦】1.舌苔變厚。在中醫診斷學中,舌頭中間對應的是脾胃。如果這裡的舌苔厚,就說明這個孩子有比較嚴重的積食了。有的孩子可能是舌苔全部變厚,有的只在舌頭中間出現一個硬幣似的圓圈。鼻翼兩側發青,口臭,嚴重的還會引起發燒、咳嗽。
  • 口臭是積食的表現!4個方法緩解積食!
    寶寶口臭是積食非常典型的表現,就像大堆受潮的糧食或蔬菜,長時間堆積,會「漚」腐爛,然後散發出難聞的味道。同樣道理,積食的孩子也是這樣,進食過多,食物消化不動,在胃腸到面「漚」著,所以會聞到寶寶早上起來,嘴裡一股酸臭味,有的孩子偶然放一個屁,則臭不可聞,或者排便奇臭無比,這些情況,也需要考慮是否有飲食停滯、積食的現象。
  • 內有積食,口腔先知,寶寶出現這些「異常」,可能是積食脾虛了
    積食是百病之源,很多父母都是通過孩子的積食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要生病的,雖然育兒方面的知識普及得非常多,但仍然有不少家長是不知道的。青青媽媽帶著她到了中醫小兒科檢查,王大夫還沒有給青青號脈就說,孩子是積食,看面色就能看出來,再一看舌苔,更確定了是積食,因為積食導致的口氣問題,再怎麼刷牙也是解決不了的。兒科專家說孩子出現口臭,不一定是跟口腔有關係,還有可能和消化系統有關係,尤其是像青青那樣,有明顯的酸腐味,就非常有可能和小兒積食有關係。
  • 孩子生病的罪魁禍首——積食!
    小兒百病,積食為先。積食,一旦推倒這張小兒生病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將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家長意想不到的問題。 這樣一來,他會損傷脾胃的功能,使消化吸收功能差,因而形成積食。 我們來看看,哪些病症與積食相關。 1、積食與發熱: 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積食!追究背後原因,60%的積食是「作」出來的
    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了解到積食對孩子的危害,也更加重視積食這一事情,俗話說,上醫治未病,而很多父母卻覺得孩子已經積食之後再去調整是比較常見的,其實日常生活中做好積食的預防,遠比積食之後再調理,要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