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了解到積食對孩子的危害,也更加重視積食這一事情,俗話說,上醫治未病,而很多父母卻覺得孩子已經積食之後再去調整是比較常見的,其實日常生活中做好積食的預防,遠比積食之後再調理,要更加重要。
6歲的依依年紀不大,卻是醫院的「老病號」了,總是感冒,而且一感冒就長時間咳嗽,很久都不好,抗生素、止咳藥吃了非常多,但咳嗽總是反覆出現,依依的父母覺得西醫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好像效果不是很好,便帶著依依去了中醫院檢查。
臧中醫看了依依的舌苔加號脈,又詢問了依依的飲食,斷定依依是積食了,原來,依依很喜歡吃零食,而父母也都依著她,依依只有吃零食的時候才會比較聽話,所以父母一般都是用零食來「誘哄」她。
依依家裡零食從來不斷,孩子手心經常是熱的,嘴裡也有味道,大便乾結不正常,依依媽媽都沒想到這是積食的問題,才導致孩子長期以來受到積食的折磨而卻沒有從根源上緩解問題,臧中醫表示,大部分父母都是這樣,以為是愛孩子,其實在害孩子,60%的積食都是「作」出來的,父母學點知識吧,別再亂餵了!
《景嶽全書小兒則》中提到:「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這也充分說明了積食在導致孩子生病的範圍之廣,而且,臨床上孩子因為飲食而生病的患兒有很多,家長如果想要孩子不受到積食的傷害,那麼,學會判斷孩子是否積食是非常有幫助的,積食的九種表現,家長一定要知曉:
1、口腔中有異味出現,多是酸腐氣味。
2、睡眠不安,喜歡趴睡,睡著後出虛汗。
3、容易咽喉腫痛,扁桃體發炎。
4、食慾紊亂,有時不愛吃飯,有時喊著餓但吃了不吸收。
5、舌苔變厚發白,甚至發黃。
6、大便不正常,大便不成形或羊屎狀大便。
7、大便味道十分臭。
8、臉頰發紅,一般以右側臉頰為主。
9、鼻梁突然出現青筋。
這9種情況不一定同時出現,但是每一條都對識別孩子是否積食有很大的幫助。
2個方法調理積食,不用去醫院,在家就能操作
1、揉肚子
中醫認為經過肚子都有脾經,腎經,肝經,經過揉肚子可以達到肝脾腎三方面的作用,讓身體中的痰,溼,熱散開。而且在西醫方面來講,揉肚子可以促進孩子的腸胃蠕動,幫助孩子消化積食。
家長4個手指併攏,以肚臍為中心先順時針揉36下,再逆時針揉36下,順柔為清,逆揉為補,但在揉肚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肚子咕咕叫,家長也不必擔心這是在排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2、調理劑輔助
小兒積食比較常用的調理劑是柳果刺鋅,其中包含多種成分,常見的猴頭菇、山楂、雞內金、沙棘、茯苓、麥芽等,性質溫和沒有刺激,非常適合孩子用,而且這些成分間互相作用,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加快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另外還有助於強化脾胃的功能,柳果刺鋅中的低聚半乳糖有助於提高腸道中有益菌的活性,促進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這對於一些胃強脾弱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而且柳果刺鋅增強孩子的脾胃功能,讓食物在孩子的體內變得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增強寶寶的體質,比一些對寶寶有副作用的抗生素類的藥物效果要好得多。
只有孩子的脾胃功能增強了,身體各方面的發育,得到了營養的支撐,個子才會越長越高,體格才會越來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