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宏博 王奮強 通訊員 周國斌 鄧昌坤 文/圖
實時監測室內氣體濃度,遇到異常情況自動報警,簡訊通知用戶,自動切斷燃氣閥門;電動單車具有「電子身份證」,實現智能管理「一碼通行」;通過「民聲雲」統一分撥平臺,實現民生問題和諮詢訴求一網聯辦通辦……
這些都是光明區推進的區重點改革項目——「數字政府」建設機制改革中的事例。筆者從光明區改革辦獲悉,光明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打造「整體智治」城市大腦,建設善感知、會思維、有溫度的智慧城市,推動社會善治更聰明更智慧,實現公共安全智能化、社會治理智慧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政務服務便捷化。
目前,光明區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個體戶、企業兩類商事主體「秒批」,推出全國第一張「秒批」企業營業執照,已推動144項事項下沉社區辦理、226項事項進駐園區辦理,初步創建政務服務「光速辦」品牌。
「深度感知」——實現公共安全智能化
通過在全區主要幹道、要害部位、人流密集區域、案件多發地段,安裝一類高清視頻攝像頭2860個,24小時實時監控社會面治安動態,光明區實施城市「雪亮工程」,實現智能監控全覆蓋。另外在全區次要幹道等地段,安裝二類高清視頻攝像頭1.27萬個,進行實時監控或錄像備查,掌控社會面治安動態。
同時,光明區運用「網際網路+」和有線傳輸技術,採用新型智能設備,在每棟出租屋安裝1套視頻門禁系統。視頻門禁系統接入區、市、省視頻門禁運維管理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城中村出租屋視頻門禁系統全面覆蓋。
光明區著力打造物聯感知平臺,實現智能感知全領域。利用物聯網、NB-IOT、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物聯感知基礎平臺,開展NB-IOT物聯網試點。
據悉,全區已安裝多功能智能杆10根、水質監測設備59套,正在推進邊坡監測傳感器、橋梁監測傳感器、電子警察等建設。實時監測全區大氣、地表水、汙水管網、水庫、噪聲和土壤環境,構築環保水務巡查、整治、執法「三張網」,全力保護「天、地、水」。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區還將家用燃氣安全智能監控平臺在全區住宅、小微餐飲場所、飯店等場所推廣,實時監測室內氣體濃度,遇到異常情況自動報警,簡訊通知用戶,自動切斷燃氣閥門。
「數據驅動」——帶動社會治理智慧化
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登記姓名、身份證號、所在區域等信息,以及車輛品牌、車架號等車輛信息,自動生成電動單車「專屬二維碼」,這就是光明區率先探索的電動單車「電子身份證」。
藉助「電子身份證」,電動單車實現智能管理「一碼通行」。設置一鍵報警功能,發現丟失可快速報警,執法人員還可以根據登記信息查詢車主,有效減少電動自行車交通肇事逃逸。
光明區為出租屋辦理「智能身份證」,實現了樓棟信息「一碼可查」。通過採集15016棟出租屋的地址、面積、居住人口、消防設施、周邊警情、便民服務等信息,建立出租屋「智能身份證」,納入全區樓棟基礎信息資料庫。
如今,疫情防控依然不能鬆懈。光明區藉助大數據,開發疫情防控地圖,做到疫情數據「一屏可知」。同時,開發防控申報平臺,讓排查數據「一目了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雲採集手環系統。疫情防控初期,光明區在全市率先開發雲採集手環監測系統,通過佩戴手環並與雲採集APP聯機,便可讀取相關信息並進行智能比對,實現快速放行。遇疫情重點地區來深人員或發熱人員,手環可以震動發出警報。
光明區還推動「大數據+聯合創新」,解決基層治理信息孤島。一是建設三大區級基礎庫,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加強數據共享開放頂層設計。二是聚焦基層治理實際問題,率先建設大數據應用聯合創新中心。通過整合聚集科研院所、政府、企業多方資源,構建數據安全、能力開放、協同互動的研究測試環境,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數據創新應用能力。
「在線互動」——推動公共服務高效化
如今在光明,民生問題和諮詢訴求實現了一網聯辦通辦。這得益於光明區整合市12345政務熱線、區長熱線、政府網站留言信箱、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i深圳」隨手拍5大民聲信息渠道,構建的「民聲雲」統一分撥平臺。目前「民聲雲」互動平臺日平均處理量100餘宗,網格日平均事件上報4100餘條,辦結率100%。
通過全面梳理「民聲雲」事項,從業務類型、事件類別、事件描述、關鍵詞、處置部門等方面進行系統歸類,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智能分撥,大幅壓縮派單處置時間。如深圳市12345熱線電話工單要求20天辦結,現光明區提速至12天,辦結時間壓縮40%,未來有望壓縮至5天。
此外,「民聲雲」大數據還被用於綜合分析熱點問題、案件量、辦結率、退單量、滿意度等重要數據,研判社會治理情形,形成專項分析報告。
開發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管理系統,開通微信小程序、「i深圳」「治理通」一鍵上報功能,光明區在全市率先建立「1+6+31+N」四級群眾訴求服務平臺,方便市民群眾隨時報送群眾訴求。
依託區統一分撥平臺,根據事項類型、級別和屬地等情況,智慧管理系統30分鐘內將訴求事項智能分撥至相應群眾訴求服務大廳,組織提供群眾訴求、法律服務、心理幹預、糾紛調解、幫扶救助等服務。平臺運行以來,日均上報事件2100餘條,總體有效整治率99.2%。
依託區法院和街道巡迴法庭,光明區建設在線司法確認室46個,推動30分鐘內完成調解協議確認流程。2019年以來完成在線司法確認240餘宗,實現人民調解與司法確認無縫銜接。
訴求事項辦結後,通過群眾訴求智慧管理中心評估事項處理情況,10分鐘內將評估結果反饋至事件上報人,實現上報、受理、化解、確認、反饋等全流程閉環管理。
光明區積極探索智慧社區建設,打造有精度的社區管理服務。以智慧光明為基礎,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技術,堅持居民服務為中心、服務促管理、管理即服務的核心理念,按照大集成、強統籌建設模式,建成政務服務便捷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社區治理智慧化、公共安全智能化的新型智慧社區。
同時,光明區大力推廣智慧化應用,提供社區精準化服務。例如推進「四點半」課堂智慧化改造,支持線上預約與安全監控防護,自動記錄和分析兒童課堂學習狀況。又如建設社區醫養一體化系統,為老年人、殘疾人等提供養老信息管理、生命體徵監測、移動醫療等服務。再比如福利計算器,可以主動推送相匹配的政府補貼和福利政策,指導申請社會福利。此外,光明區還推動線上招聘直接連結當地企業與求職人員,依照崗位與人員狀況,完成崗位人員「個性速配」。
為開展社區精細化管理,光明區將大數據分析充分運用。引入人臉識別、門禁、消防煙感等物聯感知設備實現社區人、房、法、事件要素全關聯,建立社區資料庫。通過智能警務應用,按需檢索租房和訪客信息,研判分析重點關注人員行為活動。開發安防專題應用模型,分析住戶水電用量、重點人員活動和危化品企業經營等數據,預測預警城市安全風險。通過自動識別算法,監督管理社區佔道違停、「六亂一超」等行為。
為加強黨群在線互動,光明區開通「明心橋」小程序。在「明心橋」微信小程序設立「我的上報」專欄,黨員幹部可在線上報民情線索,實時錄入和在線提交黨員幹部下沉社區、走訪網格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實時跟蹤該事件處置進度和處理結果,通過線上有效溝通、線下交流互動,推動事件科學高效處理。光明區更為市民群眾設立「明心橋」「群眾留言」專欄,通過掃描樓棟「黨員亮相牌」的留言二維碼,可在線留言至所在網格黨支部。
「民情診所」功能可通過匯聚微信小程序上報和互動的數據,從大量零散、雜亂、碎片化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分類生成民情臺帳,並督促線下人員流轉督辦、協調處理,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集約化水平。
「一網通辦」——促進政務服務便捷化
企業開辦登記「秒批」,政務服務「家門口」就能辦,光明區打造政務服務「光速辦」品牌,實現政務服務「高效辦」。
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依託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電子證照庫,推動光明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個體戶、企業兩類商事主體「秒批」,推出全國第一張「秒批」企業營業執照。企業登記申請提交後,系統自動匹配數據、自動審核申請,符合條件的實行「秒批」,審批時限由原來24小時壓縮至幾十秒。目前光明區已在全市率先推出「秒批」事項76項,區行政服務大廳可辦理「秒批」278項。
在數據資源互信互認互用的基礎上,辦事人申辦事項時,同意授權「i深圳」平臺調取、整理存儲在電子證照庫和其他相關政府資料庫內的用戶相關信息數據。經過辦事人實名認證後,所需信息由系統智能獲取、自動填充,辦事人只需核對信息並確認提交。這就是光明區正在積極探索的服務事項無感申辦,目前已推出無感申辦事項150項。
不僅如此,證照基礎信息資料庫和電子證照共享應用建設也得到推進。目前,光明區已開通證照163種,已使用電子證照事項426項,材料關聯證照免提交1239份,進一步推動政府部門工作流程再造,精簡群眾辦事申報材料。
光明區還為市民搭建「家門口」的政務服務智慧平臺,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推動深圳市「一窗」綜合受理平臺配置街道、社區、園區受理權限,由後者直接受理下沉事項辦理申請。加強全區政務數據對接,提高全流程網上辦理率,確保事項申請材料遞交後,自動流轉到各審批單位審核辦理。開發遠程視頻支撐平臺,在受理申請過程中,街道、社區和園區政務大廳窗口如有問題,隨時可以通過雲視頻,與區行政服務大廳後臺諮詢互動。目前,光明區已在全市率先推動144項事項下沉社區辦理、226項事項進駐園區辦理,構建覆蓋區、6個街道、31個社區和若干園區「1+6+31+N」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
通過充分發揮5G通信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特點,光明區開發5G政務小助手程序,即可供大廳管理人員使用,支持業務諮詢、叫號、視頻協助、政策諮詢和考勤管理等功能,提升大廳服務效能,同時也可供大廳辦事群眾使用,支持簡易事項申辦、政務公開申請、惠企便民政策查詢等功能,提升辦事人政務服務體驗。5G「雲上首席代表」機制的建立,實現了所有單位的後臺首席代表、前臺工作人員,試點街道行政服務大廳、園區分廳窗口工作人員同在一片雲上,通過5G雲視頻進行在線實時導辦,開展簡易事項遠程可視化審批。目前藉助5G政務服務「雲上首席代表」機制和遠程視頻支撐平臺,已有159項政務服務事項在區、街道大廳和園區分廳實現無差別受理。
搭建「一站式」創新創業智慧平臺,實現企業服務「一網辦」。光明區依託「智慧光明」建設,梳理整合企業落戶、人才引進、住房醫療教育保障、專項資金扶持等領域的企業服務資源,在線開發企業訴求、掛點企業服務、資金申請系統、惠企政策服務、重點企業服務、小升規服務等10個模塊功能。
另一方面,光明區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推動智慧平臺導入企業大數據,從企業開辦開始,實行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實現涉企事務一號通行、一網通辦;企業狀態一鍵感知、精準畫像;企業訴求一站受理、統一分撥、在線督辦、及時反饋;涉企資金申報精準推送、主動提醒、在線申報、在線審核。目前該企業服務門戶已梳理涉企政策457項(含國家政策3項、省政策6項、市政策335項、區政策113項),收錄政策解讀1581條、涉企法律法規5427條;收到企業資金申請5656餘份,完成資助金額2.93億元;已接收企業訴求314條,辦結25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