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居為安。「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和黃州區委、區政府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和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有效改善了城區居民居住環境,促進了從「住憂所居」向「住有所居」的跨越發展。
每天早上,家住原市堤防宿舍樓的劉長甫師傅都要到正在建設的鼎盛華城還建小區看一看工程進度,問詢何時能搬進新居。劉師傅以前居住的是單位老宿舍樓,因為建設時間長,樓房破舊,牆體多處裂縫,一到下雨天房內到處漏水。2018年10月,老房子拆遷後,劉師傅就住在政府安排的過渡房裡。劉長甫告訴記者,「看到這個還建小區的樓房在建設時,大家的心情就像吃了蜜糖一樣,巴不得今天就住上去。」
黃州區棚改辦負責人周雲介紹,「十三五期間,黃州區先後啟動22個棚改項目徵收工作,共徵收土地面積約1萬餘畝,徵收房屋建築總面積月100萬平方米,共使用各類棚改貸款資金50億餘元,改造3萬餘戶,受惠群眾10萬餘人。」
為解決像劉長甫師傅這樣的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五年裡,市區先後投資50億元,改造了3萬套棚戶住房。黃州區六福花園是2017年興建的居民還建小區,以前的村民住在這裡,還可以就近上班打工。
六福花園居民胡保劍,原來在村裡就靠種地,種點蔬菜,一年收入兩三萬塊錢。房子拆遷了以後,他和其他村民一樣住進了六福花園小區。「像我這樣在社區成立的物業公司搞保安,每個月可以賺到兩千三、四百塊錢,生活還是很好的。」胡保劍開心地說。
從六福灣片區改造到六福花園安置房建設,從三泰紡織廠及周邊改造到萬達廣場落戶開業,從黃州中學片區實施徵遷到居然之家城市綠色垂直森林城市綜合體建設,棚改推動了城市巨變。
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公租房是「兜底」保障,「住有所居」帶給住房困難群眾的不僅是一份安全感,更是一份歸屬感。「經濟適用房」「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多種類型的保障房,有效改善外來人員和住房困難群體居住條件,截至2020年10月底,市政府投資公租房分配4.04萬套,分配率達98.56%。
據黃岡市住建局黨組成員方衛軍介紹,選擇區位優勢好,配套設施齊全地段,集中建設棚改安置房,能讓棚改群眾住得舒心、安心、放心。下一步,市區還將通過政府投資新建、商品房配建等方式,進一步加大公租房籌集力度,讓更多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住房政策保障。
來源:黃州區融媒體中心 黃岡廣播電視臺
編輯:梁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