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剛今年45歲,從兒時起全家就居住在撫順市高爾山棚戶區。在他眼中,那是一個無論怎麼看,都與城市沾不上邊的地方——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路泥濘破爛,一片片參差不齊的平房低矮破舊。
「屋裡小半間,頭頂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覺肩挨肩。」這條順口溜,曾經一度是孫維剛一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一切已經變成歷史啦!」一個多月前,孫維剛一家人歡天喜地搬進漂亮的新樓房。50多平方米的房子雖然不大,但整潔溫馨。
「這輩子能住上這樣的房子,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孫維剛告訴記者,讓他們一家和高爾山另外2700多戶居民邁進新居的,是遼寧省「一號民心工程」——棚戶區改造。
棚戶區是多種歷史與現實因素粘連的複合體,不少人都叫它是「城市裡的農村」。記者翻看10多年前的遼寧省城市建設圖看到,遼寧棚戶區主要集中在撫順、本溪、阜新、朝陽等煤炭產區,總面積高達2910萬平方米,居住著70多萬戶、211萬居民。
拆遷,曾被稱為「天下第一難」,遼寧的棚戶區改造更是難上加難:據測算,改造2910萬平方米、70多萬戶,需要的資金高達幾百億元。更讓人揪心的是,遼寧城市集中連片的棚戶區居民中,70%以上為雙下崗職工家庭;撫順、阜新、本溪的一些棚戶區,低保戶比例高達70%,個別地方甚至達到90%。
「困難再大也要改,不能再讓老百姓生活在城市的農村裡。」從2005年開始,遼寧省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為了破解資金瓶頸問題,他們採取政府補貼、銀行貸款、土地出讓金減免等辦法,大膽探索出了「市場運作,政府兜底」的資金籌措新模式。
錢籌來了,能否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成為了棚戶區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棚改能否成功,好事能不能辦好,關鍵在於是不是讓群眾真正當家做主人。」面對群眾的擔心,遼寧各級政府全面實行公開辦公,讓每一筆錢都在陽光下運行。
為了破解拆遷難題,遼寧省3萬多名黨員深入各個棚戶區,耐心細緻地做好每一戶的拆遷動員工作。本溪市溪湖區的居民白國勝以為遲些搬會有好處,副區長鄭忠來到他家,拉著手一嘮就是幾個小時,聽困難、講政策,白國勝掉了眼淚,不僅很快搬了家,還主動要求給宣傳隊當助手。
短短4年時間,遼寧省就新建成套住宅4400多萬平方米,使211萬人告別低矮的棚戶區,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更讓人欣喜的是,自2005年以來,遼寧省棚戶區改造投入的700多億元資金,受益於經濟發展和市場化運作,國家開發銀行為期15年的棚改軟貸款已提前償還完畢。
錢還完了,房建起來了,怎麼分房又牽動著人心。為了讓棚戶區百姓享受到棚改的實惠,遼寧省出臺了比經濟適用房更優惠的搬遷政策:拆一平方米舊房,還一平方米新房,而且不收差價;在標準內增加面積,每平方米交600元至800元;一些特別困難的群眾不用交錢或只交幾千元也能搬進新家。對交不起增加標準面積款的困難戶,遼寧還採取先允許入住,待還清增加面積的房款後再予產權或小額借貸救助等辦法,使特殊困難家庭能及時住進新房。
瀋陽、撫順、本溪、阜新……踏訪遼寧各地的棚改新區,隨處可見由回遷居民開辦的洗衣店、小超市、小飯店等。鐵嶺市有關領導告訴記者,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鐵嶺市向棚改居民優先予以小額貸款、項目推薦、代辦執照、提供場地等「一站式」創業服務,讓棚改居民安居樂業。
記者在阜新市居民曹喜文新家裡看到,從客廳到臥室,擺了很多花盆。他告訴記者:「老伴以前就喜歡花,可是老房子太冷,養什麼花都凍死了。如今搬進了新房,老伴終於可以養花了。」
採訪結束離開時,記者得知撫順市採沉棚戶區居民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奠基儀式在城東新區舉行。這項佔地30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的工程,將解決5000戶居民的住房問題,遼寧棚改新的戰役已經打響。本報記者 劉建偉 通訊員 賈文暄 王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