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
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
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中山火炬職院實施的分層教學和「導師制」,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優秀人才的一次全新探索。
去年,110名高考成績530分以上的學生被中山火炬職院錄取,學院採取「優生優育」政策,組建了首屆
教改實驗班,實施分層教學。學院把學生按照不同的文化基礎、不同的職業取向、不同的個性發展分班,實施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汪宇燕教授說:「實施分層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於兩個『相信』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願望。學生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差異很大,假如按統一進度、統一標準進行教學,必然造成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而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經過一個學期的探索和實施,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促進優秀學生快速成長、普通學生學有所成、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人才培養方法。
人才培養目標並不是千篇一律的,該院普通班和教改班就明確了各自的教學目標:普通班要立足實際,教改班要適當超前。在普通班任課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從實際出發,讓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習目的不太明確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初步掌握所學課程的基本技術,提高知識的接收率和接受率,以發展基本技能為主,基本形成自覺參與學習的習慣與終身學習的意識。而教改實驗班則是讓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紮實的知識基礎的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
「有學院最好的老師教我們,和學院最優秀的學生一起學習,既興奮又有壓力。」高考以549分考入中山火炬職院,通過筆試和面試進入首屆教改實驗班的邵壯波覺得自己很幸運。他說,教改實驗班開設地課程比普通班稍難,但是老師們深入淺出,針對學生個性實施教學,教學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學院定期邀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也讓我們了解到更多、學到更多知識。相對於學生的積極和興奮,在教改實驗班上課的老師卻感到了不小的壓力。「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基礎知識紮實,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在教改實驗班上課的李老師感觸頗深。李老師介紹說:「我們不用固定的教材,也沒有固定的上課內容。英語教學不再像傳統那樣講語法、單詞、句式,更多地集中語音、語調的訓練和話題討論。」每次上課前,李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組成不同的小組,針對不同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教改實驗班的主要目標。
教學層次雖有不同,但學院的分層教學卻有一個相同的任務通過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鼓勵學生「跳起來摘桃」,難易結合,層次分明,使每個學生都只需「跳一跳」,便能「夠得著」,實現「整體提高,拔尖增多,落後減少」的良好局面。
中山火炬職院教務處負責人介紹,學院將按照「四師一生」的標準為教改實驗班學生聘請導師。學院電子工程系從2008年探索實施的「導師制」已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據電子工程系主任、高級工程師熊宇博士介紹,通過專業基礎技能和核心技能階段的學習,學生之間的差距已逐步拉大。進入專業拓展技能的學習階段,對一部分已紮實掌握了專業核心技能、學習積極性高的優生,採用「一視同仁」的教學方法已不可取。因此,借鑑研究型大學中普遍採用的「導師制」教學模式,結合實際需要,開創性地實施具有高職特色的「導師制」勢在必行。
中山火炬職院電子工程系選聘一批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作為導師,每人帶3至5名基礎好、實踐能力強的優生,利用課餘時間對他們進行強化輔導。在實驗室進行作品設計與製作中,導師將這些學在前面的優生分配到不同的項目組當組長,協助指導項目組中其他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帶動整個項目組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先優帶後優」的良好效果。
據了解,在2009年中山市職教成果展上,該系導師指導2007級應用電子專業學生製作的超便捷型小焊機,被評為技術含量最高的展品;導師指導學生製作的超薄筆記本電腦電源適配器,在2009年11月深圳市第十一屆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深受業界好評。「導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教會他們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保證學生既要『學會』,更要『會學』」,熊宇博士在談及實施「導師制」的初衷時這樣說。
有十年企業工作經驗、並擔任導師一職的彭建宇老師表示,他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導師與學生的關係不再局限於課堂之中,而是在學習和業餘生活中建立起更為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與導師的相處中,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
電子工程系實施「導師制」以來,碩果纍纍,導師和學生共同研發了很多「作品」,這些「作品」一部分已申請專利,還有一小部分「作品」,如筆記本電腦超薄電源適配器已經投入生產。同時,「導師制」培養的學生在企業非常受歡迎,有的學生還在頂崗實習時就被企業作為技術主管培養。還有不少學生畢業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擔任企業的技術骨幹,收入不下於4000元;更有一批學生走出國門活躍在世界的大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