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男人和女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是有很大差別的。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男孩就應該有個男子漢的樣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男性甚至男孩開始迷戀「偽娘」,並自詡為一種文化。
「偽娘」源於日本的動漫界,在動漫世界裡男性可以更換著裝後具備女性的美貌,但在中國這些偽娘們好像升級了,就算不穿女裝,也沒有絲毫陽剛之氣。雖然身上沒有穿女裝,但心裡可能已經穿上了女裝。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是一名8歲的小男孩。說起來,孩子也挺苦,4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一直跟著母親生活,母親經營著一家女裝店,不上學的時候就窩在店裡。
男孩說話一直細聲細語,口袋裡經常裝著一面小鏡子沒事就拿出來照照,身上很少穿深顏色的衣服,都是比較亮色的。腦袋後面還扎了一個小辮子,乍一看挺時尚的,但跟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是扭扭捏捏的,比小姑娘害羞多了。
看到這裡會有人說,可能是家庭變故的原因,也可能是本身性格比較內向。但孩子的表現還是符合大家對偽娘的看法的。我們並非貶低厭惡這個孩子,但男孩兒女性化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這也並非個例,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這種現象如果任由追捧、任由發展,可能會讓一個民族勇氣不足,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會被壓制,所以這種社會現象非常不值得提倡。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在我們經常網購的淘寶、京東上買衣服的時候,總有很多衣服是中性款,就是男女都能穿的款式衣服,這也是一種悄無聲息的社會變化。三國時期諸葛亮送女人衣服以羞辱司馬懿,淋漓盡致的展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如今,中國傳統文化正不斷被滲透。
偽娘的產生除了社會原因,家庭教育也應該被敲響警鐘,這幾種教育方式應儘早改正。
一、父親脫離角色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媽媽帶孩子的現象依然非常普遍。媽媽跟孩子相處時間長,孩子自然受媽媽影響較大,但這並非是好事。因為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心理、行為各方面會有很大差異,父愛的缺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也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軟弱。
二、對孩子過於溺愛
做父母的都知道對孩子不能溺愛,老話講的好:嬌子如殺子。但現實是很多父母分不清什麼是寵愛什麼是嬌慣,孩子一哭,什麼科學育兒方法都拋到腦後了。
天下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教會他們如何去飛翔比護在懷裡要重要的多。不然孩子失去鍛鍊機會,抵抗不了挫折,無形中加劇孩子內心的女性化。
三、潛意識選擇忽視孩子的性別
二胎政策放開以後,很多家庭變得熱鬧了,也讓很多媽媽忙的夠嗆。父母身心疲憊的時候忍受不了孩子們的嬉戲打鬧,所以他們更喜歡孩子們都能乖巧、聽話。其實這種育兒方式,已經與孩子的天性相悖了,無形中這種家庭育兒模式可能會培養出小綿羊一般聽話的孩子,而這種影響絕不是一時的。
總而言之,在育兒的漫長過程中,家庭教育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積極向上成長。同時,因為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男孩總是被很多家長打上重點培養的標籤,雖然很多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智商、情商甚至財商的培養,但男孩應有的男子氣概卻被很多父母忽略。
3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3歲左右孩子性別意識開始萌芽,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德國一名科學家很早就建議:3歲後的孩子應向異性父母靠攏,簡單說就是3歲後,媽媽主要管理教育女孩,爸爸主要管理教育男孩,這樣才更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需求。
如果社會正在影響著孩子,那父母能做的就是儘早改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