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隨父親姓,是我國傳統的做法,但是近年來,有一種新的做法,就是孩子隨母親姓,並且把母親的父母叫做爺爺奶奶,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母親是獨生女的家庭中。
這種「反傳統」的現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甚至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孩子的姓氏問題產生了糾紛。
今天,我來說說自己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文章只是闡述本人的個人觀點,沒有要強加給任何人的意思,不喜勿噴):
1、孩子可以隨父親姓,也可以隨母親姓,前提是雙方商量好
我本人對姓氏這件事是看得比較淡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姓什麼都是自己的親骨肉,別說是隨父親姓,就算隨奶奶姓,隨外婆姓,流的不還是自己的血,管自己叫媽媽麼?
有些人之所以堅持孩子要隨自己姓,無非是怕自己的姓氏在自己手裡「斷了香火」,但我想說,你的姓氏又不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全國那麼多同姓氏的,少你們家的一個不少,多你們家一個也不多。
至於有人說,孩子隨自己姓,將來去世了還有人給上墳,我更是覺得很好笑,人都死了,還有必要在乎有沒有人給上墳嗎?過了三代之後,還有幾個人記得你,給你上墳呢?即使兒孫滿堂,但他們到底給不給你上墳,未必你還能知道嗎?
所以,我覺得只要雙方家庭商量好,孩子隨誰姓都是可以的,如果為了孩子的姓氏問題,搞得全家雞飛狗跳,甚至兩個家庭反目成仇,那是得不償失的。
2、孩子沒必要把外公外婆叫做爺爺奶奶
還有些老人比較在乎孩子對自己的稱呼,不喜歡外孫外孫女叫自己外公外婆(有些地方叫姥爺姥姥),非要叫爺爺奶奶——尤其是在孩子冠上母親的姓氏之後。
對此,我還是那句話,一個稱呼而已,有必要嗎?難道孩子叫爺爺奶奶,能改變他是外孫的事實嗎?還是說,原本和外孫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叫了爺爺奶奶後突然就親密了?
而且,改變稱呼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利的,兒歌中明明唱到: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外婆,但孩子發現自己「只有」爺爺奶奶,肯定會有疑問的。
所以說稱呼什麼的,按照傳統做法來就好了,該叫外公外婆就叫外公外婆,該叫爺爺奶奶就叫爺爺奶奶,要不然,孩子的舅舅難不成也改叫叔叔,阿姨也要改叫姑姑?其他的親戚,比如說叔外公、姨外婆之類的,也都改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亂了套了,不止是孩子覺得亂,就連大人也要理不清其中的關係了!
而且,我本人是比較中意外公外婆這個稱呼的,因為它獨一無二!孩子在大街上見到其他老年人叫「爺爺」「奶奶」的現象很常見,但你見過孩子隨便管一個陌生老年人叫「外公」「外婆」的嗎?
3、如果是兩個孩子,最好不要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
如果父母都是獨生子女,又生了二胎的話,那麼兩個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的現象也是比較多見的。但我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對孩子是不利的,最好不要這麼做。
首先是這種做法讓外人乍一看覺得像是重組的家庭,孩子在外面也會經常遭遇這種疑問,時間一久,孩子也會覺得厭煩或者不理解。
如果只是外人不理解還好說,畢竟咱是自己過日子,可以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這種做法最大的弊端在於:有可能會使得家庭分化成兩個陣營!
父母對於兩個孩子,是很難(其實是幾乎不可能)做到表裡如一的公平的,而人性的弱點通常會讓父母對跟自己姓的那個孩子更為偏愛!父母尚且如此,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更難避免了。
我一個朋友家就是這種情況,兩個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有時候會對孫女(隨母親姓)開玩笑說:你要是不乖就去找外公外婆吧!但是對於隨父親姓的孫子,兩個老人就不開這樣的玩笑。
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在很多兩個孩子不同姓的家庭中經常可以見到。大人們的這種或有意或無意的玩笑,以及在行為中或有意或無意表現出來的偏心,傷害的不是別人,正是年幼的孩子。
所以我覺得,從為了孩子好的角度,真的沒有必要讓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要麼就都隨父姓,要麼就都隨母姓。因為比起在孩子的姓氏問題上糾結公不公平,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以上就是我對孩子隨誰姓,能不能把外公外婆叫做爺爺奶奶這件事的一些看法。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一起來討論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