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生入學季的到來,許多學齡兒童進入幼兒園正式開始學習生涯,許多父母和孩子們同時面臨一個問題 :突然的分離讓孩子和父母一時不知所措。
當孩子第一次上學時,哭鬧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情,但是有些父母也不比孩子好多少,孩子在裡面哭,父母在外面哭。
孩子初入幼兒園,孩子在裡面哭泣,父親在學校外面哭泣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發帖:爸爸送等等妹妹去幼兒園,問孩子們會不會想他,快要走到門口了,又返回去站了一會兒,自己還在一邊流眼淚。
還有一個視頻,老師把孩子帶到教室後,父親不斷擦眼淚,後來坐在車裡大哭起來,這情景讓一邊的寶媽覺得無奈又很有趣,直接拍了視頻起來。
同事家的孩子也是今年上幼兒園。在朋友圈分享了孩子第一天上學的情景,並說一想到孩子這麼小就要和他分開難過得想哭。
實際上,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是一樣不適應的。
孩子們上幼兒園哭鬧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適應新環境,就特別容易哭泣。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也哭了,這種不良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但會加劇孩子的焦慮感。
當孩子初入幼兒園時,父母不應該做三個小動作
1)家長不舍在孩子進入教室後偷看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一個普遍的問題是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適應陌生的環境,在門窗偷偷觀察孩子。實際上,這種行為對老師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老師很容易認為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工作。
如果孩子發現了家長在外面偷看,只會對幼兒園和老師更加的害怕。
2)有些父母在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
孩子因為害怕父母離開而感到恐懼甚至哭鬧,父母這時不要偷偷離開,而是要告訴孩子:上學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放學後我會準時來接你。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哭鬧偷偷離開,那麼孩子必然認為是媽媽不要我了,很容易導致孩子害怕上幼兒園。
3)捨不得孩子哭,直接帶孩子回家
看著哭鬧的孩子,有的父母心軟,捨不得孩子就乾脆不去幼兒園,甚至到了校門口又帶回家了。
入幼兒園前,父母必須引導孩子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必須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而減輕孩子上學後的心理壓力。上幼兒園後,孩子需要自己完成吃飯、穿衣服、上廁所。這些必須從小培養,不要等到上學後再教孩子。
寶寶大約在6個月大時添加輔食,大約一歲時,就開始練習用勺子自己吃飯,兩歲左右,可以學習使用筷子,等到三歲時就可以輕鬆自己吃飯了。
根據嬰兒發育標準,孩子在2歲半左右自己就可能穿脫方便一點的衣服,這樣孩子上學後午睡可以自己穿脫衣服。
寶寶應在18個月開始訓練入廁,通常情況下兩歲半左右孩子可以獨立上廁所。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孩子不會因為上廁所不會脫衣服而尷尬。
帶給孩子充足的信心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讓他們學習如何獨自解決問題是關鍵。在家裡,為孩子們更多的嘗試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家長必須有充足的信心。相信孩子能夠做的很好,而不是總擔心孩子還小,承攬了孩子的一切可動手的機會。
孩子上學後,父母積極調整心態,並做到以下三點:
多與老師溝通
經常與老師溝通,並詢問孩子放學後的表現,以便家長可以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當孩子進步了給予適當的表揚,孩子不高興時及時鼓勵。
多與其他家長溝通
通常與其他父母溝通,可以了解更多孩子上學心態,一起交流就會意識到大家都一樣的,還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大家可以一起分享,這樣孩子和父母能共同適應分離。
轉移注意力
孩子上學後,全職媽媽在家也會不適應,這時,媽媽需要轉移注意力,忙其他的事情,不再總專注於孩子。
著名的神經心理學家卡爾·拉施裡(Karl Lashley)的動物記憶實驗研究表明:
堅持一個行為的關鍵是開始三天,堅持21天以上,就可以養成一個行為習慣了。
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時,父母和孩子會有不適應,只要堅持,做好準備,上學自然形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