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別錯過這「4寶」,清熱又解暑,助家人順利度過苦夏
7月16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伏。南方悶熱,北方高溫。
入伏,代表著長夏的開始。
什麼是「伏閉不出」?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漢官儀》曰:「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戶,不涉他事。」
古人認為,「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伏就是陰氣,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時,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陰氣迫於陽氣而藏伏,故名「伏」,所以應該閉門在家,「伏藏」起來,古代的「入伏日」是休假一天的。
入伏後,高溫多雨,毛孔擴張,溼熱會趁虛而入,若人體正氣不足,或因天氣炎熱而嗜食生冷,以致水溼內停,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溼邪而病。
入伏了,拒絕寒涼之物是對自己最大的愛。
「三伏」美食講究多,這「4寶」別忘記吃,助家人順利度苦夏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暑熱當頭,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疲乏無力,不注意還會發生中暑,百姓說的「苦夏」就是這個意思。「三伏天」各地食俗很多,這其中頗有講究。
丨夏食姜丨
姜,是個被神話的食物,都知道姜好,所以亂吃的人可真不少。
孔子有一年四季不離姜的習慣,他在《論語鄉黨》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說。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幫不撤。」
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也許會有人說夏天這麼熱,吃薑會不會上火?
其實生薑辛溫,功效在於溫補,具有促進血行、祛散寒邪的作用。所以生薑能把體內多餘的熱氣帶走,也能把體內的溼氣、寒氣一同帶走。
生薑是生發陽氣的,而早晨7~9點氣血剛好流注陽明胃經,這個時候吃薑,能生發胃氣,促進消化。而午後陰氣開始升起,陽氣開始收斂,所以晚上不宜吃薑。
白扁豆丨
如今人們的生活中,溼邪是無處不在,而在夏天,這個溼一遇到熱就變成了「溼熱」,「溼」與「熱」糾纏在一起,是很麻煩的,所以會出現胸中滿塞發悶,或出現口苦、溼疹、小便赤短、女性白帶渾濁黏稠等。
李時珍說「嫩時可充蔬食茶料,老則收子煮食」。扁豆嫩莢時,炒菜清爽可口,那麼它成熟的種子,就是純粹的白扁豆了。直接用豆子和大米煮粥,是最經典健脾養胃的吃法。
出自《壽世青編》的綠豆扁豆飲方,白扁豆30克,綠豆50克,將二者洗淨放入砂鍋,適量水,煮到豆子都熟爛為好,然後濾渣取汁。每日一劑,空腹時可以隨意飲用。它能很好地幫助你清熱解毒,健脾化溼。
白扁豆「中和輕清,緩補」,就是藥性不夠強勁,最好炒制一下,炒到顏色微黃有些焦斑的時候為好,可以增加它的溫性,在健脾的基礎上加強了止瀉的效果。
扁豆中含有毒蛋白、凝集素及能引起溶血症的皂素,烹調前用冷水浸泡或焯水處理。
|吃伏羊|
入伏後吃什麼?入伏吃羊肉(適量)意外不?都覺得大熱天吃羊肉會燥熱?錯!
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的夏天,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伏羊節」 ,「沒有一隻羊能活著離開伏羊節。」可見徐州的吃貨們真是把羊肉當成消暑的美食。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鹹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三豆湯|
入伏三豆湯,伏天不用慌,三豆湯的方子出自宋代醫學著作《朱氏集驗方》。有綠豆、赤小豆和黑豆,既安全,又是清熱、解暑、下火、祛溼,健脾開胃的好方子。
三豆湯微甜而清爽既是糖水,也是味道超好的藥茶。整個三伏40天時間裡,都可以飲用,不僅清熱除暑、健脾利溼,還能祛痘除痱子;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