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10月22日在成都開幕,中外近400位考古專家學者共襄盛會,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和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研究成果獎「金鼎獎」、青年學者獎「金爵獎」也一一揭曉並頒獎。
據悉,中國考古學會下設的16個舊石器考古、夏商考古、文化遺產保護、公共考古指導等專業委員會將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研討,這是中國考古學界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外考古學一次重要合作和交流。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代表在致辭中稱,中外學者在考古領域已經有了各種合作,並取得成績,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需要從實際出發。
【同期】(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傑西卡·羅森)我們也意識到中西方之間有著非常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多年以來西方的考古是以西亞的文明發展作為模板建立起來的,這一系列的概念和思想在今天需要我們去重新考慮,我們需要真正從實際情況出發去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方式。
【解說】在一處考古設備展示區域,記者除了看到傳統的撥土工具外,還關注到一些高新技術設備也在其中。探地雷達的技術負責人李月明告訴記者,相比於傳統勘測,電磁勘測技術基本沒有破壞性,而且對於被發掘遺址或文物定位精準,同時能提高發掘效率。
【同期】(考古探測設備技術負責人 李月明)這個雷達是接觸性的,但它沒有破壞性,只用在地面上走一遍就完全知道地下的情況。現在它的探測深度大概是從幾十公分一直到地下的六七十米,我都可以用雷達來做。考古發掘前的用法是可以大概確定範圍在哪兒,在考古發掘中是可以(精確)到釐米級,需要再往下撥土多深來運用。
【解說】對於中國的考古發掘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研究員表示,中國發掘的多樣性是很少有國家能夠匹敵的,但理論的思考和歸納還有待於發展。
【同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中國第一是幅員遼闊,第二各種地形環境都有,所以我們發掘的多樣性是很少有國家能夠匹敵的。我們相應的是實際做的比較多,理論的思考和歸納應該說還有待於發展。好在現在我們通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跟國外有很多的合作,所以他們的方法我們也了解了,而且這些方法手段包括自然科學技術運用在中國一旦應用,它取得的效果就比在美國,在日本要好的多,所以中國是考古的沃土。
呂楊 成都報導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