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信息時報記者 周樂樂
攝影/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說起越南菜,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越南春卷、冬陰功湯,還是咖喱軟殼蟹?其實,越南的美食可遠不止於此。曾經受法國殖民統治的越南,飲食文化中有不少法國美食的影子,譬如外脆內嫩的街頭小吃法包,又譬如越南現已基本失傳的法式牛腩煲;與此同時,當地的飲食潮流也受華人口味的影響不少,就像類似於潮汕果條湯的火車頭,以及與廣東人口味相近,以河內有機綠米製成的甜品。還有來自海防的蟹肉包,安南的古法太公烤魚……想想都流口水吶!
將越南街頭風味與閒情帶回廣州
悠閒從容、淳樸勤勞、無憂無慮,是越南留給遊客的最深刻印象。而在新樾棧的主理人黃生眼中,當地淳樸自然的風氣,非常貼近於他記憶中80、90年代的廣州,所以越南帶給他的不只是旅遊城市的感覺,更有一份天然的親近感。
越南街頭的浪漫,越南咖啡配法包
因為曾經的工作緣故,黃生每年都會往返於越南好幾次,對於當地的街頭小吃他最是熟悉不過。說起「越南街頭三寶」咖啡、法包、河粉,他更是如數家珍。「越南人真的很喜歡喝咖啡,無論早、中、晚都能在街頭見到咖啡小檔。即便旁邊就是煙塵滾滾的馬路,當地人也能毫無顧忌地往小板凳上一坐,悠悠閒閒地就喝起了咖啡,餓了的時候再配上一個剛剛烤熱的法包。」從黃生描述的畫面中,那些坐在街邊小板凳上喝咖啡的人,自在得仿佛像坐在法國街頭的精緻小咖啡店般,不得不說這也是越南人民的小浪漫。
對於生活工作壓力都相當大的廣州人來說,這樣的悠閒自在,若非去到越南當地恐怕是很難體驗到了。但是,越南街頭的咖啡和法包,黃生把它們都帶回了「新樾棧」,並將味道儘量一一還原。「越南的豬肉味很香,做出來的豬肝醬自帶一股獨特的香氣,非常好吃。」為了還原越南街頭小吃的味道,黃總堅持以最傳統的越南做法,並請來兩個越南師傅坐鎮把關。「可惜廣州的豬肝總買不到特別好的,所以只能用五花肉代替豬肝做成醬配法包。」黃生如是說。
要將法包做得皮脆內軟,酵母非常關鍵,主廚堅持要用越南的酵母做,「這樣做出來的麵包才會香。」法包裡的肉醬,是用五花肉、洋蔥、胡椒、雞蛋、黃油、越南豬骨鹽調製而成的,每兩天就必須做一次,以保證肉醬的新鮮。麵包烘烤出爐後,對半切開,夾入雞蛋、扎肉、青瓜、本地芫西、廣東酸蘿蔔絲等食材,抹上豬肉醬,再擠入少許越南辣椒醬和越南豉油。「這味道和在越南街頭吃到的幾乎一模一樣。」黃生如是說。
一碗火車頭,離不開清鮮濃鬱牛股湯頭
越南的Pho(越南河粉),地位就如廣東的雲吞麵一樣,是越南人最最親切的家鄉味。Pho有分很多不同種類,生熟牛肉河粉、海鮮河粉、扎肉河粉,有辣有不辣。對於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選擇火車頭就最「穩陣」不過了。火車頭標配食材有牛百葉、牛腩、牛丸、扎肉,絕對能滿足肉食動物們的胃口。
和雲吞麵一樣,一碗好吃火車頭離不開湯頭和配菜。「新樾棧」主廚用四十斤新鮮黃牛筒骨配幹蔥頭、生薑、甘蔗、草果、甘草、香菜梗等十種香草料小火熬煮8小時。為了保證湯色清澈清甜,全程不能大火滾,而且只取中間的湯來做成湯河粉,湯清澈如白水一般但鮮味十足。一百斤水最終熬成的湯頭大約只可製作80碗河粉,可謂非常捨得「落重本」。
除了有好湯頭,配料同樣非常重要。羅勒、泰國芫茜、豆芽、蔥花一樣都不能少。「在泰國當地,吃河粉會配上一大籃香料讓你自己選擇搭配。在新樾棧雖然沒有這個操作,但是如果你喜歡羅勒或是泰國芫茜,也可以交代廚房多放一點。'黃總介紹說。吃時先品嘗一口清湯,再放香料拌勻,之後再吃牛肉,最後吃粉。吃牛肉時,可以蘸海鮮醬和辣椒醬。而最地道的醬料是用越南小青橘的汁水去融化黑胡椒粉和鹽,令牛肉多了一重清香味,非常特別。
幾近失傳的越南味,撫慰越南食客思鄉情
在中山五路五月花商場裡,有一間低調地營業了6年的越南餐廳,據說這裡做的越南料理,誘得不少旅居廣州的越南人極喜歡幫襯。餐廳的幕後主理人,正是一位來自越南西貢的漂亮小姐姐,而店裡的行政總廚曾經在越南曾經專門負責宮廷菜。難怪,在「西貢小姐」能找到不少幾近失傳的傳統越南風味。
有機綠米,叫人吃回小時候的味道
為了復刻童年味道,「西貢小姐」專程從家鄉運來河內有機綠米。據說,這綠米是當地的一款傳統小吃。「小時候放學後,校門口總有一些賣綠米甜品的小販。綠米價錢便宜味道又甜甜的,對於窮學生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小吃,但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烹製這甜品非常簡單,無需椰奶、椰糖的加持。餐前將綠米泡入開水中,一頓飯的工夫它就會變得像糯米般軟糯,簡簡單單地調入白糖,就會變成一碗軟軟糯糯的小甜品。別看它樸實無華,但卻足以撫慰越南食客的家鄉情懷。
法式燜牛腩,總統府廚師的珍藏菜譜
對於廣州人來說,牛腩煲是最熟悉不過的家常味。殊不知在越南西貢,也有一款牛腩煲,只不過知道這款牛腩煲的人並不多,因為這曾經是越南總統府裡面的官府菜。據「西貢小姐」所說,她之所以能拿到這份菜譜,全因媽媽的好朋友正是總統府的主廚。
曾經被法國殖民了100年之久的越南,不少菜餚中都留下了法餐的味道,這款」法式牛腩煲」正是如此。點睛之處在於燜牛腩所用的湯底,是用純牛肉煲足兩小時而成,半根牛骨都不加。因為這一道菜講究的是清香不膩,如果加入了牛骨,味道就會變得厚重起來。為了使牛腩的口感更為清爽,大廚還會用香茅、辣椒、咖喱果、鹽、糖來醃製牛腩,最後才放入牛肉湯中燉煮。出鍋前,會澆上用咖喱果、香茅、幹辣椒做成的牛腩汁。吃牛腩時,侍應會送來幾顆小青柑橘,用刀對半破開後,便能擠出一小碗青柑橘汁。把牛腸蘸上少許青柑橘汁,味道濃鬱的牛腸立馬變得小清新,解膩又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