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統計-微生物群落結構差異統計分析

2021-03-06 科學研究進行時
之前發在CSDN上的使用R進行微生物群落結構差異統計分析,今天先把它轉到微信上。其實使用R進行各種統計分析和繪圖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能理解分析和繪圖結果。今天先把分析流程放在這裡,等之後有空了,再把當時分析結果解讀整理一下,發在公眾號上
setwd("D:\\2018_04_23")library(vegan) #對生態學專業的學生來說,vegan包真的很強大,大家可以看看它的說明文檔
spe=read.csv("spe.csv",header=T,row.names=1,sep=",") #群落組成數據group=read.csv("group.csv",header=T,row.names=1,sep=",") #分類數據,包含兩種類別,grazing和soil depthenv=read.csv("env.csv",header=T,row.names=1,sep=",") #環境數據:土壤理化因子、植物類別等

# 4. 群落結構差異分析## 4.1 ADONIS/PERMANOVA-PCoA### β多樣性指數可以選擇不同的指數,bray-curits指數既考慮物種有無也考慮物種豐度,jaccard只考慮物種有無,我一般兩個都用grazing.bray = adonis(spe~ grazing,data = group,permutations = 999,method="bray") # 用grazing分組spe,並進行Adonis分析,分析結果賦予grazing.bray,使用bray-curits indexgrazing.bray #查看adonis分析結果 NR.jac=adonis(spe~ depth*grazing,data = group,permutations = 999,method="jaccard") # 不同分組方式交互影響,使用jaccard index
### 兩兩比較pairwise.adonis <-function(x,factors, sim.method, p.adjust.m){ library(vegan) co = as.matrix(combn(unique(factors),2)) pairs = c() F.Model =c() R2 = c() p.value = c() for(elem in 1:ncol(co)){ ad = adonis(x[factors %in%c(as.character(co[1,elem]),as.character(co[2,elem])),] ~ factors[factors %in%c(as.character(co[1,elem]),as.character(co[2,elem]))] , method =sim.method); pairs =c(pairs,paste(co[1,elem],'vs',co[2,elem])); F.Model =c(F.Model,ad$aov.tab[1,4]); R2 = c(R2,ad$aov.tab[1,5]); p.value = c(p.value,ad$aov.tab[1,6]) } p.adjusted =p.adjust(p.value,method=p.adjust.m) pairw.res = data.frame(pairs,F.Model,R2,p.value,p.adjusted) return(pairw.res)} # 進行Adonis多重比較前期準備,不需要更改pairwise.adonis(spe, group$grazing, sim.method="bray", p.adjust.m= "bonferroni") # 多重比較

#NRCK.anosim<-anosim(spe,group$depth,permutations = 999,distance = "bray")NRCK.anosim

NRCK.mrpp<-mrpp(spe,group$depth,permutations = 999,distance = "bray")NRCK.mrpp

多種群落結構差異檢驗方法不知道用什麼好,在小標題上我標註了差異檢驗方法適配的排序分析方法,大家可以用於參考。
library(ecodist)spe.dist<-vegdist(spe,method = 'bray')plant.dist=vegdist(env$plant,method = "euclidean")spe$plant=mantel(spe.dist,plant.dist,permutations=999

參考文獻:

排序方法比較大全PCA、PCoA、NMDS、CCA
Adonis和ANOSIM方法組間整體差異評估原理
PCoA距離算法大全
讀懂PCA和PCoA
1群落結構差異 2組間差異 3總結
環境因子關聯分析—CCA還是RDA

更多推薦

R繪圖-RDA排序分析

RDA排序分析結果解讀

相關焦點

  • NC推薦|柑橘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分析
    柑橘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分析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lobal citrus rhizosphere microbiome作者:Jin Xu, Yunzeng Zhang, Tao Jin, et al.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2020-11004]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根際微生物多樣性與群落動態
    在苗期,根際微生物在不同品種之間可能表現出強烈的群落多樣性差異,但隨著植物的成熟,這些差異似乎逐漸消失。馬鈴薯是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由於病蟲害嚴重,其大田栽培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生長不良、減產。先前的研究表明,土壤中微生物數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土壤養分的吸收和轉化,根際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失衡可能是土壤質量退化、減產和馬鈴薯等作物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 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2020年8月31日,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在《Microbial Ecology》上發表了「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加實驗,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機制,為預測人工溫帶林土壤氮礦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隨氮沉降增加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的數據。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提高原狀土壤和土壤各粒級團聚體中線蟲群落的成熟度指數和結構指數,但並未改變線蟲總數、營養類群、功能團及生態指數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結論與展望:根據現有研究,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免耕能減少土壤有機碳因礦化作用造成的損失
  • MetaCHIP:鑑定微生物群落中水平基因轉移的新方法!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工具名為MetaCHIP(「Meta」用於「宏基因組學」,「CHIP」用於「菌群級水平基因轉移識別途徑」),該工具可以從微生物群落數據中檢測出具有不同程度遺傳差異的水平基因轉移,並提供了新的生物學和生態學見解。
  • 文獻解讀|NC:一種新的定量方法揭示草原微生物群落構建的生態驅動力對氣候變換的響應
    作為探索性的工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零模型的操作方法,以從統計角度獲得群落組裝過程的定量信息,在本文中將這種方法簡寫為QPEN(基於整個社區零模型分析的量化組裝過程)。QPEN使用系統發育指標來推斷選擇過程的作用,因為系統發育距離可以反映某個閾值內的生態位差異(所謂的系統發育信號)。
  •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更,將由我來主持這個專欄。希望和做群落微生物的小夥伴們一起學習。
  • STOTEN:不同採樣方法對微生物群落α多樣性的影響
    選擇一個合適的採樣方法是微生物群落研究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和後續分析的統計能力。在土壤生態系統中,大多數研究都採用了兩種類型的採樣策略。第一種策略代表是五點取樣法,在正方形四角和中心取樣,然後混合成一個樣本。第二種方法是在一個確定的區域內隨機選點取樣後混合。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統地評價不同採樣策略對α多樣性測量的影響。
  • 哈工大王愛傑團隊JHM | 抗生素對微生物反硝化的選擇性脅迫:抑制作用、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動態
    論文系統地研究了磺胺甲惡唑(SMZ)、金黴素(CTC)、環丙沙星(CIP)和阿莫西林(AMX)這四種具有不同結構的典型抗生素對生物反硝化過程的短期急性抑制規律,並從反硝化功能基因分布和表達、細菌群落演替規律和功能菌群生態相互作用關係等角度揭示了抗生素對反硝化菌群分布和功能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不同濃度和不同結構的抗生素對反硝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抑制。
  • 天昊客戶新文: 秸稈還田方式影響蚯蚓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作用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生態學課題組近期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發表了秸稈還田方式影響蚯蚓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作用文章,在這項研究中天昊生物有幸承擔了樣品的擴增子測序工作。在恭喜天昊生物客戶發表微生物文章同時,我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的研究思路。
  • .& Technology:水熱炭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有機碳結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孫可教授課題組研究了水熱炭改良稻田土壤中土壤性質變化與微生物群落的相互關係,以及天然有機碳結構的變化。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7.149)。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同樣,不管受到核汙染的程度如何,皮膚微生物群落(beta多樣性)在CEZ內表現出比在基輔附近區域更大的相似性。因此,與土壤放射性核素水平相比,這種田鼠皮膚微生物群落的結構更多地受地理因素的影響。這一模式與這種田鼠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些地方,微生物群落在距離較遠(約80公裡)、未受汙染的地方可能驚人地相似,而且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差異與放射性水平有關。
  • 微生物群落功能注釋-FAPROTAX資料庫介紹及使用
    微生物多樣性分析中,常常需要對微生物群落功能進行注釋,FAPROTAX資料庫方便簡單效果好,一行代碼即可生成功能注釋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該資料庫內容及使用方法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導讀   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理解的主要挑戰,是在氣候變化下將群落結構和功能的變化聯繫起來
  • 北京空氣顆粒物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縱向調查
    雖然空氣顆粒物的理化性質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相關的微生物群落仍未充分探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秦楠研究員與清華大學朱聽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ck A. Gilbert教授合作,對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覆蓋幾次嚴重霧霾事件)北京空氣微小顆粒微生物群落進行研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PM2.5和PM10的兩組樣本微生物菌群、病毒和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 文獻解讀 | 二氧化錳對厭氧氨氧化體系性能、汙泥特徵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然而,在人工厭氧氨氧化反應體系中,錳的氧化反應對特異微生物群落的長期影響還未被深入研究,且汙水、底泥中的Mno2對厭氧氨氧化反應和特徵也是未知的。目前研究發現,不同水流中Mno2的濃度差異較大,厭氧氨氧化反應的最佳Mno2濃度範圍仍需要探究。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作者:李金輝飛鳥科研助手
  •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55:55 美國康奈爾大學Iwijn De Vlaminck和Hao Shi研究組合作繪製了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 高中生物《群落的結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關於「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不同群落間,種群數量和種群中個體數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量和比例。在生態學上,描述一個群落中種群數量的多少是用豐富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