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憶說:日軍刺刀拼不過大刀片,發明鐵圍脖,效果反而更差

2021-01-08 萌寵笑園

抗日戰爭時期,我29軍在喜峰口的近戰中,使用大刀和日本三八式軍刺對抗佔盡了上風。日本軍方自從建軍以來就非常注重士兵拼刺訓練,新兵一律接受嚴格的刺殺訓練。日軍向來以步槍精確射擊和拼刺二大技藝作為武士道精神的體現。

除了部隊嚴格訓練以外,日軍為了在拼刺中佔到上風,還特地設計了新式的30式刺刀,單單這個刺刀就長達0.53米,極為鋒利。加上三八式步槍1.2米的長度。全槍連刺刀長度超過1.5米,為全世界同類槍械中最長的。

日軍在二戰中生產了多達620萬把30式刺刀,對拼刺的重視可見一斑。要知道,當年侵華日軍平均身高不過1. 6米,這樣一來三八槍連刺刀的高度幾乎超過日軍士兵身高。

當時中國,國產漢陽造和中正式就算配上新式刺刀,全槍長度也和日軍三八式相差不少。中國方面在兵器上佔了劣勢。中國士兵大多是臨時徵召的農村青年,還有部分是抓壯丁來得。由於前線損失大,新兵草草訓練訓練一下,會打槍了就送上戰場。從拼刺技術上,中國士兵也遠遜於日軍。日軍刺殺雖然厲害,但西北軍的大刀確實日軍刺刀的剋星。

西北軍在眾多中國武士大師的指導下,練習了一套專門克制日式刺殺的使用刀法。其實就是簡單的二招。面對日軍的直刺,西北軍士兵用刀背對這敵人,刀鋒對著自己。在刺刀過來的一瞬間,用刀背由下往上猛磕敵軍刺刀。由於大刀重量在4斤以上,加上雙手使用,這樣一磕的力量很猛,日軍刺刀絕對會立即飛開。

此時大刀已經揮舞到上方,刀鋒正對著日軍。此時日軍的刺刀已經被磕到外門,不能構成威脅。西北軍士兵用大刀只要順勢砍落,日軍立即人頭落地。這個刀法雖然只有二招,但是絕對非常實用,也容易練習。

實戰中,這種刀法非常有用。一個訓練有素的西北軍士兵,一把大刀就可以連續對付好幾個日本兵。日軍在喜峰口羅文峪共傷亡了2000多人,其中死亡1500人。一般來說,戰鬥再激烈,死亡和受傷的比率一般就是一比二或者一比三。死亡率如此之高,還是因為大刀的關係。

據當時西北軍老兵曹建章回憶說:有一個敵人端著刺刀就對著我刺來,嘴裡還喊著"呀呀呀"日本人打仗是有兩下子的,氣勢洶洶。我掄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後有個回力,我的大刀借著回力從後往前掄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他,再使勁兒一擰,我聽見他"啊"地一聲慘叫,死了。(馬老邊說邊情不自禁地示範當年的動作)現在我老了,動作慢了,當時是很快的。整場戰鬥,我只刺死了這一個敵人,幸運的是,我沒有被敵人刺死。這場白刃戰打了1個多小時,我們不是怕日本人,還有點兒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的刺刀不如我們的大刀片兒。他們的刺刀對付不了咱們的大刀刀法,他們甚至發明了一種可笑的鐵圍脖來對付。用一塊半月形的鐵片,將其折成半圓,在上沿兩頭打兩個洞,用鉚釘鉚在鋼盔上,戴上鋼盔時,鐵圍脖即圍在後脖子上面。據說可以有效防止大刀砍頭!在後來的豐臺戰鬥中,日軍大部分配備了鐵圍脖。不過實戰效果很不佳,還被世界各國作為笑柄。

相關焦點

  • 大刀片紅纓槍,抗戰兩件寶,為什麼老兵和鬼子拼刺刀都選後者
    1931年9月18日,日軍炮轟瀋陽北大營,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這個事變,也標誌著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正式打響。在當時,日寇裝備精良,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進攻有大炮掩護,就連手中的三八式步槍,也比中國軍隊的漢陽造、中正式打的更遠、更準。更不利的是,抗戰初期,我抗日軍民大多連漢陽造都沒得用。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寇,抗日軍民想到了使用紅纓槍這款兵器。
  • 抗戰中,我軍拼刺刀能不能幹過鬼子?老兵:有一個部位刺了就倒地
    早期的木柄手榴彈威力並不大,殺敵效果很可憐,還不如冷兵器,而且西北軍中20響也少得可憐,還是以半自動毛瑟為主,手槍隊的比例一個旅才一個連,這比例也構不成各個西北軍戰士都能靠遠程武器對付日軍的了,對付進攻陣地的鬼子,或者收官肉搏的時候不用大刀難道要用槍託掄和手槍去砸?所以,拼刺刀就顯得尤為重要。
  • 這支部隊誕生於抗日烽火中,打破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在眾多抗日題材電視劇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當我軍發起衝鋒,與日軍拼刺刀的時候,電視上的演員總是一個人打三四個日本兵,這一點其實是有違事實的。 聶帥曾經回憶過抗戰時期拼刺刀的場景:「抗戰初期在和日軍拼刺刀的時候,只要3個日本兵背對背防禦起來,就算周圍有10個八路軍戰士都很難取勝。」
  • 老兵目睹日軍瘋狂殺戮:用刺刀把孕婦的肚皮破開
    老兵目睹日軍瘋狂殺戮:用刺刀把孕婦的肚皮破開 2014-07-06 14:43:41,李步宏只有13歲;77年過去了,這位90歲的耄耋老者已滿頭白髮,但他仍然清晰記得,親眼看到日軍對中國平民慘無人道的瘋狂殺戮。
  •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拼刺刀這種白刃戰更容易彰顯軍人的勇武,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的一貫重視。負責日軍訓練的是軍事訓練總監辦公室(OIGMA)。這個部門為日軍的所有訓練工作提供集中監督,也提供戰術培訓。日軍的戰術習慣和思路大多都是由該部門制定的訓練計劃形成,刺刀肉搏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 被誇大的武士道精神,拼刺刀前卸除子彈,日軍真的這麼「善良」?
    被誇大的武士道精神,拼刺刀前卸除子彈,日軍真的這麼「善良」?然後很有趣的是,我們在抗日劇中都能看到,為了節目效果都會有近身搏鬥的時候,中國大刀對陣日本刺刀。甚至經常能看到日軍圍困八路軍英雄的時候都卸除子彈拼刺刀獲得勝利或者被打敗。小編就覺得很奇怪啊,都已經熱武器時代了,為什麼還要冷兵器作戰呢?查閱資料發現,有兩個小故事能告訴我們答案。
  • 老兵說:當逃兵,不敢拼刺刀,就活埋
    在37年組建時的,山東,陝西和浙江老兵打光以後,在1942年,第74軍也接收了大量四川新兵補充。還有四川最長壽老兵,105歲的馬世宏先生,他從軍的是第18軍,參加過石牌要塞保衛戰。甚至在衡陽保衛戰當中的第10軍也有四川兵,比如四川老兵,終年95歲的常紫光先生。
  • 為何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
    導語:為何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我們知道,刺刀在古代是一種冷兵器,早在明朝時期的1451年,鐵銃上就已經出現了矛頭,它的作用就是進行刺殺。這就是刺刀的雛形,也意味著刺刀的起源在我國,到了100多年以後,歐洲的獵槍上才會出現安裝矛頭這一個現象。
  • 老兵:劇裡都是假的,日軍沒那麼差
    老兵:劇裡都是假的,日軍沒那麼差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不顧中國反對,貿然向中國出兵,對中國發起了長達14年的侵略。也正是因為這段歷史,所以在很多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和日軍有關的抗日影片。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鬼子進村」時的場景。
  • 中日兩軍互拼刺刀,日軍士兵都會先退彈,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我們在觀看抗戰劇時,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劇情,當中日兩軍互拼刺刀時,日軍士兵都會先退彈,那麼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在抗日戰爭期間,這種兩軍互拼刺刀時,日軍士兵往往會動一下槍託。
  • 日軍子彈打光後拼刺刀,為何我軍會主動配合,而不是拿槍掃射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中國和日本作戰的時候,中國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和寒酸,且數量不足,很多時候都不能滿足人手一支槍,而每個人分發到的子彈也是非常有限的,為此在對日作戰中中國軍隊通常在子彈打光後,只能和日軍進行白刃戰,但是日軍的條件就比中國要好很多,他們不僅武器裝備非常精良,彈藥充足,其還專門訓練過拼刺刀,那為什麼在戰場拼刺刀的時候
  • 李乾仁:拼刺刀,勇者勝
    原標題:李乾仁:拼刺刀,勇者勝 老人拿起一根竹子當作「刺刀」,雙手緊握「刺刀」,演示起那段抗戰中最深的記憶。 「這是拼刺刀時受傷的,這是被地雷炸傷的。」李乾仁指著自己的頭部和左腳,回憶他19歲參加抗日戰爭時,日本鬼子給他留下的創傷。他說,頭頂受傷的地方70多年了一直長不出頭髮,左腳這塊疤痕有10釐米長,遇到陰冷天時受傷的地方會隱隱作痛。 1944年,年僅19歲的李乾仁加入國民革命軍49軍79師236團3營7連三排七班當戰士,先後在江西、浙江對日作戰。
  • 刺刀不能磨得太鋒利!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我記得有本書裡說白刃戰其實就那麼一兩下,要麼捅死對方,要麼被對方挑死,電光石火瞬間的事,這也是大刀拼不過刺刀的原因,先不說大刀短,就說一刀往往劈不死對方,但對方一刺刀就能捅個對穿。不過我覺得在那種情況下,紅纓槍才是寶貝呀!紅纓槍輕鬆做到2米長,3.8大蓋不過1280毫米,加上刺刀,伸出手臂,至多1800毫米。紅纓槍帶來的心理優勢非常巨大。可你不能讓戰士又帶步槍又扛長槍吧,一般開戰都是兩方對射的,而且武器彈藥不充足,不能做到人手一條槍一把刺刀,只能拿紅纓槍大刀片來湊,說到底還是因為那時候窮、落後。
  • 末代鏢王李堯臣:曾為慈禧光緒保駕,發明了套武術令日軍叫苦連連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可能鏢局出現得更早。 古代的鏢局與現在的物流行業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主要都是運送貨物,但也有很大的不同,鏢局不但要運送貨物,而且還要保證貨物的安全。鏢局、保鏢、劫鏢等等元素也常常被用在武俠小說和其他文藝作品中,在歷史上也有不少關於鏢局的傳奇故事。會友鏢局便是清朝時期中國的十大鏢局之一,其中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近代武學泰鬥李堯臣。
  • 將軍叫囂日軍來打白刃戰,日軍換上刺刀上前後,將軍:用機槍掃射
    在抗日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由於我們國家前期工業一直處於落後的狀態,所以空中軍事實力落後於日本,那段時間,制空權一直掌握在日軍手裡。日軍使用戰機,囂張地在我們的領土上方肆無忌憚地飛行,對我們的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原標題: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大多數都沒有和日軍拼刺刀的實力,主要原因不外乎平時刺刀訓練差,戰鬥時士氣不足,士兵營養不足、體力不支如此種種。相比之下,日軍都是經過嚴格選拔的,在發動侵華戰爭前有充分的兵源補充,經過集中訓練一段時間後,再拉到戰場,無論是體能還是士氣,都比國民黨軍士兵要強上不少。武漢會戰時,就有日軍一個班刺翻國軍一個排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國民黨軍刺不過日軍,就連人高馬大頓頓離不了肉的美軍一樣刺不過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白刃戰的時候,日軍能把美軍刺的嗷嗷跑。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大多數都沒有和日軍拼刺刀的實力,主要原因不外乎平時刺刀訓練差,戰鬥時士氣不足,士兵營養不足、體力不支如此種種。相比之下,日軍都是經過嚴格選拔的,在發動侵華戰爭前有充分的兵源補充,經過集中訓練一段時間後,再拉到戰場,無論是體能還是士氣,都比國民黨軍士兵要強上不少。
  • 老兵回憶鬼子進村:用刺刀剖開孕婦的肚子
    聽抗戰老兵流於民間的硝煙往事8年抗戰,年輕的他們毅然參軍入伍。今天,他們中的倖存者寥寥無幾,其中大多已到耄耋之年。隨後,見到93歲的李子儀,老人見我們來訪特意行一個軍禮,他參加過滇西大戰役,在與日軍的激戰中將一臺微型電臺成功轉移,探清敵情。最後,在90歲的鄭延柄家裡,珍存著參軍生活用品和筆書記錄,其中一條白毛巾上寫著「將革命進行到底」。現在他喜愛書法,每天都會練上幾筆,還出過書。8月8日,網友們來到了紅安八裡灣,年近九旬的佔仲華身子骨依舊硬朗,1941年參軍,打了6年的仗,打過遊擊戰。
  • 99歲川軍老兵:抗戰神劇都是亂編 哪有那麼容易
    淞滬會戰唯一健在的川軍老兵、96歲的張文治回憶說,1937年10月13日,楊森率領川軍20軍防守上海橋亭宅、頓悟寺、薀藻浜、陳家行一線陣地,迎戰日軍第3師團、第9師團和近衛師團。  「那時的大場是蘆葦蕩連著棉花地,根本沒有什麼掩護。此前退下的友軍部隊,修築的工事也十分簡陋。」
  • 日本中學拼刺刀課納入體育課中 這是要做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日前宣布,中學新版的「學習指導要領」在體育課程中加入了「槍劍道」,也就是俗稱的「拼刺刀」。而在日本軍國主義時期,這正是日軍作戰訓練的重要科目。在和平和發展為主流的當代文明社會,卻讓中學生學習軍國主義時代的作戰訓練科目,日本這是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