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漫長的5000年歷史中,紅纓槍應該算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冷兵器之一了。據史料記載,紅纓槍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三國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就用的紅纓槍。只不過趙子龍的紅纓槍纓子是白色的,而並非我們常見的紅色。
三國後期,紅纓槍已經從武將才能用的武器,變成了人人都可使用的大眾兵器。相比較長矛和大刀,紅纓槍結構簡單、輕便好用,使用方法更是簡單好學,因此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許多人練武選兵器的首選。
南宋時期,南宋著名將領嶽飛,就是手持一桿紅纓槍,縱橫大江南北,打退金兵險些收復宋朝舊都。伴隨著嶽飛的英雄事跡,紅纓槍也成為一款家喻戶曉的英雄武器。
在隨後的1000多年中,紅纓槍始終是歷朝歷代軍隊士兵武器首選。
即便是清末民國初年,熱兵器已經非常成熟,清軍依舊對紅纓槍念念不忘。新兵除了學習使用槍械外,還要學會使用紅纓槍。看似有些迂腐,實際上是對紅纓槍這種武器好用的最好詮釋。
1931年9月18日,日軍炮轟瀋陽北大營,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這個事變,也標誌著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正式打響。在當時,日寇裝備精良,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進攻有大炮掩護,就連手中的三八式步槍,也比中國軍隊的漢陽造、中正式打的更遠、更準。
更不利的是,抗戰初期,我抗日軍民大多連漢陽造都沒得用。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寇,抗日軍民想到了使用紅纓槍這款兵器。
當時,製作一桿紅纓槍非常容易,用白蠟杆或者樺樹幹,經過打磨去皮兩步就能製成一根槍桿。然後再讓鐵匠手工打造一個三角槍頭裝在白蠟杆上,最後將染成紅色的玉米穗捆在白蠟杆上。一桿標準的紅纓槍就做好了。
也是因為紅纓槍實在太好製作,所以抗戰初期,我八路軍部分士兵甚至都裝備有紅纓槍。平常背在身後,如遇到白刃戰,抽出紅纓槍就可以和日軍拼刺刀。因為紅纓槍槍長都在2米左右,所以面對日寇的三八大蓋有天然的優勢,因此紅纓槍這也讓日寇苦不堪言。
1938年3月,神頭嶺阻擊戰打響,當時八路軍129師386旅三個團在邯鄲、長治公路沿線,對路過日軍發起了進攻。此次阻擊戰進行了2小時,我部以傷亡240人的代價擊斃敵1400餘人、俘敵80餘人、繳獲各類槍枝300餘件、斃傷和俘獲騾馬600餘匹。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讓日寇吃了一次大虧。
這次戰役中,386旅新建部隊大多沒有步槍,全靠紅纓槍和日寇展開白刃戰。由於神頭嶺地勢狹窄,日寇面對長2米的紅纓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三八式步槍根本刺不到我八路軍戰士,這也成了日寇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至此,我八路軍老兵和日寇拼刺刀,都會首選紅纓槍。
抗戰後期,隨著我抗日軍民武器裝備越來越好,紅纓槍也逐漸退出一線作戰部隊裝備序列。轉而成為兒童團制式裝備,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