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部隊誕生於抗日烽火中,打破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2020-12-14 騰訊網

「老李,不要管我,開炮!」這是著名電視劇《亮劍》中的經典臺詞,像這種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有很多。通過這些電視劇,我們能親身體會到當年戰爭的慘烈。

在眾多抗日題材電視劇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當我軍發起衝鋒,與日軍拼刺刀的時候,電視上的演員總是一個人打三四個日本兵,這一點其實是有違事實的。

聶帥曾經回憶過抗戰時期拼刺刀的場景:「抗戰初期在和日軍拼刺刀的時候,只要3個日本兵背對背防禦起來,就算周圍有10個八路軍戰士都很難取勝。」

因此,在抗戰前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可隨著此部隊的誕生,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被就此打破。

這支部隊便是「白刃格鬥英雄連」。

此部隊誕生於抗日烽火中,其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25團8連,組建於1938年1月。那麼,這支英雄部隊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在被賦予「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之前,此部隊隸屬於八路軍1縱隊25團8連。8連自踏上抗日戰場,表現極為不俗。它先後參加大小戰鬥近百餘次,而其中最壯烈、最驚心動魄的,要數發生在80年前的大洛坡反偷襲白刃大戰!也正是此戰,讓8連威名遠揚,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8連所在的1縱隊25團擔負著破襲正太路,切斷敵人交通命脈的使命。

8月20日,在一切準備就緒後,25團全體將士向敵人駐守的馬首車站發動了全線進攻。當時,8連奉命前往團指揮駐地大洛坡村,負責保衛25團指揮所和地方群眾的安全,並作為預備部隊,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馬首車站的敵人在我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日軍為解馬首之危,企圖偷襲25團的指揮所。日軍小隊長登木親率50餘人,趁著夜色,繞過龍化山,悄悄摸到了大洛坡村的南側,企圖一舉摧毀我軍的指揮所。

在這危急時刻,8連的炊事員張生旺剛剛從溝底挑完水回來。警惕的他在到達村口的時候,發現了潛伏在暗處的敵人。張生旺面無懼色,淡定進村後,飛速跑到指揮所,將此情況報告給了25團參謀長李懋之。

隨後,李懋之立刻命8連全體將士火速趕往村口,阻擊來襲的敵人。戰士們端起槍,一邊往村口跑一邊上刺刀。剛到村口,就撞見了一群日本兵端著刺刀迎面撲來。

一時間,喊殺聲和刺刀的撞擊聲交織在了一起。8連戰士們刺刀捅彎了,就拿槍託砸,槍託砸碎了就拿起身邊的鐵鍬、石頭砸。雙方激戰良久,日軍被我軍戰士們無所畏懼的氣勢嚇倒,紛紛向後逃竄。日軍小隊長登木在逃跑時被8連戰士擊傷,陷入了泥坑當中。

登木本想著裝死,卻被8連的炊事員張喜發現。他掏出手槍,打中了張喜的腿部,張喜忍著劇痛,抽出腰帶後別著的手榴彈,一手抓住登木的手槍,舉起手榴彈朝著登門的頭猛砸下去,結果了他的性命。

這場白刃戰先後共持續1個多小時,8連以犧牲30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40餘人 ,並成功擊斃小隊長登木,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是自抗戰爆發以來,八路軍首次在白刃戰中擊敗日軍,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過日軍的神話。

1940年11月 ,八路軍總部授予8連「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在此後80年的戰鬥歷程中,8連官兵始終秉承著「逢敵亮劍,有我無敵,刺刀見紅」的血性特質,共參與大小戰役200餘次。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8連曾在南方戰事中作戰英勇,被軍委授予「老山英雄連」榮譽稱號。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閱兵中,「白刃格鬥英雄連」作為英模方隊,徒步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相關焦點

  • 被誇大的武士道精神,拼刺刀前卸除子彈,日軍真的這麼「善良」?
    被誇大的武士道精神,拼刺刀前卸除子彈,日軍真的這麼「善良」?然後很有趣的是,我們在抗日劇中都能看到,為了節目效果都會有近身搏鬥的時候,中國大刀對陣日本刺刀。甚至經常能看到日軍圍困八路軍英雄的時候都卸除子彈拼刺刀獲得勝利或者被打敗。小編就覺得很奇怪啊,都已經熱武器時代了,為什麼還要冷兵器作戰呢?查閱資料發現,有兩個小故事能告訴我們答案。
  • 八路軍中的「在世呂布」,身高1米9,一人用刺死27名日軍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中國軍隊後勤供應十分落後,所以許多戰士面黃肌瘦,而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後勤供應仍然十分充足,所以日本士兵大多在肉搏戰中佔據了很大優勢,尤其是八路軍,平時士兵都非常缺乏彈藥,但八路軍戰士即使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能與擁有絕對優勢的日軍拼刺刀,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激勵了許多抗日誌士
  • 老兵回憶說:日軍刺刀拼不過大刀片,發明鐵圍脖,效果反而更差
    抗日戰爭時期,我29軍在喜峰口的近戰中,使用大刀和日本三八式軍刺對抗佔盡了上風。日本軍方自從建軍以來就非常注重士兵拼刺訓練,新兵一律接受嚴格的刺殺訓練。日軍向來以步槍精確射擊和拼刺二大技藝作為武士道精神的體現。除了部隊嚴格訓練以外,日軍為了在拼刺中佔到上風,還特地設計了新式的30式刺刀,單單這個刺刀就長達0.53米,極為鋒利。加上三八式步槍1.2米的長度。
  • 抗戰中,我軍拼刺刀能不能幹過鬼子?老兵:有一個部位刺了就倒地
    抗戰中,我軍拼刺刀能不能幹過鬼子?早期的木柄手榴彈威力並不大,殺敵效果很可憐,還不如冷兵器,而且西北軍中20響也少得可憐,還是以半自動毛瑟為主,手槍隊的比例一個旅才一個連,這比例也構不成各個西北軍戰士都能靠遠程武器對付日軍的了,對付進攻陣地的鬼子,或者收官肉搏的時候不用大刀難道要用槍託掄和手槍去砸?所以,拼刺刀就顯得尤為重要。
  • 大刀片紅纓槍,抗戰兩件寶,為什麼老兵和鬼子拼刺刀都選後者
    在中國漫長的5000年歷史中,紅纓槍應該算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冷兵器之一了。據史料記載,紅纓槍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三國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就用的紅纓槍。只不過趙子龍的紅纓槍纓子是白色的,而並非我們常見的紅色。三國後期,紅纓槍已經從武將才能用的武器,變成了人人都可使用的大眾兵器。
  • 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師兩個人才1支槍
    八路軍的部隊,除了配備少量的仿造湯姆遜衝鋒鎗外,所用的槍枝也大多是漢陽造等老式步槍。抗戰初期,根據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情況,當時,全師裝備有3支「花機關」和72支衝鋒鎗,僅有的衝鋒鎗子彈只有310發。實際上,在戰場一線,這些衝鋒鎗在紅軍前線部隊很少裝備,因為每把衝鋒鎗分配不到5發子彈,僅具有象徵作用。
  • 日軍子彈打光後拼刺刀,為何我軍會主動配合,而不是拿槍掃射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中國和日本作戰的時候,中國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和寒酸,且數量不足,很多時候都不能滿足人手一支槍,而每個人分發到的子彈也是非常有限的,為此在對日作戰中中國軍隊通常在子彈打光後,只能和日軍進行白刃戰,但是日軍的條件就比中國要好很多,他們不僅武器裝備非常精良,彈藥充足,其還專門訓練過拼刺刀,那為什麼在戰場拼刺刀的時候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我們看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情況下八路軍都是清一色的布帽子,這就比較臉譜化了。其實當時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即便是主力部隊也有不少是罩著白頭巾的,而繳獲了日軍鋼盔之後,也是會使用的。 為什麼強調後面這點呢?因為現在不少人以為八路軍繳獲鋼盔是不用的。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想法呢?一方面是影視劇中很少體現這一點,另一方面是相關的圖像資料比較少。
  • 李乾仁:拼刺刀,勇者勝
    原標題:李乾仁:拼刺刀,勇者勝 老人拿起一根竹子當作「刺刀」,雙手緊握「刺刀」,演示起那段抗戰中最深的記憶。 他向我們敘述了參加抗日、新中國成立後的人生經歷,那段浴血抗戰的經歷讓他感到無比自豪。 「這是拼刺刀時受傷的,這是被地雷炸傷的。」李乾仁指著自己的頭部和左腳,回憶他19歲參加抗日戰爭時,日本鬼子給他留下的創傷。他說,頭頂受傷的地方70多年了一直長不出頭髮,左腳這塊疤痕有10釐米長,遇到陰冷天時受傷的地方會隱隱作痛。
  • 一枚不起眼的獎章,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
    一九四〇年,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發動百團大戰,牽制住日軍大量兵力,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爭取時局好轉起到積極作用——奮勇殺敵,拼將熱血壯山河■解放軍報記者 潘娣「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20日起,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20師、第129師等,向日軍侵佔的華北主要交通幹線和據點展開全面攻擊,打響以正太鐵路為重點、聲勢浩大的交通總破襲戰。」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小寧告訴記者。
  • 董其武:「我的部隊是抗日的部隊」
    1918年閻錫山在太原創辦學兵團招學生兵時,董其武東拼西湊借了10塊大洋,徒步420公裡去太原報考,在7500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學兵團。     1924年,董其武投身軍旅,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中校副團長。1928年北伐失敗後,董其武跟隨十餘人投奔傅作義。
  • 老兵目睹日軍瘋狂殺戮:用刺刀把孕婦的肚皮破開
    老兵目睹日軍瘋狂殺戮:用刺刀把孕婦的肚皮破開 2014-07-06 14:43:41  「用刺刀把孕婦的肚皮破開,把小孩掏出來往刺刀上一戳,還是活的,就馱到肩上,那個慘啊!」  李步宏說,抗戰爆發後,人人都想參軍抗日。1942年,他18歲,懷著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參加了新四軍,曾先後擔任過通訊員、警衛和司務長。  「當兵一個多月,班長在前線被打死了,(上級)要我當班長,我說當不好呢,(上級說)當不好你學習。」
  • 真實八路軍戰士的彩色老照片,個個都是抗日英雄!
    ——餘秋雨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指揮下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所以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下面這組照片主要反映當年八路軍的精神面貌,他們雖然穿戴樸素,裝備簡陋,但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這點與現在的影視作品區別還是很大的。▲三位八路軍戰士的老照片。他們沒有像抗日影視劇裡那樣相貌光鮮亮麗、擁有絕世武功。
  • 洪希伯:榮譽旗幟在飄揚——詳解抗戰勝利閱兵徒步方隊中的英模部隊
    後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第2營5連。在平型關戰役中,5連當時擔任師的前衛,奉命在最前沿進行伏擊。該連率先搶佔制高點,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彈藥打光了,就裝上刺刀同鬼子肉搏。有「猛子」之稱的連長曾憲生衝在最前面,接連刺死10餘個鬼子後體力不支,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一名戰士手中的刺刀被打掉了,就抱住敵人跳下山崖同歸於盡;指導員楊俊生身上多處負傷,浴血指揮戰鬥。
  • 刺刀見紅——二戰日軍肉搏戰訓練
    對於二戰中的日本軍人來說,拼刺刀是他們非常樂意的。無論是面對小米步槍的中國軍隊還是飛機坦克的美國佬,如果一次「萬歲衝鋒」不能解決,那就再來一次。二戰中日本帝國軍隊(IJA)的訓練目標,簡單來說並不是要訓練出合格的士兵,而是要精神上用軍國主義填充,肉體上用艱苦訓練磨礪,完全強化過的狂熱戰士。「信仰就是力量,」這正是舊日本軍的信條。
  • 白求恩救治的八路軍抗日將士
    白求恩大夫在中國工作期間,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傷病員。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裡稱讚白求恩「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白求恩被列入國家首批抗日烈士名錄。 現將收集到的經白求恩大夫救治過的抗日將士名單(建國後倖存者)公布,緬懷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同時記住這些為建立新中國打擊侵略者的偉大的抗日將士。
  • 中日兩軍互拼刺刀,日軍士兵都會先退彈,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近年來,在國家的引導下,不少抗戰劇紛紛上映,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越變得越來越多了。我們在觀看抗戰劇時,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劇情,當中日兩軍互拼刺刀時,日軍士兵都會先退彈,那麼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
  • 冬奧雪場海坨山 抗日烽火曾燎原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白河、黑河、媯水奔流的層巒疊嶂之間,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歲月裡,這一帶曾經是日寇苦心經營的戰略大後方,同時也是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海坨山,地處平北要津,北控壩上,西扼張家口,東鎮承德,南守居庸。抗日戰爭時期,海坨山是平北地委、平北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在這裡,平北抗日鬥爭從星星之火到烽火燎原。
  • 知道嗎:抗戰中有支神奇的日本「八路軍」
    ——人民解放軍對日軍戰俘改造紀實(三)陳 輝抗日戰爭中,在延安、在太行山、在山東、在華中、在蘇北,有一支神奇的日軍「抗戰部隊——日軍反戰同盟。這是「反戰同盟」盟員小林、藤澤等在用電話向日軍做反戰工作。「日本同胞們,當你們的槍口對準中國人的胸膛,當你們大笑著用刺刀挑死一個個無辜的嬰兒,當你們手舉火把點燃一棟棟草房,當你們撲向可憐的少女時,你們可曾想到過,這是罪孽,是世界人民不可饒恕的滔天罪孽!當你們高喊著誓死效忠天皇,一腔熱血盡灑中國大地之時,你們可曾知道,這是為誰賣命?又是為誰效忠?
  • 日本中學拼刺刀課納入體育課中 這是要做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日前宣布,中學新版的「學習指導要領」在體育課程中加入了「槍劍道」,也就是俗稱的「拼刺刀」。而在日本軍國主義時期,這正是日軍作戰訓練的重要科目。在和平和發展為主流的當代文明社會,卻讓中學生學習軍國主義時代的作戰訓練科目,日本這是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