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陝歷博原館長周天遊:建議復建大明宮麟德殿含元殿

2020-12-19 華商網

  4月18日是國際古蹟遺址日,陝西有很多重要的古蹟遺址,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去傳承?

  4月18日,在接受華商報記者專訪時,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現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館長周天遊建議:復建大明宮的麟德殿、含元殿,和碑林的大成殿。

  「只能說復建得好不好,不能說它是假古董」

  華商報:經常看到媒體指責國內一些地方的建築是假古董,對這種情況您怎麼看?

  周天遊:文博界現在也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影響。但我的看法概括起來有三點:

  第一,對於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建進行復建是應該的。復建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歷朝歷代都有,不能斷到我們這一代。其實,過去因戰爭或天災導致寺院、宮殿、城池毀了,進行改建、擴建、復建,都是正常的事。比如大雁塔,在唐朝就變了三回,現在的樣子實際是宋元的樣子,但我們還認可它是唐文化的一個象徵,因為它是有歷史傳承的。

  第二,我們只能說復建得好還是不好,不能說它是假古董。哪有建築是假的?它都是一磚一石蓋起來的。而且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設計肯定不會和原來的完全一樣。你只能評價它是不是體現了歷史本真,符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不該說人家是假古董。

  第三,有些東西是可以異地復建的。比如圓明園,它是我們過去屈辱歷史的一個見證,在原址重建我們當然要反對。但要是異地重建呢?比如在浙江,就有企業家自掏腰包按1:1的比例把圓明園復原出來了,開始好多人說他造了個假古董,等到真正建成後才發現他是非常認真地去恢復圓明園的原貌。現在成了非常好的景點,取名叫圓明新園,是了解圓明園的一個好的地方。

  華商報:梁思成先生對古建的修繕很謹慎,和您的觀點衝突嗎?

  周天遊:不衝突。古建還在的話,咱們就要恢復它的原樣。按照它原樣來修復,應該和古代保持一致。復建針對是因天災、戰亂等原因不存在了,咱們通過建設將其重現。但復建是既尊重傳統,又有所改變,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現。

  「麟德殿可以先做,張錦秋大師是有方案的」

  華商報:陝西有很多重要的古蹟遺址,如果需要通過復建的話,您覺得首先應復建哪些?

  周天遊:我覺得首先應該復建大明宮的麟德殿和含元殿。麟德殿可以先做,如果條件成熟,再復建含元殿。不一定都要復建,復原一部分是應該的。比如說丹鳳門不就挺好嘛,法國總統馬克龍來了以後,他認為很氣派。

  麟德殿的情況我很清楚,張錦秋大師他們實際上是有方案的。在不損害遺址的基礎之上,可以讓麟德殿再現。當然為了建築壽命的延長,我們可以採用一些新的技術手段,那也是必須的。比如像張錦秋大師做的麟德殿的方案,在立樁加固的上面加了一層特製的玻璃,在大殿的局部地區行走時可以看到遺址現在的樣子。這個方案在古建築上做一個鋼架、鋼板,有了支撐,然後在上面進行復建,這樣既顯示了當年宮殿的雄偉,也可以使遺址得到保護。遊客可以把古今作為一個對比去了解。

  大明宮是萬國來朝的地方,含元殿是朝會接待外賓的地方,麟德殿是內部議政的地方。復建這些地方,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盛唐。復建以後還要有實用性,比如麟德殿復建後可以作為唐代政治博物館。

  另外,我認為碑林的大成殿也應該復建,大成殿雄偉壯觀,是文廟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建的難度也不大。

  建議國家對於復建制訂一個新的試行條例

  華商報:到底哪些應該復建,哪些不能復建?

  周天遊:這一定要通過專家論證,要慎之又慎,方案的設計、審計、施工,都要全過程監督,要尊重古代的傳統,不能隨便去改變。不過首先要面臨的是法律問題,涉及到修法的問題,應該從國家的保護條例上對復建做出新的規定,比如可以制訂一個新的試行條例,作為保護條例裡的對復建的規定。有了依據,事情就可以進行了。我們可以在復建條例裡強調哪些是不能復建的,並從整體上考慮復建不能損傷遺址,可以復建有意義有價值的,儘量要採用原來的營造法式來復建,儘量接近歷史的本貌。

  華商報:您怎麼看阿房宮?

  周天遊:阿房宮我不建議復建,因為它本身就沒有建起來。當時前殿的基址弄好了,大殿的柱礎也留了,但就在準備建設的時候,秦朝滅亡了。我們把基址保護好就行,至於阿房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可以給後人留一個想像的空間。

  曲江已經提出復建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達成共識

  華商報:據您了解,目前政府部門有沒有復建麟德殿、含元殿、大成殿的計劃?

  周天遊:計劃還沒有。但曲江有這樣的想法,已提出復建的問題。現在比較重要的是,要把過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進行糾正,要讓絕大多數人有一個共識。復建本身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去扭曲它,讓它恢復復建本身的價值。大家有一個基本共識後,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經過認真討論,選定要復建的項目,分期去實施。要做就做好,要麼就不做。特別是在重要遺址的上復建,一定要慎重。我們要學習日本,日本人為了平城京遺址朱雀門和太極殿的重建,整整做了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年,現在稱讚的人很多。我們要做也一定做好,讓它成為將來的一個藝術品,不僅是唐代歷史文化的驕傲,更是我們當代人的驕傲。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楊蓓蕾

相關焦點

  • 52TOYS與陝歷博強強聯合文創設計深度合作
    本次合作中,陝歷博館長強躍先生將擔任賽事評委;陝歷博8件極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被選為大賽的創作推薦原型,其中包括曾亮相《國家寶藏》欄目的「杜虎符」等;大賽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可獲得陝歷博官方授權進行商品化開發。
  • 十一長假期間陝歷博17:30停止發票 這些違禁品禁入展廳
    陝歷博免費開放,但實行「免費不免票」。每天限量限時發放,需持本人有效證件(身份證、駕照、護照、戶口本)領購票,發完為止。憑此票可觀看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也可上陝歷博官網www.sxhm.com訂票。專題陳列須購票。其中,《大唐遺寶展》30元/人,《唐墓壁畫珍品展》300元/人。  憑本人有效證件排隊領票,一人一證一票,不能代領。
  • 英語教育學院:「博物館開箱」——透過陝歷博之青銅器,發現博物館...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旬陽暑期支教隊興趣課堂「博物館開箱」之「透過陝歷博之青銅器,發現博物館之美」於今日圓滿結課。期間,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鑑賞了鼎、簋、盤等大類青銅器,老師也具體介紹了利簋、它盉、它盤、牛鼎等器具。
  • 陝歷博開設「消費扶貧專櫃」助力脫貧攻堅
    消費扶貧專櫃是陝歷博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消費扶貧三專」建設政策文件精神,按照陝西省扶貧辦、陝西省文物局要求開展的消費扶貧項目之一,旨在搭建脫貧攻堅新橋梁,加大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以消費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和穩定脫貧成果。 消費扶貧專櫃設於陝歷博西側,正對博物館西門出口,背靠博物館停車場,是遊客出入、聚集量最大的一處場所。
  • 《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發行 展現大唐盛世輝煌圖景
    央廣網西安9月30日消息(記者雷愷)由陝西歷史博物館和陝西華夏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推出的《2021陝博日曆·花舞大唐》9月30日正式發行。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錢繼奎, 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陝西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晉等參加發行儀式。
  • 陝西歷史博物館侯寧彬館長一行到訪中船郵輪
    2020年7月1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侯寧彬館長一行3人到訪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董理、文物徵集處處長師小群、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煜、郵輪運營部主任郭朋皞等有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西安含元殿考古 唐代官員上朝道路露真容(圖)
    經考證,這條唐代水渠就是史書記載的大明宮含元殿「龍首渠」。     唐代水渠道長達400多米     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以南130米處,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東西走向、基本與含元殿南沿平行的唐代水渠道。已探知渠道長有400多米,東西貫穿整個御道的拆遷範圍。     考古隊負責人何歲利表示,這條渠道直接疊壓於近現代建築堆積層之下。
  • 「網紅西安」再添一處「全國首家」 必勝客×陝歷博曲江博物館主題...
    除了以全新的方式將陝歷博的藏品、雙方文創展示給海內外遊客外,餐廳還將不定期舉辦「博物館體驗日及主題沙龍活動」,打造最適宜的親子社交空間,經過博物館培訓的餐廳專屬講解員,會對店內展示的唐代歷史文化元素加以講解,讓孩子們通過與餐廳的「親密接觸」,對歷史、文化及藝術產生興趣。
  • 陝歷博這件低調的國寶告訴你
    正在陝歷博展出的旟鼎旟(yú)鼎,這件文物的名字如果沒有拼音標註,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看起來像「旗」的字究竟該讀什麼。陝歷博新展效果圖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升級改造後的陝歷博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開展,旟鼎終於重新出現在公眾面前。然而即便如此,不懂行的人還是會匆匆掠過,直奔那幾件開展前就備受矚目的網紅文物。
  • 第42屆「5·18國際博物館日」陝歷博將召開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4月27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召開「陝歷博基本陳列改造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公布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的改造情況,以及在即將到來的「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據悉陝歷博基本陳列改造項目從2017年8月17日正式啟動至今,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截止目前,已完成序言大廳、三個展廳的廢舊設施拆除和天花吊頂、牆面、地面、通風系統、消防系統、電路系統等基礎設施的改造施工。展櫃和專業照明燈具的製作、採購基本完成,藝術品、多媒體、櫃內展具等的設計、製作、採購、安裝正在按計劃進行。按照進度,改造工程將在5月11日全部完工。
  • 杜虎符「變身」小餅乾 陝歷博繼續打造「舌尖上的文創」
    10月29日,陝西歷史博物館與陝西本土餐飲品牌陝拾叄聯合打造的「國寶味道」主題文創系列,以「虎虎生風」虎符餅乾的發布拉開序幕,博物館聯手專業餐飲企業,共同研發舌尖上的文創,讓更多人用味蕾感受文化的魅力。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
  • 陝菜動態 | 陝菜大咖齊聚唐博 寄語陝菜美好明天
    陝菜品牌創新工程十年紀念暨第七屆陝菜文化研討會於8月8日在西安大唐博相府文化藝術酒店順利舉行行業的發展繁榮
  • 故宮養心殿珍貴文物在首博展出
    (原標題:速速約起!故宮養心殿珍貴文物在首博展出)
  • 重慶專訪:川美美術館館長何桂彥——一場展覽濃縮八十年校史
    重慶專訪:川美美術館館長何桂彥——一場展覽濃縮八十年校史 2020-12-03 2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D投影原址復原唐大明宮,再現中國宮殿建築峰巔之作,遠勝故宮
    近日,在西安發現了太平公主第一任丈夫薛紹墓,瞬間全網刷屏,電視劇《大明宮》中很多場景臺詞再次把人們引到了唐王朝大明宮裡的愛恨糾纏。貞觀八年時(634年),大明宮才正式開始建設,它其實原本是李世民是為了他的父親李淵而修建的避暑勝地永安宮。但是在貞觀九年修建的過程中,李淵去世,之後才改稱為大明宮,又稱為「東內」。
  • 【校史故事365】324 陝財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印記
    陝財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八九十年代,校園文化生活亦是豐富多彩、精彩紛呈,師生們才情橫溢,留下了許多珍貴又美好的印記,現略記一二。 宋教授之父系近代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文化巨人宋聯奎先生,「關中二宋」中的「小宋」,著有《蘇庵雜誌》《蘇庵公牘存略》《城南草堂文稿》《城南草堂詩稿》等;辛亥革命後曾任陝西民政長及總統府參議,1934年被聘為陝西通志館館長,主持編纂《續修陝西通志稿》和《關中叢書》;抗日戰爭前期,寓所「宋家花園」成為抗日進步人士經常聚會的地方,周恩來常去作客,並在那裡會見各界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