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揭示降雨對濱海溼地碳交換影響的新機制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煙臺海岸帶所揭示降雨對濱海溼地碳交換影響的新機制

2018-04-08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濱海溼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其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並且能夠捕獲和掩埋大量有機碳。因此,濱海溼地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導致的乾旱或者季節性積水會通過改變土壤及大氣溼度環境,調控植被生理代謝過程,最終影響濱海溼地的藍碳功能。另外,由於受淺層地下水位的影響,即使沒有降水,濱海溼地土壤水分也相對較高。當降水發生時,土壤可能會迅速飽和,導致缺氧條件,減少土壤有機碳分解。因此,準確量化溼地碳交換過程對降水事件的響應,對於理解其碳平衡動態和碳匯功能至關重要。

  近日,依託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基於連續4年的土壤呼吸自動化監測數據,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韓廣軒研究組揭示了降雨脈衝對濱海溼地土壤碳排放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即使小的降雨事件會通過增加土壤水分而迅速降低土壤呼吸。降雨發生後,土壤呼吸與土壤水分呈顯著負相關;降水后土壤呼吸的變化量與土壤水分的變化量有關。此外,即使在缺氧條件下,大量硫酸鹽和高鹽度的存在抑制了濱海溼地CH4的產生和排放。因此,降水事件可通過增加濱海溼地土壤水分和誘發土壤缺氧條件,限制根系和微生物的氧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抑制土壤有機碳分解。當前黃河三角洲降水減少和氣溫上升的暖幹化趨勢,可能會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從而降低濱海溼地的藍碳功能。相關研究成果以Precipitation events reduce soil respiration in a coastal wetland based on four-year continuous field measurements為題,在線發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此外,基於渦度相關連續觀測數據,韓廣軒研究組探究了降雨季節性分配對濱海溼地淨生態系統CO2交換(NEE)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在植被快速生長期,由於降雨少,蒸發量大,乾旱導致的鹽脅迫降低植被的光合強度,對NEE產生抑制作用;在植被生長中期,受降雨以及淺地下水位影響,強降雨導致的淹水脅迫降低植被光合作用和自養呼吸,最終對NEE產生抑制作用。該研究揭示了降雨分配對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碳源匯功能的雙重影響機制,並為預測未來極端降雨事件對溼地碳收支的影響及其反饋機制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以Dual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redistribution on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of a coastal wet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為題,發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圖1.降雨對濱海溼地土壤呼吸的影響

圖2.降雨季節性分配對濱海溼地NEE的影響

  濱海溼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其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並且能夠捕獲和掩埋大量有機碳。因此,濱海溼地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導致的乾旱或者季節性積水會通過改變土壤及大氣溼度環境,調控植被生理代謝過程,最終影響濱海溼地的藍碳功能。另外,由於受淺層地下水位的影響,即使沒有降水,濱海溼地土壤水分也相對較高。當降水發生時,土壤可能會迅速飽和,導致缺氧條件,減少土壤有機碳分解。因此,準確量化溼地碳交換過程對降水事件的響應,對於理解其碳平衡動態和碳匯功能至關重要。
  近日,依託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基於連續4年的土壤呼吸自動化監測數據,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韓廣軒研究組揭示了降雨脈衝對濱海溼地土壤碳排放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即使小的降雨事件會通過增加土壤水分而迅速降低土壤呼吸。降雨發生後,土壤呼吸與土壤水分呈顯著負相關;降水后土壤呼吸的變化量與土壤水分的變化量有關。此外,即使在缺氧條件下,大量硫酸鹽和高鹽度的存在抑制了濱海溼地CH4的產生和排放。因此,降水事件可通過增加濱海溼地土壤水分和誘發土壤缺氧條件,限制根系和微生物的氧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抑制土壤有機碳分解。當前黃河三角洲降水減少和氣溫上升的暖幹化趨勢,可能會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從而降低濱海溼地的藍碳功能。相關研究成果以Precipitation events reduce soil respiration in a coastal wetland based on four-year continuous field measurements為題,在線發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此外,基於渦度相關連續觀測數據,韓廣軒研究組探究了降雨季節性分配對濱海溼地淨生態系統CO2交換(NEE)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在植被快速生長期,由於降雨少,蒸發量大,乾旱導致的鹽脅迫降低植被的光合強度,對NEE產生抑制作用;在植被生長中期,受降雨以及淺地下水位影響,強降雨導致的淹水脅迫降低植被光合作用和自養呼吸,最終對NEE產生抑制作用。該研究揭示了降雨分配對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碳源匯功能的雙重影響機制,並為預測未來極端降雨事件對溼地碳收支的影響及其反饋機制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以Dual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redistribution on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of a coastal wet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為題,發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圖1.降雨對濱海溼地土壤呼吸的影響

圖2.降雨季節性分配對濱海溼地NEE的影響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趙裕壽一行訪問煙臺海岸帶所
    座談交流12月7日,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趙裕壽,副局長宋吉華、楊明、柳卓君,紀委書記于波,總工鄒積浩等訪問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商議加強進一步合作。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秦松等帶領趙裕壽一行參觀研究所,並介紹了展廳、相關實驗室、綜合測試中心和大型科研設備。所領導班子成員駱永明、高玲瑜、秦松、王曉斌和部分管理和科研骨幹與趙裕壽一行進行了座談。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學者訪問煙臺海岸帶所
    9月27日,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HZG)Andreas Weigelt博士和Johannes Bieser博士訪問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所博士生張帆作了題為Study of real-world emissions of ships in coast of China的報告,介紹了其課題組基於實測的中國近岸船舶尾氣排放因子,排放清單以及對環境空氣的影響的研究,與Andreas Weigelt博士和Johannes Bieser博士課題組相關工作進行了交流。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所長訪問煙臺海岸帶所
    4月11日,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HZG)所長Hans von Storch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訪問期間,Hans von Storch教授作了題為Scientific tool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的報告,首先介紹了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的基本情況,然後系統講解了海岸科學研究對於海岸帶管理的重要性及其重點研究方向,概述了海岸帶環境變化的具體成因,並針對科研工作者在海岸帶管理中應扮演的角色等主題與參會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與「藍碳」濱海溼地是一類重要的海岸帶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鑑於濱海溼地強大的固碳能力,長期來看,藍碳系統將是減少CO2氣體淨排放量,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我們對濱海溼地這一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速率和機制尚缺乏足夠的了解。全球數據分析:濱海溼地固碳能力有多強?受哪些因素影響?
  • 山東海岸帶 立法全覆蓋(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慢道濱海木棧道。武 巖攝(人民視覺) 青島西海岸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六大隊執法人員在巡查。董 飛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海岸帶,海洋與陸地的交匯地帶,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這得益於山東正推進的海岸帶保護。山東是海洋大省,瀕臨黃海和渤海,海岸線總長3345公裡,約佔全國的1/6。海岸帶是指海洋與陸地的交匯地帶,一般包括海岸線向海洋一側延伸的近岸海域和向陸地一側延伸的濱海陸地。海岸帶是山東陸海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
  • 大連濱海溼地水鳥——白尾海雕
    ,突出水和溼地之間「同生命、互相依」的關係,強調溼地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保護溼地的重要性。濱海溼地:是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潮位之上與外流江河流域相連的微鹹水和淡淺水湖泊、沼澤以及相應河段間的區域。濱海溼地包括灘涂溼地、淺海溼地、島嶼溼地等。1.
  • 山東海岸帶立法全覆蓋,為全國首個
    2019年2月,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向煙臺、東營、濱州、濰坊市人大常委會書面發函,督促四市啟動海岸帶保護立法工作。針對審查保護條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在省自然資源廳、省海洋局、省生態環境廳等單位,以及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山東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有關專家的共同參與下,就海岸帶保護範圍的劃定、海岸建築退縮線距離和圍填海等有關問題達成共識。
  • 浙江將建1800公裡生態海岸帶:可徒步、露營、探險……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盛建榮介紹,「浙江省生態海岸帶是指浙江大陸海岸線陸側20公裡左右帶狀區域內,北起平湖金絲娘橋,南至蒼南霞關漁港,依託快速路、慢行系統、綠道,串接自然保護地、生態休閒區、人文景觀區、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等形成的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蘊彰顯、人文活力迸發的濱海綠色發展帶。納入本次規劃範圍的生態海岸帶長度約1800公裡。」
  • 山東立法保護海岸帶 沿海七市全覆蓋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省人大常委會加強立法統籌,推進沿海設區的市海岸帶保護立法工作,並將該項工作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今年3月,召開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七市海岸帶保護立法工作座談會。4月,針對審查青島、日照海岸帶保護條例發現的共性問題,邀請省海洋局相關專家召開專項研討會,就圍填海管控等問題進行研究論證。
  • 浙江省生態海岸帶溫州168示範段:山海景觀相映成趣,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方案》提出,要按照河口田園型、濱海都市型、濱海溼地型、山海兼具型四種示範模式,為全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建設提供模式路徑,發揮引領推動作用。「浙江發改」特推出「浙江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系列,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溫州168示範段。
  • 保護法規各有特色,山東海岸帶保護立法全覆蓋
    《青島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東營市海岸帶保護條例》《煙臺市海岸帶保護條例》《濰坊市海岸帶保護條例》《濱州市海岸帶生態保護與利用條例》。3月,召開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七市海岸帶保護立法工作座談會。4月,針對審查青島、日照海岸帶保護條例發現的共性問題,邀請省海洋局相關專家召開專項研討會,就圍填海管控等問題進行研究論證。6月,再次組織集中研討,就海岸帶保護範圍的劃定、海岸建築退縮線距離和圍填海等有關問題達成共識。七市所制定的海岸帶保護法規,各有特色。
  • 浙江省生態海岸帶海寧海鹽示範段:河口海塘最生態,觀潮文化第一景!
    《方案》提出,要按照河口田園型、濱海都市型、濱海溼地型、山海兼具型四種示範模式,為全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建設提供模式路徑,發揮引領推動作用。即日起,「浙江發改」特推出「浙江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系列文章。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海寧海鹽示範段的發展藍圖。規劃範圍 東起南北湖景區東側的長山河入海口,西至鹽官觀潮景區西側的上塘河入錢塘江口。
  • 時刻心繫中國濱海潮間帶生態問題的環保者任增穎
    為了能夠了解更多的現場,任增穎自費去了國內的一些典型的天然溼地類型及海岸帶進行調研。近10年來,「神仙姐姐」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20多個省份的諸多海岸帶及溼地生態水環境現場留下了足跡。  、遼河口溼地、大連南部海岸帶等等,她都進行了現場深度觀察和思考。
  • 解鎖自然的力量|海岸帶防災減災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帶您了解海岸帶生態系統(如紅樹林、珊瑚礁、牡蠣礁、鹽沼溼地和海草床)抵禦和減緩海岸帶災害的作用,並將重點解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如何提升海岸帶韌性。
  • 廣東省人民政府 國家海洋局關於印發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
    二、《規劃》實施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總體要求,堅持陸海統籌,重視以海定陸,構建陸海一體、功能清晰的海岸帶空間治理格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強化溼地保護和恢復,堅守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佔管理海域面積比例的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建立陸海聯動汙染防控的新機制,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確保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的環境質量底線
  • 浙江:將建設1800公裡長生態海岸帶 為群眾打造瀕海全新休閒空間
    近日小編獲悉,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於近日印發《浙江省生態海岸帶建設方案》。浙江將率先建設一條約1800公裡長的「生態海岸線」,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個可徒步、騎行、駕車、露營、探險的瀕海全新休閒空間。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本文以東營市海岸帶溼地遙感解譯數據、淺海水質監測數據及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為數據源,運用狀態空間法對東營市海岸帶承載力進行評價與預測,以期豐富和深化海岸帶承載力理論體系,為東營市海岸帶合理開發提供科技支撐。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6日,利用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裡理學教授張明傑及其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題為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種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
  • 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竣工啦!
    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竣工啦!廣州這裡將打造近1公裡靚麗海岸風景線吹著海風、腳踩細沙在海邊漫步好不愜意近日,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原先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帶蛻變成極具海灘風情的濱海公園,成為新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 海口五源河、美舍河國家溼地公園通過驗收,正式加入「國家隊」
    文 | 海南日報 計思佳海南日報記者12月26日從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5日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2019年試點國家溼地公園驗收情況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海南海口五源河、美舍河兩處試點建設的國家溼地公園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