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到茶莊喝茶,期間來一位氣場十足的「茶人」,進門就說茶莊裡面的茶不喝,自己家裡存了20年的紅茶,喝茶不到茶莊喝。
有一位弟弟,到他們家串門,一聽說,對茶有研究,立馬拿出來10年的滇紅茶來招待我,我說這滇紅茶,最多也就是兩年的保質期,10年的喝不了。他立馬說,你不懂這是一位朋友珍藏送我的,不是一般人來,我還不泡呢。
這是兩個啼笑皆非的故事,在雲南,不懂普洱茶的人很多,但是裝懂的人又不少,從這幾年的經歷來看,雲南人對普洱茶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還沒有外地的朋友多,雖然雲南是普洱茶的產區。雲南人習慣以顏色來命名茶,大多人都喝綠茶,喝普洱生茶。有的人把普洱生茶當作綠茶;有的人只看熟普湯色,便把熟普定義為紅茶,一看湯色不分口感,便錯誤地認為熟普就是紅茶,還有的人把老生茶也認為是紅茶,因為老生茶經過轉化後,湯色顯紅。
那麼熟普、生普和滇紅茶的區別在哪裡呢?
熟普:1973年才發明的工藝茶,據說當時受「廣雲貢」的啟發,進而來研究熟茶工藝(補充一下「廣雲貢」為廣東地區加工發酵的普洱茶)。現在很多媒體上說普洱茶大師,其中有好幾位就是雲南省茶葉公司派出去學習工藝的大師,比如:鄒炳良、吳啟英、林興雲等,這些大師觀摩學習後,回到雲南,研究實驗,發明了熟茶工藝。從此開啟了普洱熟茶的加工生產時代。從歷史時間上來說,市場上早於1973年的普洱熟茶,基本上都可以認為是假茶了,大家不要購買。
接著說,普洱熟茶的渥堆發酵工藝,在前期就對茶葉進行了發酵,從一定角度可以認為普洱熟茶是前發酵茶。雖然後期也在轉化,但轉化的空間和變化,沒有生普具有優勢和空間。
生普:生普就很簡單了,採摘、殺青、揉捻和晾曬完了,散茶和毛茶可以直接飲用。為了便於運輸、儲存和長期轉化,壓餅、壓沱和壓磚等等。生普屬於後期發酵茶,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年的口感都不一樣,而且現在有證據和資料證明的生普越陳越香,還有許多陳年老茶的橫空出世,也說明了普洱生產的轉化和存儲價值。
滇紅茶:在1939年以前雲南是沒有紅茶的,1939年滇紅茶的創始人馮紹裘帶來了祁門紅針的紅茶工藝,用雲南大葉種茶來製作紅茶,製作出來的紅茶,據說當時銷到香港和臺灣,備受歡迎,開啟了雲南滇紅的時代。然後在世界博覽會上,滇紅茶又獲獎,英國女王到訪,滇紅茶作為禮品贈送。從此之後,滇紅茶開始走向市場。滇紅茶因為是紅茶,紅茶屬於全面發酵的茶葉,不存在後期轉化等等,一般來說,當年喝完是最好的,超出兩年再喝,好像就不太好喝了。
三種茶的區別是很大的,完全屬於品類不同的茶葉,對於入門的朋友來說,三種茶的歷史相關知識基本上都可以百度搜索到,喝茶關鍵的還是自己口感,喝不同的茶,對比它們之間的區別,可以不聽茶商科普,但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不會說謊。
當然對於以上三種茶,還有很多的鑑別方法和故事,以後慢慢講,剛入門的朋友,要學會一件方法,那就是蹭茶,蹭不同的茶,得出不同的對比,方能知道其中的差別。
祝大家新年快樂,幸福吉祥!
在家好好喝茶,少出門,出門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