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演繹"追風箏的人" 羅海瓊: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羅海瓊: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的《風箏》成功將諜戰劇再度拉回觀眾視野。近幾年,諜戰劇似乎已經風光不再,螢屏上可圈可點的作品乏善可陳,流量綁架之下甚至許多作品被調侃為「披著諜戰外衣的偶像大戲」。而《風箏》則為諜戰劇成功「挽尊」,它一方面回歸了諜戰劇「驚險燒腦」的傳統,另一方面在切入角度與思考深度上有著更多的探索與嘗試。

從開播伊始,北京衛視就憑藉此劇穩坐衛視電視劇收視榜首,全國收視率衝破1.6,在北京本地的收視也已經「破10」。

全劇一開篇,鄭耀先與其上線陸漢卿的一次對話中,就可以窺見其內心的隱痛:「我是人是鬼?我什麼時候能活得像個人?」無法言明的身份之痛帶來的劇烈撕扯感,讓觀眾與主人公一起備受煎熬,也讓整部戲展現出更深邃的人性叩問與思考深度。

在「風箏」的起伏跌宕的人物命運之外,作為劇中最特別的女性角色,韓冰睿智、冷靜,有著驚人的預判力;作為鄭耀先最具實力的對手,她的存在既是其威脅,微妙之中又成為對方惺惺相惜的情感寄託;此外,她在劇中還有著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捕捉的另一重身份。昨天,韓冰的扮演者羅海瓊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聊起了這段「風箏」與「影子」捕風捉影的傳奇故事。

角色反差

★羅海瓊在這部戲裡怎麼不好看了?

「對於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像而不是美」

開播之初,柳雲龍等一眾演員的演繹乃至劇本身,觀眾的認可度很高,唯獨羅海瓊替韓冰承受了很多負評……一見面,羅海瓊開門見山,演了這麼多年戲,再「作」的角色也是知道怎麼往回拉一點的,「可以說演戲演到現在,只有韓冰我沒有演出她的可愛性,只是想把她厚厚重重的一輩子表現出來,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自己去感受。」 但是羅海瓊深信,在劇終的那一刻,韓冰一定可以重重擊打到觀眾內心,「我只要那一刻就夠了」。

在《風箏》中,她突破既往形象,挑戰了一位八路軍的女偵察科長「韓冰」。劇中的韓冰齊耳短髮、機智冷靜,雷厲風行,一身灰舊軍裝配上故意「塗黑扮老」的妝容,再加上往土炕邊一坐剝開燙紅薯就吃的架勢,一個強勢、霸氣又極接地氣的革命女幹部形象躍然螢屏,被許多觀眾調侃為「泥巴一樣的女人」。在感嘆人物塑造「神還原」的同時,也有部分人直呼「接受不了」。面對這些不同的聲音,羅海瓊表示:「當演員拿到劇本開始創作的時候,這個角色真不真實、最後呈現出來的樣子符不符合當下的狀態,是我最需要琢磨的。可能觀眾看了會說羅海瓊在這部戲裡怎麼不好看了?對於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像而不是美。」

同柳雲龍飾演的鄭耀先一樣,韓冰在故事前期與後期呈現出極大反差。從公安部門赫赫有名的女幹將一度成為組織懷疑的對象,在勞改過程中遭遇惡意誣陷,從最初的意氣風發到後期的悲憤無力,人物狀態的轉換格外強烈。在羅海瓊看來,「人如其名,韓冰看上去堅如磐石、冷若寒冰,但背後也隱藏著她作為一個『女人』的情感。怎麼能把這個情感全部克制住去完成她的使命,是這個角色的一大看點。」

飾演心得

★為什麼所有情感都隱藏起來?

「把這個戲當真的去演了」

羅海瓊一直婉拒媒體的採訪甚至甘願承受輿論「誤解」不作辯駁,就是因為全劇貫穿的最大懸念就是找「影子」。隨著劇情接近尾聲,「影子」的身份也終於開始浮出水面,韓冰這個「堅定的布爾什維克」逐漸顯露出面具後的真實面孔,人物身份的反轉成為故事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一筆。這個角色塑造得如此成功,離不開羅海瓊對人物的透徹分析與精彩演繹:「其實韓冰可以潛伏得這麼成功,在於她將所有情感都隱藏起來,沒留下一點把柄。我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給觀眾留下任何線索。」羅海瓊補充道:「因為我把這個戲當真的去演了。當你真的設身處地活在那個環境下,任何一點紕漏都是致命的,你必須要毫無破綻才能活下來。」

作為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兩名頂級特工,「風箏」與「影子」互相潛伏在敵方陣營中完美地偽裝著自己。和柳雲龍飾演的「風箏」一開始就向觀眾揭曉了真實身份不同,「影子」的身份是貫穿全劇的謎,直至結局才得以揭曉。對於這樣的設定,羅海瓊表示:「鄭耀先與韓冰是一明一暗的兩條線,鄭耀先是明著演,讓觀眾看到他所有的內心活動;而韓冰則是一條暗線,什麼都不漏給觀眾,需要你去琢磨、去思量。我和老柳兩個人其實是一個一體的表演方式在呈現,他中有我、我中有他,合在一起才是特工這個職業立體的樣子。」

談及「風箏」與「影子」的相似之處,羅海瓊表示:「其實在我看來,鄭耀先經歷過的痛苦與掙扎,韓冰也都經歷過。」羅海瓊補充道:「這兩人之所以互相吸引,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相似的經歷,另一方面是他們骨子裡面、精神層面都有一種堅定不移的追求。」羅海瓊說道:「其實我覺得人一定要有是非觀,但對於韓冰而言,她已經選擇了某一種信仰,就會毫不動搖地追求它,無論如何她都要在最後給自己最初的選擇一個徹底的交代,哪怕是悲劇的。」

拍攝花絮

★籤四個月為何拍了七個月?

「臨時接棒進劇組,延期不加一分錢」

一個看似不那麼可愛的女人、一個深藏不露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再度感受到了羅海瓊的演技,然而鮮少有人知道她險些與這個角色失之交臂。一談到跟《風箏》的緣起,羅海瓊就連連感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羅海瓊透露,自己拿到劇本的時候劇組當時已經開機十天,原來飾演韓冰的女演員因為受傷無法繼續拍攝,劇組只能物色新的「韓冰」人選,劇本通過羅海瓊先生的手轉到了羅海瓊手裡。談到這段經歷,羅海瓊笑稱自己「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覺得,「都開機了,臨時接棒怎麼演?我沒這個習慣。」然而在老公的一再勸說下,她還是拿起了劇本,結果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當時剛看完前三集,我就說,一定要演這部戲。其實我當時還沒看到韓冰出場,連自己要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都不清楚。但就是覺得劇本真的太好了,我真的太喜歡了。」

然而答應出演的羅海瓊卻沒想到,正如她對劇本質量有極高要求一樣,《風箏》的背後還有一位對演員要求極高的導演柳雲龍。進組後,柳導讓她先去試妝,羅海瓊聽到他叮囑化妝師「先不要剪頭髮」,畢竟劇組之前面試了好幾個女演員都不合適。回想到這一幕,羅海瓊笑道:「我當時看了他一眼,心想:什麼意思,老柳你還不想用我?」 等化妝師定好妝發,柳雲龍一看就表示,「行,剪頭髮吧。」羅海瓊到片場一開拍,柳雲龍才徹底踏實了,覺得「終於找到韓冰了」。對於柳導的謹慎態度,羅海瓊十分感激:「老柳是個特別認真的人,他對服化道上的細節絲毫不妥協,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是。我們拍到一半換演員的事兒也是有的。從外地調過來的演員,哪怕和他合作過很多次關係非常好的,做了造型試了戲,他覺得和角色不夠搭的,寧可跟人家賠禮道歉也不湊合。跟這樣的導演合作,讓我特別有安全感。」

談到柳雲龍導演的「堅持」,羅海瓊徹底打開了話匣子:「老柳是一個對藝術作品特別執著的人,真的是精雕細琢。我們這部戲當時籤合同是三至四個月,最後足足拍了七個多月。他當時在拍攝現場是真的玩命,自己也不休息,從早拍到晚,每個地方都較勁,過不了就是過不了。所有人對他都非常尊敬。」拍攝進行到三個多月的時候,柳雲龍曾和羅海瓊談過合約到期但是戲還沒拍完的問題。羅海瓊當時就表示:「導演這不是你需要考慮的事情,你只管拍你的戲。咱們踏踏實實拍,我們不加一分錢,一直到這部戲拍完,什麼時候拍完都可以。」回憶起那段時間,羅海瓊感嘆道:「後來我才知道,全劇組的演員都是這麼處理這件事情的。這就是柳雲龍的個人魅力,因為他堅持想做高品質作品,這種精神吸引著我們所有演員齊心協力地創作出一部高品質良心劇呈現給大家。」

生活畫風

★成兩個孩子的母親後還演戲嗎?

「演員這份工作要幹一輩子的」

自《風箏》開播以來,羅海瓊在微博上就一直「沒閒著」。時不時地發幾張自己角色的表情包,緊跟劇情進展與觀眾和其他主創互動,為全組未婚演員牽紅線做起了「紅娘」……與劇中冷冰冰的嚴肅一面大相逕庭。事實上,這才是羅海瓊真正的「日常畫風」:親切幽默、平易近人。

近些年,羅海瓊為了家庭減少工作量,而《風箏》正是她生完第二個寶寶之後,回歸拍攝片場的第一部戲。生活中要承擔起「大家庭女主人」「兩個孩子的母親」等多重身份的她,覺得每天都被排得滿滿當當的生活,忙碌充實又滿足。「早晨不到七點送老大去學校,回家路上買好菜,到家後再送老二去幼兒園。因為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中午之前要按照不同需求準備全家人的午飯。下午的一點空餘時間會去健身、學英語,然後帶著水果、酸奶去接兩個寶貝放學,然後一直陪伴著她們。」雖然每天忙得連見朋友的時間都沒有,但羅海瓊甘之如飴。

看似平淡的生活,卻也蘊藏著許多生活智慧。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羅海瓊也一直在為演戲積蓄力量。「演戲不就是演生活嘛。我現在每天踏踏實實地生活,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感受著人生百態,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這段時間重新做了梳理與規整。這些都是在為我將來演戲做準備,生活給予了我們最豐厚的東西。」採訪過程中,羅海瓊屢次提到真的很喜歡《風箏》的劇本,真的很喜歡韓冰這個角色,同時她也坦言,「我真的特別特別喜歡演員這個行業,特別特別喜歡演戲。我個人的第一夢想是能演一輩子。演員這份工作,我是要幹一輩子的。」

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相關焦點

  • 羅海瓊:《風箏》的誠心換來觀眾真心
    女主角羅海瓊在《風箏》之後沒怎麼接過戲,如今《風箏》熱播讓她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甚是感慨,「在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下,我們這樣一部良心之作雖然有幾年了,但還是會喚起觀眾對好作品的認同,我想說的是踏踏實實做劇本、做劇,任何時候都是王道。觀眾都是很厲害的,有好劇他們自然會追,創作者們的誠心才能喚起觀眾們的真心。」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真的對嗎
    人世間紛紛擾擾,好事壞事喜憂參半,沒有人一帆風順,道路平坦,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中說到:「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如此而是,便會有一種心態在人海中瀰漫散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被太多人當做座右銘。此句出自徐志摩先生寫給梁啟的一封信中,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 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眾生生來皆苦,一生皆在渡自己的劫數,卻也都在跟自己過不去,眼睛裡明明是審著美的,結果卻糾纏在醜中,最後都審了醜,靈魂深處總想著收藏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小快樂小美好結果困於計較中,最後都成了疼痛,總是執迷於困境,才擠走了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人世間應該淡之幽遠
  •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俗話說:人的命,天註定,天命不可違。世上有些事,既然是由老爺天負責來管,那我等凡人,也只能是順應天意、服從天命了。佛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有很多人都曾經傻乎乎的跟命運互掐過。因為無論是誰,都想扼住那命運的咽喉。但經過了無數人無數次的掙扎和努力,每一次的結局還是人的無可奈何與發出的一聲嘆息。這樣到了最後,人也就漸漸的開始認命了。人的命,天註定。盡人事,聽天命。人必須要聽天由命,但聽天命也有個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先盡人事。
  • 2020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3星座看淡情愛,順其自然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得到許許多多的東西,也會失去許許多多的東西,愛情同樣如此,有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這樣的愛情註定是走不到最後的,而對於那些失去的,我們不必太執著。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2020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看淡情愛的這幾個星座,將會順其自然。
  • 得之我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失之我命,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菜根譚》:」以我轉物者,得故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故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愁,看似紛繁複雜,其實大同小異:要麼主宰事物,做事物的主人,過喜樂人生;要麼被事物奴役,做事物的奴隸,終生在哀怒愁的陰影下生活。
  • 徐志摩: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作者:瓊笛有人說,我們這一生遇到的人有千千萬萬之多,最後真正的和自己走到一起,會有一生牽絆的,卻只有那麼一個。愛情是一場小概率事件,真愛更是如此,有的人用盡一生去尋找,也未必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個人。
  • 《追風箏的人》:抓緊你心中的那個風箏
    你的生命中遇到除了父母,愛你勝過他生命的人嗎?他從不拒絕你的任何事情,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嗎?《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富汗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為主線,同時展現了父與子,罪與罰的心靈救贖的多樣主題。
  • 追《風箏》的人 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柳雲龍諜戰大劇《風箏》拍成了一部現象級的電視劇,柳導啊,你本想要一縷春風,你卻收穫了整個奼紫嫣紅的春天——來自鐵柳們無限熱愛、無限敬仰的、無限讚頌、無限謳歌……再多無限也不能表達鐵柳心中滔滔不絕愛意的千萬分之一的愛之春天。
  • 《風箏》柳雲龍坦承身份 「斷線重連」劇情感人至深
    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化名周志乾的情報員「風箏」(柳雲龍飾)向組織坦承自己的真實身份,並流下心酸的淚水。斷線風箏回歸組織的感人劇情,加上柳雲龍對人物的精彩演繹,引發了不少觀眾對劇中信仰的思考:「情報員『風箏』那融入靈魂深處的信仰,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堅守,是當今的我們難以做到的,這種信仰令我們欽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 「追風箏的人」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電影《追風箏的人》影評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
  • 追風箏的人/那隻人生的「風箏」你還在追逐嗎?
    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蕩,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
  • 《風箏》收官 影子現真身
    《風箏》即將於今晚收官,「影子真身到底是誰」這一從開播以來引起眾人討論的懸念終於揭曉,觀眾紛紛驚嘆羅海瓊的神演技,居然在大家眼皮底下「潛伏」了四十多集。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羅海瓊的表現精彩到位,富有層次感,她說出「我是影子」的真相時如釋重負,質問鄭耀先「你怎麼可能是風箏」時驚詫而悲愴,而當說到「我一直以共產黨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都快忘記自己是軍統的」時,又將角色的複雜心緒詮釋得淋漓盡致。最後,她微笑著對鄭耀先承認失敗:「幹咱們這行的,感情就是多餘。」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 01 追逐之殤 -正如其名,小說叫《追風箏的人》,小說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追一隻風箏,但他們追「風箏」都有不同原因,而且各自的命運也截然不同。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先後代表了忠誠、勇敢、自由、感恩和升華,也同時隱喻了背叛、懦弱、禁錮、欺騙和墮落,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後他轉身追趕風箏,只有追上了風箏,他才擁有了健全的心靈,成為自己所期許的那個人。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桌遊裡有哪些常見的懲罰?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原是徐志摩表達自己對於愛情的態度,後來一直被引用為看淡得失的豁達人生觀。或許為人處世可以不計較得失,但遊戲不可以。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烏老師的成名作「飢餓三部曲」,「飢餓」對應的就是遊戲裡的懲罰。比如最經典的《農家樂》中,「飢餓」被設定為:在食物不夠時就要乞討。每一季度結束時,你必須為你的工人交付食物(餵養家人),否則必須拿取「乞討」版塊,遊戲結束時每個「乞討」版塊扣3分。
  • 學會接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態,和命運叫板輸的一定是自己
    曾經有個畫家,在白紙上畫了一個點,裝在相框裡,問一些人這是什麼意思?大家眾說紛紜,討論很久不懂其意。畫家說:「其實它的意義就是,如果執著於一點,往往會鑽進死胡同,忽略周圍的很多很多,全然不發現旁邊還有大片的空間。」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