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要到遠的地方去找,道就在你的眼前

2021-03-02 風鑼講堂

文:宣化上人

學佛之人,天天研究佛法,今天學會了這個,把昨天的那個就丟了,學來學去,沒有積存,有什麼用呢?什麼叫「不二法門」?我們要學專一,不要貪多。

天天聽佛法,我們要把其中的道理牢記於心,然後再實現於身。你若記到心裡,卻不去身體力行、躬行實踐,這還是等於沒有懂得佛法一樣。

所以,我們不論學多少,學一點就行一點。好像吃東西似的,味道好,我們也要吃飽了;味道不好,我們也要吃飽了。吃飽的這一天,就不會餓了,我們學佛法亦復如是。

道在專一,「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我們一舉一動都不離自心,要「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要守備我們心裡頭不被外邊的六賊所擾亂,心裡不要跟著眼塵被眼塵所轉;不要因為聲音被聲塵所轉;鼻聞香卻被香塵所轉。

如果這六塵都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萬慮不生,你能這個樣子,這就是佛法,這就是定力,這就是智慧。

你不用再去找戒、找定、找慧;你不被外緣所轉,這就是戒,你不被外境所牽這就是戒。你不被外邊的六根、六塵、六識所擺布,這就是定力。

所以啊!修行不要到高的地方去找、到遠的地方去找,道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自心。

你若真能把自心認識了,這個心馬意猿猴──心像馬似的,意像猿猴似的,你能把心馬牢牢拴住,把意猿猴也看得緊緊的,這樣子你修行才能有所感應。

人是聰明的產物,可是有一些人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聰明乃是陰騭助」,我以前常講的,聰明,是因為前生有德行、有陰騭,才聰明的,陰騭幫助有聰明的,

「陰騭引入聰明路」,有陰騭、有德行,才能有聰明。

「不行陰騭使聰明」,今生你不注重陰騭、不注重德行,儘是使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這聰明人往往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就在那兒顛倒無知,真是大錯而特錯!

相關焦點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眾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秘密
    我們先說生活之道,再談生命的更高級追求,以及精氣神的高度凝鍊之方式道路。所謂煉精化氣之一類流程,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哲學認知,並且能把認知應用在生活裡。才有向上修行的前提,修行講究資糧,沒有精神的糧食必然沒有高級的突破。修行並不是獲取一個功法就可以萬事大吉,功法是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 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珍惜眼前人!
    有些你以為可以一起走一輩子的人,可能在路過某個之後就走散了。散了的人就不要找了,你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眼前人!好好珍惜眼前人人生是一趟奔向墳墓的列車,有人和你坐在一起,當路途中他要下車時,你應該做的是心存感激,揮揮手告別,轉身去珍惜那些還陪在你身邊的人。
  • 凡夫修行和聖人修行迥然不同的地方 | 規矩禮法【居士基本守則】
    往往我們學佛學來學去,還有一種貢高我慢,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思想,覺得我比旁人多好,覺得旁人都不如我,一天到晚執著這個我!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還想不到修行一定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慈心,對誰都有慈悲心;下氣,就沒有貢高我慢了。
  • 異性朋友經常去這些地方,距離關係「變味」不遠了
    對於異性朋友來說,有的事情不能做,有的地方不能去。人非草木,都是有感情的,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就算還沒有越界,也等同於在心裡種下了種子,早晚會有發芽、開花的那一天。千萬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理智,覺得自己對他完全沒有想法,所以也一定不會越界犯錯。
  • 夢參老和尚:真正想要修行,就不要太貪睡
    如果你還沒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還沒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點。初夜、後夜,你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應當辛苦一點。如果在初夜的時候,以現在十二小時計算,你在中夜的四個小時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後夜這八個小時,你都應當精進地修行,不要太貪睡。「當舍睡眠」,四個小時是不夠的。這是指真發心要了生死的人。我們想斷煩惱,像這類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導的。
  • 出道仙,所有的苦難皆是修行!
    但是,我知道這所謂的幻想,就是我消遣時間,陪自己逗樂的一個樂子,緩解我壓力的釋放點,也就是說我還是很真實的,知道樂子過後自己該面對的一點不會少,之前我在文章裡說過修行是沒有捷徑的,看來這個修行是一直伴著你的,只是從最初的不解到最後明白這一切的時候,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出道仙的每一步路都不是無緣安排的,存在就有其目的,看來是我們的仙師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的元神,想在我們這一世完成自己所兼任的職責
  • 修行人不可去這三種地方,否則有損於自己的功德
    凡修學佛法者,身必須處於適宜的環境中,不能去那些對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則,將影響自己修行,有損於自己的功德。那麼,哪些地方不可去呢?
  • 不要通過修行去增長我慢,一定要通過修行和覺察去除我慢
    答:你學習的是什麼?淨土嗎?問:對,我也是踩般舟的,也是念佛的。 答:修行,得要對真理、對佛法有一顆非常乾淨和虔誠的心。出家了之後,只是規範了人的行為和形式,但是你內心對於自我的體驗和認可,並沒有完全消融。
  • 要去看的最遠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看的更遠的地方-張韶涵
    人的一生,幾十年的時間,會有很多人走入你的生活,也會有很多人離開。但是,當時間作為篩子,逐漸將我們身邊的人篩過之後,我們就看到了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好朋友。也許他們並不多,一兩個或者三五個,但是已經足夠了!
  • 神仙離我們並不遠,你常常找不到的,是自己的這顆道心
    《說文解字》中提到,「仙」字從人從山,指人搬遷到山裡住,離開了世俗的紛擾,便約等於神仙了。又說,「老而不死曰仙」,神仙是長生不老則升天而去的對象。當我們把這些解讀和自小聽到大的那些傳說故事相對比,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奇妙的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仙人的追求和嚮往是具有跨時代性的。
  • 佛陀智慧,告訴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人們念佛就是為了修行,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佛經中真正的含義,就很難達到修行最終目的。四句淺顯的佛家經典,開示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一句話,弟子曾經問佛陀應該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告訴弟子們不要為物質所累,不能夠將自己的心放在任何的物質上面去。
  • 老法師告誡大眾:修行去哪裡修?千萬不要忘記,離開生活沒有修行處……
    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善跟惡搞不清楚,迷在這個裡面,總認為自己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別人所想、所做的都是惡,沒有冷靜認真去考慮這個問題,粗心大意。做錯了,自己曉得了,也不敢承認,礙於面子,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過。中國人好面子,知道錯了還得繼續做,又錯下去,所以來世三惡道去了。因果教育太重要了,救今天的社會,除因果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更有效。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蠟燭能發光,光卻不僅在蠟燭上,還可以在太陽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麼光便無處不在,因為你的心已經是太陽,正大光明,普照萬物。這就是王陽明要告訴我們的。如果一個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陰暗,那麼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他的心裡沒有光明,是他的心態出了問題。看到這點,力求扭轉,那麼光明便已不遠。
  • 佛法:在家修行人想求財絕對沒錯,但你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做!
    在這部經裡,很多地方都講到處相而不住相。就拿世間財富來說,你在世間生活,你就要努力去掙錢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但這並不是讓你去變成財富的奴隸,而是讓財富變成我們的奴隸,為我們服務。有了錢,才能做到廣施供養,才能在世人面前更好的表法弘法,讓世人對你、進而對佛法升起信心。這時候再隨緣弘法,也才能更順利。
  • 從事中醫,順道而行,就是修行!
    一方面,中醫可以救死扶傷,從事中醫可以幫助病人,助人為樂;另一方面,中醫是道,從事中醫是實踐天地之道,是走在道上。順道而行,當然是修行。一、喜歡中醫,然後才能順道而行作為中醫人,一定要喜歡自己的工作。越是喜歡,越願意去堅持。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道」,有正道、邪道、大道、旁門左道,這裡指的不是邪道、小道、旁門左道,而是至道。「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
  • 南瞻部洲為什麼是最難修行的地方
    南瞻部洲為什麼是最難修行的地方!先來看看,在取經一行人中,只有兩個人在南瞻部洲生活過,孫悟空比唐僧早到大概七八百年,並且孫悟空在這生活了八九年。孫悟空剛剛沿海登錄時有人曾怕他,後來他學人走路,說人說話,學人的各種禮數。也就八九年的時間,孫悟空基本上學會人類的各種禮數和學問!到了西牛賀洲時,他他路遇樵夫時,也是拿《黃庭》做比。問樵夫是不是神仙。
  • 哪個時間點開始修行最好?是早上五點、中午十二點?
    先來看一個故事:有一位得道高僧,自16歲出家以來,每日勤勤懇懇的修行,獲得了很高的學佛成就,一時間,有很多人來找他參禪悟道,也有人想要禮他為師,出家學佛。一日,有一位年輕人來到這位高僧面前,懇請師父收他為徒弟。
  • 這些「打坐概要」,決定你修行的成敗!
    以上的過程是:由外到內,由粗到細,由看得見到看不見。最重要的是,當妄想、妄念來時,要記得完全地重複以上的方法,更要抓緊用功,不需要刻意地想「我要靜下來了」,而要想「我要不停地去重複以上的這些方法」。三、打坐時為什麼會昏沉散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