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聯盟」。
前些日子,微博上一個ID為「蒙淇淇77」的網紅,吸引了大量的粉絲,並且博主也被成功送上熱搜,讓「凡爾賽文學」再一次被更多的人知曉。所謂的凡爾賽文學就是,將一些表達比較超脫於大眾生活水平的語句,經過包裝之後再表述出來,這樣在聽起來是對現狀的不滿,沒有過於明顯的炫耀痕跡,但是,稍微仔細地一品,就又能很輕易地感覺到,原來,別人是過得如此的「高級」,當然這其實也是表述者的真實目的。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怎樣發文,每個人都有自己言語的自由,我只是和大家來分析一下,在我們生活中,周圍那些整天都在散布這些凡爾賽文學的人,他們心理真正想的是什麼?他們追求的是什麼?
一、塑造夢想裡完美無瑕的生活。
在網絡媒體或者現實社會中看到別人的生活記錄之後,也並不在意那是否是真實的,就非常的想要過上那種理想生活。於是開始模仿所謂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揣摩上層人士是怎麼生活的,然後將自己也包裝成一個成功人士、上流人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二、過於自信。
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極度滿意,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達到的高度,但又並不滿足於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過得多麼的幸福。那麼向那些他認為的生活在下流社會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就可以充分滿足自己的自豪感和優越感。
三、博眼球。
在現在的生活空間中,絕大多數人的存在感是比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存在一定焦慮、不安的心理。那麼要改變這個狀態,應該怎麼辦呢?於是有的人就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現狀進行美化包裝後展現出來,目的就是博得眼球,吸引大眾羨慕的眼神。通過網絡動態或者話語,讓周圍的人看到或者感受到那些平常家庭中體會不到的東西,從而吸引眼球,得到更多關注。
四、與生俱來的攀比心理。
就像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會向周圍的孩子炫耀家長買的新玩具。在我們長大之後,有的人學會了克制自己的這種心理,避免對別人產生一些不太好的刺激,但是也有一些人,還是依然保持著孩子時代的那一份「純真」,想要顯示自己的優越條件。
結合這些因素,其實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完全真實的世界裡,一方面我們自己在製造一些虛幻的假象用來麻痺自己,一方面又受到別人完美世界的影響。但是不論我們自己有沒有與「凡爾賽文學者」相同的行為,我們都會在面對生活水平比我們高出數個層級的人時,感到拘束不安,甚至被觸及自尊。
一、容易讓人感到焦慮不安。
我們看到別人的生活狀況後,我們會非常自然的反觀自身,找到差距,如果自己確實是遜色很多,由於我們不知道該怎樣去顯得自己不是那樣的低人一等,於是就會焦慮不安,沉默不語。
二、容易降低幸福指數。
人類社會中,相互比較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經常會不經意間,發現別人的生活是多麼的糟糕,別人的現狀是多麼的悲慘,別人的家庭多麼的不和諧,從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指數,可是一旦我們看到,有人比自己現在的狀態還要幸福美滿得多,我們的幸福指數又會很容易的被拉到零點。
三、容易感到羞惱。
言語的攻擊力是強大的,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可能被我們記很久,當別人告訴我們,家裡的紅色法拉利多麼老土,手上的勞力士多麼沉,夏威夷的沙灘多麼燙的時候,我們會非常自然的覺得,他就是在嘲諷自己,他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就是個……。
可能上述的一些心理描述,您並不願意承認,但這就是客觀事實。先不說那些優越的生活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前段時間有新聞報導,一位小女孩提著媽媽的名牌包包去了學校之後,所有家長都不讓自家的小孩和那個小女孩玩,因為家長們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損壞人家東西之後,賠償費用會花掉自己本就不多的存款。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看起來非常富裕的生活,很容易就會和普通家庭拉開距離,拉開心靈上的距離,也拉開交際上的距離。
那又為什麼在網絡上、在我們周圍,有那麼多的人,委婉而明確的表現自己的優越呢?他們的心理是怎樣被培養出來的?
一、自卑心理在作祟。
這個主要是受到家庭環境或者說生活環境的影響,例如一個從小就缺乏關愛的人,就會非常的渴望關愛。同時也會把別人對他的關愛,無限的放大,不遺餘力地美化,並且曬出來,公布出來,恨不得告訴全世界。其實這也和暴發戶的心理非常相似,窮慣了,窮怕了之後,一旦走出困境,就急不可耐昭告天下。還有一種就是,在某方面一直不如別人,由於心理暗示,自卑心理比較嚴重,當發現自己有一方面比別人稍微優越一點之後,就開始瘋狂地展示自己地優越感,並且不斷地放大。
二、虛榮心理在作祟。
中國人都非常重視自己地臉面問題,並不是說這個不好,只是有的時候,過分地想要往自己地臉上貼金,就容易不小心劃破臉皮,流出鮮血。如果在比較年幼地時候,生活地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別人,或者對別的孩子換新衣換新鞋非常地羨慕,又沒有受到正確地引導。虛榮心過度成長,一直得不到抑制的話,就非常急於要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那又怎樣展現自己地與眾不同呢?怎樣展現自己過得比別人好呢?怎樣營造優越感呢?有財力背景地情況下,炫耀自己地財富就顯得非常地簡單了,有老公地情況下,炫耀老公對自己完美的愛也變得理所當然。
三、攀比心理在作祟。
我們從小,父母就讓我們和別人比學習,其實我們在那時,也想反問父母,怎麼不比比家庭條件呢?只不過那時都怕挨揍,沒有說出口罷了。攀比心理也是非常地奇怪,比如兩個一起長大的孩子,不論關係有多好,只要有一個人主動地挑起攀比之戰,那麼很容易地就會上演兩個人持續性地激烈對抗,一個人曬三亞地沙灘,另一個人就曬國外風光,一個人吐槽新買地寶馬顏色太醜,另一個人就開始吐槽老公送的瑪莎太幌眼。
過分追求外在的東西,或者說過分糾結於外在東西,會讓人喪失自我。
如果一個人始終沉浸在這種並不真實的世界中,生活在自己為自己營造的虛假社會中,不停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要讓別人相信我們描述的生活是真實的,首先自己需要演的足夠相像。但是我們每當從虛假的夢境回到現實中的時候,那種巨大的反差,真的是我們喜歡的嗎?家有幾兩米,就可以做幾鍋飯。
我們會影響身邊的愛人,因為我們現實中的伴侶,為了工作、生活,難以做到像貼身管家一樣,時時伴隨在我們的身旁,只是圍著我們轉。但是我們給了他一個如此完美的人設,在他沒有滿足我們的時候,強烈的反差,又將怎樣讓這份婚姻堅固穩定呢?白馬王子式愛情固然美好,但那畢竟只是鏡中美景。
一方面,每一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間。「凡爾賽文學」式的美好憧憬,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需要另一半整天什麼都不做,只需要寵自己的。先不論對方會不會願意,就從被寵者的角度來講,每天一樣的寵法,誰都會膩的,或者說,每天一樣的甜度,也會膩的。
另一方面,愛情是一個雙方共同努力的過程,「凡爾賽文學者」每天都在暢想對方給與無微不至、無時無刻的關愛,並經常性的把想像和現實進行比較,期待對方有所改變。這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那必然導致的就是矛盾、衝突。
我們會影響身邊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導師,如果她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偽精緻中,那麼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是怎樣的?能夠較好地融入社會嗎?並且如果我們把身邊的一切都描述得那麼好,假話說一千遍也成了「真話」。
一方面在孩子心目中塑造不好的形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聽著家長虛假且浮誇的「凡爾賽文學」長大,孩子以後能夠生活得真實嗎?家長交給他的炫耀式的話語,走進社會,能夠得到別人的歡迎嗎?
另一方面影響親子間的感情,「凡爾賽文學者」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編織得非常美好,當孩子的表現跟自己對外的讚譽不符合,讓自己不順心的時候,我們的暴怒將會幾何倍數式的增長,對孩子進行非常嚴肅且嚴厲的批評,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疏遠親子間的關係。
追求完美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態度,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達到完美狀態,也沒有必要刻意地去營造一份虛幻的美好。我們只需要過得真實就行了,並不只是活在別人的眼睛裡。「凡爾賽文學」的美好,我們聽聽也就罷了,不要當真,同時慶幸自己過得更加真實。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