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需要區分「的、地、得」?

2021-02-25 一小時爸爸

#前文提要:語言教育,要前瞻(點擊閱讀:漢語v英語,從新加坡看語言教育背後的國家戰略)

我們每次文章都會有一個小小的「挑錯別字」的活動,也就是在文章發布的30分鐘內,如果誰找到了其中一個錯別字,並且第一個留言,可以獲得積分或者團購提前下單的機會。

但有兩種例外不算錯別字,一個是不影響理解,不造成歧義的口語習慣,另外一個就是「的地得」。

第二個曾經有很多同學提出異議,認為「的地得」的區別很重要。但我們一直堅持不算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

「暮年之人貧病交攻,竟漸漸露出那下世光景來。」 ——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四枝箭齊齊攢在紅心裡。眾人都道:「好射法!」郃曰:「錦袍須該是我!」」——《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老孫去暗暗尋他,只見他與一個白衣秀士,一個老道人,坐在那芳草坡前講話。也是個不打自招怪物」——《西遊記》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卻自槽上了馬,牽出後門外去;袖了鞭了,慌忙跳上馬,慢慢離了縣治;出得東門,打上兩鞭,那馬撥喇喇望東溪村攛將去;沒半個時辰早到晁蓋莊上。」 ——《水滸傳》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時候,寫帳要用。」」 ——《孔乙己》

看看上面「的」的用法,我們就知道,曹雪芹是沒有分,羅貫中是沒有分,魯迅也是沒有分。所以我們也不想分。

雖然我們的語文課還是會教「的地得」用法,我們的語文考卷也有這樣的題目,但「的地得」的區別,並不是中文自古至今的傳統傳承,也從來不是語言學界的共識。從我們自己對中文的理解上,我們認為區分「的地得」,尤其是區分「的」和「地」,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我們自己已經不需要刷語文卷子,也不認為自己需要服從這種自己不認可的「中文新規則」。

「的地得」三個字都是多音多義字,我們所爭論的,自然不是「目的」、「大地」和「得意」之間的差別,而是三個字讀輕聲「de」,作為助詞連接詞時的混亂。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作為組詞的時候,三個字的主要用法是:

「的」:用在定語的後面,比如「我的母親」。

「地」:用在狀語的後面,比如「天氣漸漸地變冷了」。

「得」:用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的後面,比如「跑得喘不過氣」,「天熱得很」。

所以如果想輔導孩子做對相關題目,重點就是把主謂賓定狀補和的地得之間的主要關係說明就好了

我們小時候的語文課上都花了不少時間學習這些語法結構的知識點,不過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進行,如果我們現在再翻開孩子們的小學語文書,會發現,很多版本的教科書已經沒有,或者推遲教「主謂賓定狀補」這些漢語語法結構的東西了。

所以我們可以預測,隨著主謂賓定狀補教育的弱化,類似「的地得」這些衍生知識點的考試,大概率也會在未來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關於「的地得」的區分使用和混用,一直都是現代漢語學界的一個爭論點。雙方經常此消彼長。我們自己是站「合併派」的,也就是取消「的地得」,尤其是「的」和「地」的嚴格區別。畢竟中文在傳統上就一種語法「自由」的語言

我們曾經寫過孩子為什麼容易把字寫反(點擊閱讀:會把字寫反的小朋友,是有讀寫障礙或腦部疾病嗎?),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更多是將文字,尤其是表意的漢字,當做一個整體來認知,而一個整體的圖形,部分之間的交換順序並不影響理解認知。

比如在甲骨文裡「人+木」是休息,「木+人」也是休息,人靠在樹的左邊還是右邊並不影響所表達的含義,這和表音的英文不一樣。doc就是工作文檔,cod就是打遊戲,除非老闆突然現身視察你的屏幕,一般是不能隨便切換的。

在語法結構中,與各種語法繁縟嚴格的西方語言不同,中文的文法更寫意。主謂賓定狀補也用得隨心所欲。

比如賓語前置的「何陋之有」,「唯利是圖」,「何以至此」;定語後置的「楚人有涉江者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馬之千裡者」;狀語後置就更多了,什麼「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等等。

至於再加上主謂倒裝之類的變化,如果按照西方語言的語法結構去看中文,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要吐血了。

即便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為了通用標準化,基本採用SVO結構(主+謂+賓),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大量的隨意性,比如去水果攤說「蘋果來一斤」,老闆絕不會誤會水果是主語而不是賓語。

各個方言中的語法結構更是變化萬千:我先走 vs 我走先 vs 我先跑特了。用單一固化的語法結構來約束漢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漢語的一大特點就是精煉,可以用最少的字形容最豐富的含義,所以無論是主謂賓還是定狀補,省略是常態。

即便是再糾結語法結構的人,也能看懂下面這段毫無語法的深意: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日常生活中,「的地得」混用造成的歧義很少,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三個字的發音都讀輕聲「de」,在日常說話溝通中是無法辨別的,但生活中你有遇到過多少次因為三個「de」發音一樣而聽不懂或者聽錯對方意思的事情呢?

當然,極少數特別語境裡,可能會混淆。但這也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理解正確含義。而且如果糾結極端特例。我們可以能舉出因為區別「的地得」人造成的混淆。比如下面這個到底是小心「dì」滑,還是小心「de」滑呢?如果助詞「地」都寫成「的」,是不是就不會有歧義了呢?

所以強制區分助詞「的地得」並不能解決什麼嚴重的歧義問題,不是中文的傳統或必須。除了讓一些助詞「區分派」的同學的閱讀感覺舒服一些外,實質上的用處並不大。

那為什麼會有「的地得」的區別呢?

這個故事要講回到清末民初的年代,當時因為中國落後百年,滿清王朝被西方列強虐到體無完膚,大量知識分子志在救國,但在路線上卻出現分歧。一派認為要恢復被滿清扭曲的中國傳統精神;一派認為要拿來主義,中西兼容並包;還有一派則認為中國傳統都是糟粕,應該全部扔掉完全西化。

這種分歧在語言文字上尤為凸顯,對中國傳統不滿的一派認為中文過於隨意,沒有歐美文字那麼嚴格的時態語態語法結構,認為這導致了中國人思維不夠嚴謹,學不好哲學和科學。因此希望徹底的改革中文,最激進的甚至試圖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最終各方妥協的結果,是漢字還在,但增加了很多「西化」的語言特徵。「的地得」的區分使用,來明確定狀補這些語法結構也是如此。

不過多幾個助詞當然並不能帶來多少嚴謹的邏輯思維,反而需要多花大量的時間在「咬文嚼字」上。之後的100年時間中,「區分派」和「合併派」都沒能獲得徹底的勝利。最終的結果就是日常生活中,民眾並不會刻意區分助詞,但出版行業則活在一會聽聞可以混用,一會又被要求認真的區別。不過大部分作者、編輯還是認真的區分使用三個字,免得被主管部門或者領導批評,全書重寫。

還好,我們沒有什麼主管部門,所以可以安心的當我們的「合併派」,尤其基本很少用「地」,樂得自在。這些年來,似乎也沒因此產生什麼歧義吧(畢竟科普號最怕歧義了)。

最後,分享一個關於助詞的有趣故事。

宋代的《湘山野錄》裡有這樣一個事: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入開封城的時候,經過朱雀門,看到門上面掛的匾寫的是「朱雀之門」,於是就問身邊的趙普,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位,「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就是問為什麼不直接寫朱雀門,加個「之」字幹嘛用?

趙普回:「語助。」意思是說這就是個助詞。

趙匡胤於是大笑,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笑話文人咬文嚼字,之乎者也,這些助詞能有什麼真的用啊。這就是成語「之乎者也」的來歷。

不過太祖還是用了「得」。


我們新增了日常提問諮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麼問題,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提問溝通】告訴我們:


與教育相關的文章,也可以點擊工具欄裡的【文章查詢】,在搜索欄裡輸入「教育」來進入相關的文章列表:

相關焦點

  • 「的、地、得」,區分它們的用法還有必要麼?
    雖然有不少家長覺得,沒必要區分「的地得」,一個『的』字就可以走天下但是,前兩天杭州一群語文老師和一群家長為「的地得」吵上了熱搜。事實上,「的、地、得」的區別比想像的大先來先看下面這幾個詞組乍一眼看,沒啥區別,但是「的地得」不分,真的會引起歧義。
  • 為什麼不需要區分「被乘數」和「乘數」?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本套教材中沒有區分乘數和被乘數。也就是,在不涉及實際問題情境下,算式「4×6」既可以表示6個4相加,又可以表示4個6相加,4×6=6+6+6+6或4×6=4+4+4+4+4+4都是對的;反過來,6+6+6+6既可以寫成4×6,也可以寫成6×4,6個4(或4個6)相加既可以用4×6表示,也可以用6×4表示。
  • 區分「的、地、得」的用法沒多大必要
    那些廣泛傳播的重大錯誤就不說了,僅「的、地、得」三個常見字的亂用,就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隨著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和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的」「地」「得」的錯用、亂用也接踵而至,這一問題在自媒體、社交媒體中尤為突出。按照現代漢語語法的要求,「的」「地」「得」有著明確的使用分工:定語應該用「的」,狀語用「地」,而補語用「得」。
  • 「的、地、得」區分與用法,簡單易學,孩子一看就懂
    東東上小學二年級,還有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期末考試了,東東媽媽最近很苦惱,因為孩子總是分不清「的、地、得」考試只要涉及到這一類型的題目,一定會扣分,而且東東上課從不認真聽課,上課40分鐘,有20分鐘都在開小差。
  • 「的地得」不用區分?事實告訴你,你錯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雞:「我不要你起得比我早,我要我起得早」。據《現代漢字學》統計,「的、地、得」三個字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漢字。其中「的」字位居全部漢字的榜首。使用頻率這麼高,卻也很容易發生使用偏誤的情況。可能有一些人認為文字潔癖完全沒必要,都讀「de」,又不影響日常理解,不必那麼較真。事實是真的有必要!
  • 「的地得」用了這麼多年,從歷史上分析為什麼你還分不清
    「的地得」用了這麼多年,從歷史上分析為什麼你還分不清如今,人們人們拽文「的地得」三字不分的現象,據說已經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程度,小編作為倖存的嚴分「的地得」黨,感覺很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一下這三字的千年糾結史。
  • 一二年級語文難點:「的、地、得」區分與運用詳解,孩子一看就懂
    隨後萱萱問:「媽媽,的、地、得三個字讀音相同,意思卻不同,為什麼蓬鬆的頭髮中的「的」不是土字旁或者雙人旁?」這個問題一下難倒了萱萱媽媽,一時不知如何和孩子解釋,也擔心自己的解釋不完整或者有不妥的地方,媽媽還是希望萱萱能夠去請教語文老師。
  • 中國橫跨5個時區,為什麼不區分時區?
    想必各位讀者都有這個疑問,全世界橫跨時區最大的幾個國家中,比如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前三者都實行了時區制,唯有中國沒有區分時區,全國一個時區,即東八區!我們來看看這些實行了時區的國家是怎麼區隔時區的?中國又為什麼不區分時區?
  • 鑽頭為什麼還有顏色區分,區分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鑽頭為什麼還有顏色區分,區分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2019-11-22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正確區分「的、地、得」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很多同學分不清「的」「得」「地」是如何使用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複習這個小知識點。一、「的、地、得」的用法口訣:「的地得,不一樣,用法分別記心上,」「左邊白,右邊勺,名詞跟在後面跑。」「左邊土,右邊也,地字站在動詞前,」「左邊兩人就使得,形容詞前要用得。」
  • 區分「的」、「地」、「得」有妙招,超簡單,還不快來試試?
    與你分享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一起燃燒教育的小宇宙歡迎點擊上方關注,訂閱小宇宙聊教育遇到「的」、「地」、「得」時,你會不會區別?相信不少大人也會對這三個甘拜下風。這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部分,「不分也無妨」,反正讀音都一樣。
  • 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測試,教你如何區分「的、地、得」!
    中國漢字文化是博大精深,讀音相同的字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字有時候表達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跟同一個字組詞,意思就完全變了,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三個字,是很多小學的孩子們經常搞不清楚的,「的、地得」。這三個字不管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孩子們寫句、造句時,用途也是最廣泛的,那如何區分這三個字呢?小編到網上給大家找到了一句口訣:「名詞前面是「白勺」,動詞跟著「土也」跑,形動後補「雙人」到,默記五遍腦開竅」。
  • 如何正確區分「的、得、地」 新東方在線這篇解析讓你輕鬆掌握
    許多孩子和家長都認為遣詞造句很簡單,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但在實際運用上卻很容易出錯。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寫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的、得、地」的用法。「的、得、地」的使用頻率很高,很多孩子在寫作文時分不清各自的具體用法,經常會把三者混為一談,錯誤使用,導致作文莫名其妙丟分。
  • 寶寶胎動時,為什么爸爸一摸就不動了?原來寶寶是這樣區分爸媽的
    導讀:寶寶胎動時,為什么爸爸一摸就不動了?原來寶寶是這樣區分爸媽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胎動時,為什么爸爸一摸就不動了?原來寶寶是這樣區分爸媽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溼疹是怎麼引起的怎麼治好得快 溼疹與痱子、皮癬怎麼區分
    溼疹是怎麼引起的怎麼治好得快 溼疹與痱子、皮癬怎麼區分溼疹屬於慢性炎症性復發性皮膚病,是由於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皮膚上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甚至糜爛、滲出、脫屑、結痂,劇烈瘙癢。溼疹是怎麼引起的?
  • 不要再讓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了!這是對財商天大的誤解
    這是「想要」還是「需要」?你會說:餓了想吃麵條,當然是「需要」啦。不對,如果我來跟你「講理」,你餓了,買個5毛錢的饅頭就可以滿足填飽肚子的需求,非要是10塊錢的面,因為面比饅頭好吃,滿足口欲,那不就是「想要」嗎?
  • 你為什麼總是陷入財務困境?因為你不會區分「需要」和「想要」
    然而,在透支了好幾個月的薪水,瘋狂「剁手」之後,買回來的卻是一大堆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最後沒有不後悔的:「早知道就不花這麼多錢買東西了,買回來其實也沒多喜歡。新鮮勁過了,根本用不了幾次。」每次「剁手」之後,就該「吃土」了。這樣的尷尬局面,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尷尬困境,其實源於你並不能區分「想要」和「需要」。
  • 得的篇【下】現在還有必要區分「的地得」嗎?
    還是嚴格區分「的地得」比較好。原因如下:我們學中文的本來就沒什麼一技之長,如果再取消了「的地得」,我們就更沒有什麼好直接顯擺的技能了。這是最重要的理由,下面說說幾個不重要的理由:第一,「的地得」可以區別詞性,消除歧義。比如上次舉過的例子,賣西瓜的寫了個招牌:1甜的捨不得賣。
  • 「的、地、得」的區別與用法
    2.糾正錯誤:  我的表現好,老師高興地獎勵我一顆星,相信我會表現得更好!3.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區分「的、地、得」呢,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他們呢?三、學習正確用法:(一)區分與聯繫    1.相同之處:「的」、「地」、「得」三個字都可以做助詞使用,他們在做助詞時,都可以念輕聲「de」。
  • 寶寶胎動時,為什么爸爸一摸就不動了?原來寶寶區分爸媽有竅門
    到了孕中期,媽媽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數胎動,有時候寶寶動得正歡實呢,媽媽就把爸爸喊過來感受一下,結果寶寶好像知道是爸爸在摸他,一下子就不動了,等爸爸離開,寶寶又開始動了,這讓媽媽們非常奇怪,難道寶寶能夠區別爸爸和媽媽?答案其實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