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不用區分?事實告訴你,你錯了!

2020-12-11 兒童思維教育

先看看下面這兩張圖,有啥彆扭不?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雞:「我不要你起得比我早,我要我起得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改過的咖啡好喝多了~

上面兩張圖彆扭之處就在於「的地得」使用不當,讓文字工作者看得尷尬癌都犯了。據《現代漢字學》統計,「的、地、得」三個字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漢字。其中「的」字位居全部漢字的榜首。使用頻率這麼高,卻也很容易發生使用偏誤的情況。

可能有一些人認為文字潔癖完全沒必要,都讀「de」,又不影響日常理解,不必那麼較真。

事實是真的有必要!

依據一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八百詞》、《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權威資料,幾乎都解釋了「的、地、得」三個字分類使用的情況。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出版

還有不少知名語言專家支持「de」分開,比如已故的曾主持編撰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的丁聲樹先生在《現代漢語語法講話》中就詳細分析和闡述了三個字的使用場合。

依據二:

字不同,含義確實不同,仔細品品下面兩句話的意思:

1、那家咖啡廳坐著兩個男孩,有一個帥氣的回了下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

2、那家咖啡廳坐著兩個男孩,有一個帥氣地回了下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個句子意思是回頭的這個人長得帥,「的」字結構修飾人,第二句話是說這人回頭的動作很帥氣,修飾動作。

依據三:

不僅是小學低年級常考題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不清「的得地」,在高考語文考試中會吃大虧的。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出了這樣一道題目:

就有考生分不清或者忽視了「詩意地生活」與「詩意的生活」的區別,導致文章偏離了主題被扣分。

前一個「生活」是動詞,「詩意」作狀語,後一個「生活」是名詞,「詩意」作定語。前者強調應該如何通過行動去讓生活變得富有詩意,後者重在描述或讚美某一種詩意的生活。

那該怎麼區分這三位鐵哥們兒呢?小火花為大家總結了常用的搭配方法,用來做初級認知足夠啦~

公式法

1、名詞/代詞/形容詞/(作定語)+「的」+名詞(做中心語)。

「的」用來連接定語和中心語,是定語的標記形式。例如:

2、形容詞/副詞、名詞、代詞(做狀語)+「地」+形容詞/動詞(中心語)

「地」用來連接狀語和中心語,是狀中結構的標記形式。例如:

3、動詞/形容詞(做中心語)+「得」+形容詞/副詞(做補語)

「得」連接補語和中心語,是述賓結構的標記形式。例如:

還能簡單概括為一句口訣:

名詞前面是「白勺」動詞跟著「土也」跑形動後補「雙人」到很真太前常用「得」。

不過要靈活應用哦~

替換法:

結構助詞前面可以用「什麼樣」來代替時,就用「的」;

結構助詞前面可以用「怎麼樣」來代替時,就用「地」;

結構助詞後面可以用「怎麼樣」來代替時,就用「得」。

例如:

火花有很多聰明的小學員。 火花有很多什麼樣的小學員?

「聰明的」可以用「可愛的」來代替,用「的」。

火花的學員積極地回答每一個問題。 學員怎麼樣地回答?

「積極地」可以用「認真地」來代替,用「地」。

他的字寫得特別好。 字寫得怎麼樣?

「好」可以用「工整」來代替,用「得」。

做學問嘛,就得嚴謹。就像我們之前在「大語文」到底大在哪兒?一文提到的「大語文包括語言文字認知、文學常識、傳統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能力等綜合素質」,區分「的得地」不僅體現漢語語法系統的規範性和嚴謹性,也符合大語文時代對閱讀理解和寫作表達等的高要求。

相關焦點

  • 你能區分事實與觀點嗎?在美國,年輕人比長輩做得更好
    結果顯示,美國年輕人在判斷事實與觀點的能力上優於年長者。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新分析顯示,儘管有人說智慧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但在區分新聞報導中的事實和觀點方面,美國年輕人比他們的長輩做得更好。在2018年2月22日至3月4日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要求美國成年人將五項事實和五種觀點進行區分,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能夠準確地將所有事實進行區分(26%),大約三分之一的人能夠將所有觀點進行區分(35%)。年輕的美國人人比年長的美國人更有可能正確地區分五項事實,並且更有可能對這五種觀點進行區分。
  • 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
    當看到讀者在手機上,費力地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長篇留言後,我除了感激,沒有其他感受。因為這至少表明,人家把我的文章認真讀過了。今天我不想用哪怕一個字去反駁這些讀者的留言,而想和你們聊一聊另一個話題。那就是如何區分觀點與事實?
  • 在西安,我們如何教會8-13歲的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老師知道了小A的情況,於是給小A講了關於事實和觀點的知識。老師告訴小A,他們對你的評價這只是他們的觀點,並不是事實。小A也認識到了,別人的評價只是個別人的看法,也有人的觀點是我很好啊,我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觀點。想清楚這個問題了,小A又恢復了往日的笑容。
  • 「的地得」的正確使用方法,一個小竅門,孩子再也不會用錯了
    「的」和「地」使用時的區別就是後面的詞語是名詞還是動詞(形容詞),告訴孩子看後面的詞語,這樣孩子在造句、看圖寫話或者寫作文時就不會用錯了。3、「得」的使用方法。「得」的用法和「地」的用法區分看前面的詞語是動詞,就用「得」;看後面的詞語是動詞(形容詞),就用「地」。比如:上面2的例子把動詞放在前面就要用「得」了,爬「得」慢、跳(得)高、走(得)遠、聽(得)認真、哭(得)傷心。
  •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學會區分「事實」與「觀點」
    為什麼要區分呢?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是很難爭論出誰對誰錯的,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
  •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反省智力的起點
    漫畫/胡丁  有時候朋友圈經常被一些社會事件刷屏,大家激烈地爭辯一些問題,不過總是覺得雞同鴨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好多人在討論的時候分不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要說這種區分能力,可是個童子功。國外的幼兒園就有一套完備的訓練方法,來給孩子從小培養這種能力。  事實是能被證明真假的陳述;觀點是在說一種信念、感覺、看法,無法證明真假。「冰淇淋是奶製品」,這是事實陳述。而「冰淇淋好吃」就是一種主觀感受、是一個觀點,有人覺得好吃,也有人會覺得難吃。
  • 為什麼不需要區分「的、地、得」?
    雖然我們的語文課還是會教「的地得」用法,我們的語文考卷也有這樣的題目,但「的地得」的區別,並不是中文自古至今的傳統傳承,也從來不是語言學界的共識。從我們自己對中文的理解上,我們認為區分「的地得」,尤其是區分「的」和「地」,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我們自己已經不需要刷語文卷子,也不認為自己需要服從這種自己不認可的「中文新規則」。
  • 謙虛地承認自己的錯,你就對了
    有些時,承認自己是錯的,就等於承認對方是對的。你退了一步,讓對方大大地前進了一大步,你用微小的損失,卻換來了之後的極大利益,這種「心機」不值得一學嗎?人們可以接受外貌、身高、收人、地位上的差距,卻很少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
  • 安徽家長看過來,我用事實和數據告訴你,會考不用怕
    一、開門見山,會考,安徽家長你不用怕!首先是名詞解釋,會考,是我們常用語。官方的準確表述是安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剛剛,2020年6月9日,我,把2016年11月和2017年5月的兩個文件,仔仔細細看了一遍。
  • 區分「的、地、得」的用法沒多大必要
    那些廣泛傳播的重大錯誤就不說了,僅「的、地、得」三個常見字的亂用,就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隨著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和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的」「地」「得」的錯用、亂用也接踵而至,這一問題在自媒體、社交媒體中尤為突出。按照現代漢語語法的要求,「的」「地」「得」有著明確的使用分工:定語應該用「的」,狀語用「地」,而補語用「得」。
  • 你連「的、地、得」都用錯,還談什麼寫作
    從書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的」「地」「得」的分工日趨明確,但在網絡聊天時人們為了省時間而不嚴格區分三字也就算了,然而很多人作為一個寫作者都不重視不在意這一點,寫完之後也就草草看一遍就發出去了,導致文章中出現很多錯別字,這簡直是誤導讀者,這簡直是對中華文化的破壞!那接下來我就來淺談三字的區別。
  • 《我的世界》去末地一定要先打「末影龍」?你錯了,根本不用打!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將「末影龍」視為《我的世界》最終的BOSS,只有打敗末影龍,才能找到通往真正末地的折躍門。穿越折躍門,來到真正的世界盡頭——末地之路。《我的世界》去末地要先打「末影龍」?你錯了,根本不用打!
  • 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測試,教你如何區分「的、地、得」!
    中國漢字文化是博大精深,讀音相同的字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字有時候表達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跟同一個字組詞,意思就完全變了,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三個字,是很多小學的孩子們經常搞不清楚的,「的、地得」。這三個字不管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孩子們寫句、造句時,用途也是最廣泛的,那如何區分這三個字呢?小編到網上給大家找到了一句口訣:「名詞前面是「白勺」,動詞跟著「土也」跑,形動後補「雙人」到,默記五遍腦開竅」。
  • PISA報告顯示,只有9%的15歲孩子能區分事實與觀點
    從這段真實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青少年還沒明白,如果某件事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那麼它很可能就不是真的。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絕非一個罕見現象。研究發現,實際上只有9%的15歲孩子能夠就事實和觀點進行區分。
  • 事實證明!你的房子,一開始就買錯了!
    事實證明!你的房子,一開始就買錯了!  我想告訴大家:在大城市買房,一定不要以為房子只是用來居住的,它可能是你實現資產躍遷的唯一方式。  所以在大城市買首套房的邏輯,可能跟所有人想的完全不一樣。大家可能以為首套房一定要滿足所有的需求,但這恰恰會讓你陷入買房的思維誤區,錯失財富翻番的機會。  光說不練假把式,今天就來好好聊聊,普通人到底如何買首套房,讓自己的房產不斷滾動起來,創造財富!
  • 事實與真相,你選哪個?
    其實,很有意思,學社會學這麼久,都沒深刻地認識到真相與事實的區別。直到今天,才意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竟是源於感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糾結與真相是什麼?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糾結的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人和輿論大眾怎麼看待真相這一事實。
  • 心理老師告訴你,如何區分感情中的危險分子
    今天我教大家在戀愛前區分對方是否屬於「危險分子」。 1 心智的極端化程度 a 嚴重的非黑即白觀念 16歲之前我們對於事物的對錯有執念,而16歲以後如果我們仍然把握住對錯不放手,那是心智極端化的表現。如果是他們認為錯的事情,而你恰好踩到了這條標準線,他會非常希望你受到應有的懲罰。 b 情緒極度不穩定 上一秒,他的寵物聽話至極,於是他寵愛備至;下一秒寵物打翻了他的杯子,他將不顧及之前的「情分」,暴力施虐。
  • 課本不會告訴你的事實,那些小時候被吹捧的歷史名人,後來變壞了
    導語:課本不會告訴你的事實,那些小時候被吹捧的歷史名人,後來變壞了人總是會通過自己所看到的東西來評判,評價一個東西或者另一個人,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將整個事件了解清楚,就做出判斷,這樣好嗎?這樣不好。
  • 為什麼不要輕易對小孩說「你錯了」「你說謊」?
    可是有時候嚴厲地批評孩子「撒謊」時,孩子卻會委屈得大哭,那個傷心的樣子往往又會讓我懷疑難道是我判斷錯了、「冤枉「了孩子?後來我慢慢體會到:小孩子撒謊,未必是品德問題。有時候是一種因為害怕採取的自我保護手段,有時候則跟孩子在不同年齡下的認知程度有關。在猶太教育裡,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不輕易說孩子」你錯了「或」你說謊「,這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家教的智慧。
  • 外國娃從小學習區分觀點和事實,因為這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為什麼要區分呢?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是很難爭論出誰對誰錯的,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