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連「的、地、得」都用錯,還談什麼寫作

2020-12-11 生活小百佳

現在只要你在手機上打開一篇文章,八成會有錯別字,但是手機上的文章太多了,而且參差不齊,讀者們又大多是淺閱讀,因此沒多少人會在意作者的錯別字。

但只要我細心看一篇文章,我就很有可能找到錯別字,不管是簡書籤約作者的文章,還是擁有很多讀者的個人公眾號文章,抑或是比較權威的《讀者》《意林》等公眾號上的文章,都幾乎每一篇都會有錯別字。

我這可不是在開玩笑,這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寫作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亂用「的」「地」「得」,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將「的」籠統地代替「地」和「得」,更有甚者全篇文章該用「地」和「得」的地方全部用成了「的」。除此之外,電影電視劇及電視節目的字幕也存在亂用「的」「地」「得」的現象。

因此我想說:你們不要再誤導讀者和觀眾了!

「的」「地」「得」是現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其用法區別本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常識,但很多人在使用中因對它們的用法含混不清進而亂用一通,這種亂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寫作者自身亂用「的」「地」「得」導致的。

《語法修辭講話》中認為「的」兼職過多,負擔過重,而力主「的」「地」「得」嚴格分工。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諸多現代漢語論著和教材,也都支持這一主張。從書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的」「地」「得」的分工日趨明確,但在網絡聊天時人們為了省時間而不嚴格區分三字也就算了,然而很多人作為一個寫作者都不重視不在意這一點,寫完之後也就草草看一遍就發出去了,導致文章中出現很多錯別字,這簡直是誤導讀者,這簡直是對中華文化的破壞!

那接下來我就來淺談三字的區別。

定語的標誌,一般用在主語和賓語的前面。「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或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該事物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

比如:快樂的孩子、這把鎖的鑰匙、你的名字。

狀語的標誌,一般用在謂語(動詞、形容詞)前面。「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後面的動作,說明「該動作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副詞)+地+動詞(形容詞)。

比如:愉快地玩耍、極度地煩人、非常地高興。

補語的標誌,一般用在謂語後面。「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為表程度或結果的補語,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形容詞;形容詞+得+動詞。

比如:玩得很溜、修得好;紅得發紫、氣得冒火、狂得上天。

精煉地概括為:在定語後用「的」,在狀語後用「地」,在補語前用「得」。

不懂?沒關係,我也稍微找了一些寫作者常犯的錯誤,因為錯誤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相同的毛病,在此僅列出一小部分。

先說把「地」誤用為「的」的情況。

「她靜悄悄的來過。」

怎麼,是不有種想要一展歌喉的衝動?沒錯,這就是酷狗音樂上《她說》的第一句歌詞,很明顯「來」是動詞,「靜悄悄」是副詞,在此修飾「來」這個動作,所以正確用法應是「她靜悄悄地來過」。

「我又覺得單純的去欣賞風景似乎有點無趣。」

此處的(去)欣賞是動詞,「單純」是修飾後面的動作,所以正確用法應是「單純地去欣賞」。

「我會努力,堅持不懈的寫下去。」

正確用法: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獨立的查看了您的說說。」

「清爽的訪問了您的空間。」

這真是簡直了,連騰訊都在誤導群眾!

「默默的訪問了您的空間。」

「恬靜地訪問了您的空間。」

猝不及防啊,騰訊你這樣讓「吃瓜群眾」怎麼看?

正確用法:獨立地查看、清爽地訪問、默默地訪問、恬靜地訪問。

看到這兒,你可能認為是不是動詞前就該用「地」啊?其實一般是這樣,「特例」還是有很多的。

「第三版打破了經典款的常規,可以進行角色的挑選。」

你這兒要是寫成「角色地挑選」那怎麼看都覺得彆扭,再比如說「人物的互換」、「時代的改變」,「挑選」、「互換」和「改變」是兼類詞,在此處是作為名詞使用的。

「他直接一臉鄙視地說:『飯還難吃的要死。』」

再看,正確用法你們肯定也知道了,是「鄙視地回復」,但此句還有一個錯別字,這便引出了寫作者常犯的第二種錯誤:把「得」誤用為「的」。

此處的「要死」是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難吃」,所以正確用法為:難吃得要死。

「我們愛的沒有錯。」

是不是又想唱歌啦,這還是《她說》中的歌詞,根據前後歌詞意思不難得出此處表達的意思不是「我們愛的(某種東西)沒有錯」,而是「愛」這個行為動作沒有錯,「沒有錯」用來補充說明「愛」這個行為,因此正確用法為:我們愛得沒有錯。

「我也馬上加入他們的隊伍,high的不行。」

此處的「high」可不是「高」的意思,而是情緒高昂,即「嗨」的意思。同理,「不行」是用來補充說明「嗨」的程度,因此正確用法為:high得不行。

「生的不美,就不能活的漂亮嗎?」

這位小有名氣的作者的標題中居然也犯了這個錯誤,正確的用法應該是:生得不美、活得漂亮。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有句話是:字體像孩子寫的一樣幼稚。

大家可以再比較一下這句話:字體寫得像孩子一樣幼稚。

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一樣,「寫」的位置變了用的「de」自然就不同了。

最後來看一組正確的用法。

一樣的,「晚」「早」「多」也是分別用來補充說明「睡」「起」「吃」這三種行為動作。

還有一點是必須補充的,那就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悲傷地哭了。

我悲傷得哭了。

乍一看這兩句話只有一字之差,那哪個對呢?

其實這都是正確的,只是表達的意思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第一句側重說明「哭」這個行為是悲傷的,即「悲傷」是形容「哭」這個動作。

第二句側重說明「哭」的原因是悲傷,亦可理解為「太悲傷以至於哭了」。

而「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如上圖中的前四個「的」都是作為代詞使用的,大家都很清楚,在此也就不多贅言了。

相信看到這兒,大家也對「的」「地」「得」的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心希望我們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都應該保持一顆嚴謹的心,絕不能因為亂用「的」「地」「得」而給走向世界的漢語抹黑!

曾經我對一位作者說你文章裡好多錯別字啊!他只發過來一句話:沒關係,不在意啊。我追問:誰不在意?他便沒有再回話,我想,一定是作者和讀者都不在意,才會導致文章裡錯別字橫生,而且這位作者的乾貨文章閱讀量還是蠻高的,如此就無形中影響了很多讀者。

其實呢,我們想要完全搞懂「的」「地」「得」的用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精讀一本正版的經典書,認真地研究「的」「地」「得」在名著中是怎麼規範使用的,而不要被那些閱讀量雖高錯別字反而一大把的文章誤導了!

最後我想說:

筆者也只是一個大一的工科學生,只是因為熱愛文字,見此亂象便作出此文,必有不全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指出,共同交流進步。

相關焦點

  • 你連想都不敢想,還談什麼成功?
    2.首先得想,非常重要!!!我們很多時候都僅僅拘泥於一些固有的工作流程之中,卻忘記了自己在這忙忙碌碌中到底在幹些什麼?為了什麼?但我們連最初的目的都忘記的時候,可想而知,工作的結果也會容易產生偏離。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想都不敢想。
  • 你連最基礎的認知都沒有,還談什麼格局
    這種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更不會有太大的格局,和這樣的人為友,永遠都是酒友,不會有真正的友誼!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典型的「道德婊」,遇到這種「道德婊」的人,請遠離!你可能會說老王對事情說的有點嚴重,真實情況不會有這麼嚴重。錯了,老王認為,看事情需要學會窺一般而知全貌,有時候僅是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無知、自己交友不慎亦或自己也就這麼一幫酒友而已!
  • 名家談寫作|林斤瀾:世界上的小說,都從短篇開始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編者林斤瀾世界上的小說,都從短篇開始年紀也漸漸地老大了,會忽然思鄉起來。
  • 名家談寫作|王鼎鈞:記敘的技巧——直敘
    ——編者王鼎鈞記敘的技巧:直敘我們用記敘的文體記人記物記地記事。我們記下我們所發現的動靜常變今昔表裡。我們賴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心靈思想發現它們。發現的過程佔一段時間,我們先發現什麼,後發現什麼,有個先後的次序。
  • 名家談寫作|葉聖陶:好文章要具備「誠實」與「精密」
    父親看過,抬一抬眼鏡問道,「你真這樣想麼?」哪裡是真?不過從一般哀輓的文字裡看到這樣的意思,隨便取來填充罷了。這些句子如果用詞適合,造語通順,不能說「不通」。然而「不好」是無疑的,因為內面我又想到有一些青年寫的文章,「人生沒有意義」啊,「空虛包圍著我的全身」啊,在寫下這些語句的時候,未嘗不自以為直抒胸臆。但是試進一步自問: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有意義?」什麼是「空虛」?不將躊躇疑慮,難以作答麼?
  • 如果連生活都保證不了,還談什麼多陪伴孩子?
    無數的育兒專家、育兒教育視頻裡都強調著,參與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要多多陪伴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哪位家長會不明白呢?但是,如果連生活都保證不了,還談什麼多陪孩子呢?就像那句說出無數在外打拼的家長心裡話的句子。「我雙手搬磚就無法抱著你,抱著你就無法搬磚掙錢養活你。」多陪陪孩子,就成為了對家長最奢侈的要求。
  • 什麼!這些韓語用法居然連韓國人也會用錯?
    韓語裡面有些詞彙和語法外形相似,這些相似性很高的詞彙和語法竟然連韓國人常常都會用錯。
  • 如果你在成都,連一個普通高中都考不上,那還談什麼大學呢?
    看來,以後要想在成都出人頭地,必須得考個好大學啊!但是,如果你在成都,連一個普通高中都考不上,那還談什麼大學呢?中考成人生分界線國家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因此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初三,便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終點站」。正因如此,初中也是最尷尬的階段。
  • 名家談寫作|謝有順:作家是有原產地的
    因此,只有看到小說和生活在共享同一個生命世界時,對小說的研究才不會變成單一的對知識、材料或寫作技藝的解析,而是會去體察作者的用心、細節的情理、靈魂的激蕩,並由此認識一種生命的存在。這令我想起維吉尼亞·伍爾夫一句話:「你可以解剖一隻青蛙,但是你卻沒法使它跳躍;不幸得很,還存在著一種叫做生命的東西。」
  • 語文特教「一針見血」:「的地得」用法都不會,還來談什麼北大!
    說到小學的詞句,相信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是拒絕的。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普遍認為此句很簡單,是很容易就得分的。但很多孩子在實際作業中,就很容易出錯。語文的學習必然就會涉及到寫作,小學作文其實很簡單,但孩子們經常錯字連篇,讀起來也是枯燥無味,最為顯著的就是「的、地、得」這三個字的用法,能夠每次都用對的孩子微乎其微,甚至很多初中生都沒辦法搞清楚它們的用法。這三個字丟分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冤枉的,看似簡單,但是使用的頻率是很高,三個字的用法不同,含義也不同。
  • 戀愛談得久了,為什麼連好好說話都做不到?
    經常被人問道:「你為什麼還沒結婚,你想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說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找一個能和我在一起好好說話的人。熱戀期的時候,看誰都是美好的,一分鐘見不到就受不了,可兩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矛盾不斷發生,為了一點小事就開始互相指責,甚至連好好說話都做不到。
  • 用對「的地得」,開心你我他
    @九寶可可愛愛看到的地得用錯的情況,都拍了下來,在一個圖片分享平臺建了個集子#用對的地得開心你我他#@梅淵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寫「或」字漏了那一撇,我趁老師不注意跑上前去把那一撇補上了。所以我的所有微信好友都是連名帶姓的,準確得自己都害怕。@天氣晴約束自己比較多,常常在聊天或者發表言論時想到一個詞或成語,會先去百度一下這個詞的語境是否正確,對象是否合適,確認後才會發。例如,打上面這段的時候我也在糾結用詞。
  • 失敗你都沒經歷過,還談什麼育兒?
    來,把你的感受畫出來,讓我看看你有多生氣,好嗎?」這是育兒專家教的方法。然而,和書上說的不太一樣!孩子跳起來,拿起紙,用筆把它戳了個稀巴爛,扔在地上。好吧,這可能叫「粉碎性生氣」。媽媽說,「看來你的確氣壞了。」她又抽出一張紙,對兒子說:「現在,再畫一張試試,把你的感受畫出來。」孩子這回沒讓它「粉碎」,憤怒地在紙上亂畫。
  • 《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學寫作,從建立寫作思維開始
    最近我看的這本書《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以下簡稱《落花水面皆文章》)裡給出了答案:寫作就像說話,日常生活有很多需要用到寫作的地方,比如記筆記,把情意告訴別人,寫信給家人朋友等等,都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如果連這些平常的事情都做不來,那便是人生的缺陷,咱們不願意人生有缺陷
  • 語文寫作中的「地」「的」「得」,什麼時候用哪個,你會用麼?
    在寫作業的時候,讓家長和孩子頭疼的莫過於這三個同音字:的、地、得。這三個字的用法很多孩子不明白。很多家長也不一定明的它們之間的關係。但是,後面都是表示物的名詞。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後面名詞的話,用「的」。即的+名詞。02 「地」 的用法說完了「的」,我們再來看看「地」字有沒有什麼規律。
  • 名家談寫作|鬱達夫: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莎士比亞用「古英語」寫作?你想錯了!
    他們都受過大學教育,所以看不起沒上過大學的莎士比亞,認為他不配寫素體詩。但從格林會出手攻擊莎士比亞這一點,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當時在劇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致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這件事間接地告訴我們,莎士比亞用素體詩寫作他的劇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所謂素體詩,就是一種不押韻的詩,只是每行規定十個音節,再用一輕一重兩個音節組成一個音步,那樣每行就有五個音步,這就叫「抑揚五步格」。
  • 海外青椒談社科類英文寫作經驗 (1)
    知了老師不才,發過幾篇爛的英文文章(還真不是假謙虛,確實不是在特別好的期刊上發表的)。不過同一件事情做過很多遍,總是有些經驗的。本文給大家講些寫作投稿過程中很細碎的東西。並不是如何寫作布局謀篇。直到現在,知了老師還是覺得latex非常好用。看著word下面mathtype排出的公式知了老師總是想哭。不過,用latex投了幾次稿之後,知了老師決定以後寫作都用word格式。
  • 從寫作文到自媒體寫作,為的究竟是什麼?還記得你的初心嗎?
    因為我真是抱了一夜爆紅的期望,打算竭盡九牛二虎之力謀得個一二名,從此一戰成名。事實是我費盡心思寫出來的作文最後泥沙入海,連個泡都沒冒一下。這次的失利可算是將我打擊得不輕。每次上語文課的時候,感覺老師看我的眼神都在說看你還自以為作文寫得好,這麼個小比賽居然連個優秀獎都沒撈上,真是不中用。
  • 我為什麼能順溜地用古文寫作
    然而,我沒有料到的是: 我由此積累了厚實的文言文閱讀經歷。 你想想啊,三百多萬字,我一字一句地都看過了,雖然歷史知識沒有記住,但起碼文字過了兩遍,而且為了弄懂一些疑難字句,我還會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地去重複,這樣的閱讀經歷我覺得比讀兩遍「紅樓夢」還牛,其實際閱讀體量可能相當於讀十遍「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