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你在手機上打開一篇文章,八成會有錯別字,但是手機上的文章太多了,而且參差不齊,讀者們又大多是淺閱讀,因此沒多少人會在意作者的錯別字。
但只要我細心看一篇文章,我就很有可能找到錯別字,不管是簡書籤約作者的文章,還是擁有很多讀者的個人公眾號文章,抑或是比較權威的《讀者》《意林》等公眾號上的文章,都幾乎每一篇都會有錯別字。
我這可不是在開玩笑,這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寫作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亂用「的」「地」「得」,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將「的」籠統地代替「地」和「得」,更有甚者全篇文章該用「地」和「得」的地方全部用成了「的」。除此之外,電影電視劇及電視節目的字幕也存在亂用「的」「地」「得」的現象。
因此我想說:你們不要再誤導讀者和觀眾了!
「的」「地」「得」是現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其用法區別本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常識,但很多人在使用中因對它們的用法含混不清進而亂用一通,這種亂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寫作者自身亂用「的」「地」「得」導致的。
《語法修辭講話》中認為「的」兼職過多,負擔過重,而力主「的」「地」「得」嚴格分工。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諸多現代漢語論著和教材,也都支持這一主張。從書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的」「地」「得」的分工日趨明確,但在網絡聊天時人們為了省時間而不嚴格區分三字也就算了,然而很多人作為一個寫作者都不重視不在意這一點,寫完之後也就草草看一遍就發出去了,導致文章中出現很多錯別字,這簡直是誤導讀者,這簡直是對中華文化的破壞!
那接下來我就來淺談三字的區別。
的
定語的標誌,一般用在主語和賓語的前面。「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或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該事物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
比如:快樂的孩子、這把鎖的鑰匙、你的名字。
地
狀語的標誌,一般用在謂語(動詞、形容詞)前面。「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後面的動作,說明「該動作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副詞)+地+動詞(形容詞)。
比如:愉快地玩耍、極度地煩人、非常地高興。
得
補語的標誌,一般用在謂語後面。「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為表程度或結果的補語,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形容詞;形容詞+得+動詞。
比如:玩得很溜、修得好;紅得發紫、氣得冒火、狂得上天。
精煉地概括為:在定語後用「的」,在狀語後用「地」,在補語前用「得」。
不懂?沒關係,我也稍微找了一些寫作者常犯的錯誤,因為錯誤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相同的毛病,在此僅列出一小部分。
先說把「地」誤用為「的」的情況。
「她靜悄悄的來過。」
怎麼,是不有種想要一展歌喉的衝動?沒錯,這就是酷狗音樂上《她說》的第一句歌詞,很明顯「來」是動詞,「靜悄悄」是副詞,在此修飾「來」這個動作,所以正確用法應是「她靜悄悄地來過」。
「我又覺得單純的去欣賞風景似乎有點無趣。」
此處的(去)欣賞是動詞,「單純」是修飾後面的動作,所以正確用法應是「單純地去欣賞」。
「我會努力,堅持不懈的寫下去。」
正確用法: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獨立的查看了您的說說。」
「清爽的訪問了您的空間。」
這真是簡直了,連騰訊都在誤導群眾!
「默默的訪問了您的空間。」
「恬靜地訪問了您的空間。」
猝不及防啊,騰訊你這樣讓「吃瓜群眾」怎麼看?
正確用法:獨立地查看、清爽地訪問、默默地訪問、恬靜地訪問。
看到這兒,你可能認為是不是動詞前就該用「地」啊?其實一般是這樣,「特例」還是有很多的。
「第三版打破了經典款的常規,可以進行角色的挑選。」
你這兒要是寫成「角色地挑選」那怎麼看都覺得彆扭,再比如說「人物的互換」、「時代的改變」,「挑選」、「互換」和「改變」是兼類詞,在此處是作為名詞使用的。
「他直接一臉鄙視地說:『飯還難吃的要死。』」
再看,正確用法你們肯定也知道了,是「鄙視地回復」,但此句還有一個錯別字,這便引出了寫作者常犯的第二種錯誤:把「得」誤用為「的」。
此處的「要死」是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難吃」,所以正確用法為:難吃得要死。
「我們愛的沒有錯。」
是不是又想唱歌啦,這還是《她說》中的歌詞,根據前後歌詞意思不難得出此處表達的意思不是「我們愛的(某種東西)沒有錯」,而是「愛」這個行為動作沒有錯,「沒有錯」用來補充說明「愛」這個行為,因此正確用法為:我們愛得沒有錯。
「我也馬上加入他們的隊伍,high的不行。」
此處的「high」可不是「高」的意思,而是情緒高昂,即「嗨」的意思。同理,「不行」是用來補充說明「嗨」的程度,因此正確用法為:high得不行。
「生的不美,就不能活的漂亮嗎?」
這位小有名氣的作者的標題中居然也犯了這個錯誤,正確的用法應該是:生得不美、活得漂亮。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有句話是:字體像孩子寫的一樣幼稚。
大家可以再比較一下這句話:字體寫得像孩子一樣幼稚。
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一樣,「寫」的位置變了用的「de」自然就不同了。
最後來看一組正確的用法。
一樣的,「晚」「早」「多」也是分別用來補充說明「睡」「起」「吃」這三種行為動作。
還有一點是必須補充的,那就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悲傷地哭了。
我悲傷得哭了。
乍一看這兩句話只有一字之差,那哪個對呢?
其實這都是正確的,只是表達的意思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第一句側重說明「哭」這個行為是悲傷的,即「悲傷」是形容「哭」這個動作。
第二句側重說明「哭」的原因是悲傷,亦可理解為「太悲傷以至於哭了」。
而「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如上圖中的前四個「的」都是作為代詞使用的,大家都很清楚,在此也就不多贅言了。
相信看到這兒,大家也對「的」「地」「得」的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心希望我們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都應該保持一顆嚴謹的心,絕不能因為亂用「的」「地」「得」而給走向世界的漢語抹黑!
曾經我對一位作者說你文章裡好多錯別字啊!他只發過來一句話:沒關係,不在意啊。我追問:誰不在意?他便沒有再回話,我想,一定是作者和讀者都不在意,才會導致文章裡錯別字橫生,而且這位作者的乾貨文章閱讀量還是蠻高的,如此就無形中影響了很多讀者。
其實呢,我們想要完全搞懂「的」「地」「得」的用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精讀一本正版的經典書,認真地研究「的」「地」「得」在名著中是怎麼規範使用的,而不要被那些閱讀量雖高錯別字反而一大把的文章誤導了!
最後我想說:
筆者也只是一個大一的工科學生,只是因為熱愛文字,見此亂象便作出此文,必有不全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指出,共同交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