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寫作|葉聖陶:好文章要具備「誠實」與「精密」

2020-12-15 中國作家網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編者

葉聖陶

作文不該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猶如說話,本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該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猶如泉流,或長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異其致。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但是,聽說美術學生最不感興味的就是木炭習作。一個石膏人頭,一朵假花,要一回又一回地描畫,誰耐煩?

一、寫作重在鍛鍊語言習慣

鍛鍊語言習慣要有恆心,隨時隨地當一件事做,正像矯正坐立的姿勢一樣,要隨時隨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養成坐得正立得正的習慣。我們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話一定要表達出一個意思,使人家聽了都能夠明白;無論何時不把一個不很了解的詞硬用在語言裡,也不把一個不很適當的詞強湊在語言裡。我們還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亂用一個連詞,不多用或者少用一個助詞。說一句話,一定要在應當「然而」的地方才「然而」,應當「那麼」的地方才「那麼」,需要「嗎」的地方不缺少「嗎」,不需要「了」的地方不無謂地「了」。這樣鍛鍊好像很淺近、很可笑,實在是基本的、不可少的。家長對於孩子,小學教師對於小學生,就應該教他們、督促他們做這樣的鍛鍊。可惜有些家長和小學教師沒有留意到這一層,或者留意到而沒有收到相當的成效。我們要養成語言這個極關重要的生活技能,就只得自己來留意。留意了相當時間之後,就能取得鍛鍊的成效。不過要測驗成效怎樣,從極簡短的像「我正在看書」「他吃過飯了」這些單句上是看不出來的。我們不妨試說五分鐘連續的話,看這一番話裡能夠不能夠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能夠了,鍛鍊就已經收了成效。到這地步,作起文來就不覺得費事了,口頭該怎樣說的筆下就怎樣寫,把無形的語言寫下來成為有形的文章,只要是會寫字的人,誰又不會做呢?依據的是沒有毛病的語言,文章也就不會不通了。

聽人家的語言,讀人家的文章,對於鍛鍊語言習慣也有幫助。只是要特地留意,如果只大概了解了人家的意思就算數,對於鍛鍊我們的語言就不會有什麼幫助了。必須特地留意人家怎樣用詞,怎樣表達意思,留意考察怎樣把一篇長長的語言順次地說下去。這樣,就能得到有用的資料,人家的長處我們可以汲取,人家的短處我們可以避免。

二、「好」與「不好」

怎樣才能使文章「好」呢?或者怎樣是「不好」的文章呢?我不想舉那些玄虛的字眼如「超妙」「渾厚」等等來說,因為那些字眼同時可以擬想出很多,拿來講得天花亂墜,結果把握不定它們的真切意義。我只想提出兩點,說一篇文章裡如果具有這兩點,大概是可以稱為「好的了」;不具有,那便是「不好」。這兩點是「誠實」與「精密」。

何為「誠實」?自己發抒的文字與自己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從旁描敘的文章觀察得周至。

在寫作上,「誠實」是「有什麼說什麼」,或者是「內面怎樣想怎樣感,筆下便怎樣寫。」這個解釋雖淺顯,對於寫作者卻有一種深切的要求,就是文字須與寫作者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杜甫的感慨悲涼的詩是「好」的,陶淵明的閒適自足的詩是「好」的,正因為他們所作各與他們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具有充分的「誠實」。記得十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死了,動手作挽文。這是難得遇到的題目。不知怎樣寫滑了手,竟寫下了「恨不與君同死」這樣意思的句子來。父親看過,抬一抬眼鏡問道,「你真這樣想麼?」哪裡是真?不過從一般哀輓的文字裡看到這樣的意思,隨便取來填充罷了。這些句子如果用詞適合,造語通順,不能說「不通」。然而「不好」是無疑的,因為內面我又想到有一些青年寫的文章,「人生沒有意義」啊,「空虛包圍著我的全身」啊,在寫下這些語句的時候,未嘗不自以為直抒胸臆。但是試進一步自問:什麼是「人生」?什麼是「有意義?」什麼是「空虛」?不將躊躇疑慮,難以作答麼?然而他們已經那麼寫下來了。這其間「誠實」的程度很低,未必「不通」而難免於「不好」。

也有人說,文章的「好」與「不好」,只消從它的本身評論,不必問寫作者的「誠實」與否;換一句說,就是寫作者無妨「不誠實」地寫作,只要寫來得法,同樣可以承認他所寫的是「好」的文章。這也不是沒有理由。古人是去得遙遙了,傳記又多簡略,且未能盡信;便是並世的人,我們又怎能盡知他們的心情身世於先,然後去讀他們的文章呢?我們當然是就文論文;以為「好」,以為「不好」,全憑著我們的批評知識與鑑賞能力。可是要注意,這樣的說法是從閱讀者的觀點說的。如果轉到寫作者的觀點,並不能因為有這樣的說法就寬恕自己,說寫作無需乎一定要「誠實」。這其間的因由很明顯,只要這樣一想就可瞭然。我們作文,即使不想給別人看,也總是出於這樣的要求:自己有這麼一個意思情感,覺得非把它鑄成個定型不可,否則便會爽然若失,心裡不舒服。這樣提筆作文,當然要「誠實」地按照內面的意思情感來寫才行。假若虛矯地摻入些旁的東西,寫成的便不是原來那意思情感的定型,豈非仍然會爽然若失麼?再講到另一些文章,我們寫來預備日後自己復按,或是給別人看的。如或容許「不誠實」的成分在裡面,便是欺己欺人,那內心的愧疚將永遠是洗刷不去的。爽然若失同內心愧疚縱使丟開不說,還有一點很使我們感覺無聊的,便是「不誠實」的文章難以寫得「好」。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發於自己的,切近於自己的,容易做得「好」;虛構懸揣,往往勞而少功。我們願望文字寫得「好」,而離開了自己的思想、性情、環境等,卻向毫無根據和把握的方面亂寫,怎能夠達到我們的願望呢?

到這裡,或許有人要這樣問:上面所說,專論自己發抒的文章是不錯的,「不誠實」便違反發抒的本意,而且難以寫得「好」;但是自己發抒的文章以外還有從旁描述的一類,如有些小說寫強盜,若依上說,便須由強盜自己動手才寫得「好」,為什麼實際上並不然呢?回答並不難。從旁描述的文章少不了觀察的工夫:觀察得周至時,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納到我們內面,然後寫出來。這是另一意義的「誠實」;同樣可以寫成「好」的文章。若不先觀察,卻要寫從旁描述的文章,就只好全憑冥想來應付,這是另一意義的「不誠實」。這樣寫成的文章,僅是缺乏親切之感這一點,閱讀者便將一致評為「不好」了。

所以,自己發抒的文字以與自己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為「誠實」,從旁描敘的文章以觀察得周至為「誠實」。

何為「精密」?文字裡要有由寫作者深至地發見出的、親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寫出時又能不漏失它們的本真。

其次說到「精密」。「精密」的反面是粗疏平常。同樣是「通」的文章,卻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別。寫一封信給朋友,約他明天一同往圖書館看書。如果把這意思寫了,用詞造句又沒毛病,不能不說這是一封「通」的信,但「好」是無法加上去的,因為它只是平常。或者作一篇遊記,敘述到某地方去的經歷,如果把所到的各地列舉了,所見的風俗、人情也記上了,用詞造句又沒毛病,不能不說這是一篇「通」的遊記,但「好」與否尚未能斷定,因為它或許粗疏。文字裡要有由寫作者深至地發見出的、親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寫出時又能不漏失它們的本真,這才當得起「精密」二字,同時這便是「好」的文章。有些人寫到春景,總是說「桃紅柳綠,水碧山青」;無聊的報館訪員寫到集會,總是說「有某人某人演說,闡發無遺,聽者動容」。單想敷衍完篇,這樣地寫固然是個辦法;若想寫成「好」的文章,那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必須走向「精密」的路,文章才會見得「好」。譬如柳宗元《小石潭記》寫魚的幾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乎,似與遊者相樂」,是他細玩潭中的魚,看了它們動定的情態,然後寫下來的。」大家稱讚這幾句是「好」文字。何以「好」呢?因為能傳潭魚的神。而所以能傳神,就在乎「精密」。

不獨全篇整段,便是用一個字也有「精密」與否的分別。文學家往往教人家發現那唯一適當的字用入文章裡。說「唯一」固未免言之過甚,帶一點文學家的矜誇;但同樣可「通」的幾個字,若選定那「精密」的一個,文章便覺更好,這是確然無疑的。以前曾論過陶淵明《和劉柴桑》詩裡「良辰入奇懷」的「入」字,正可抄在這裡,以代申說。

……這個「入」字下得突兀。但是仔細體味,卻下得非常好。——除開「入」換個什麼字好呢?「良辰感奇懷」吧,太淺顯太平常了;「良辰動奇懷」吧,也不見得高明了多少。而且,用「感」字用「動」字固然也是說出「良辰」同「奇懷」的關係,可是不及用「入」字來得圓融,來得深至。

所謂「良辰」包舉外界景物而言,如山的蒼翠,水的潺湲,晴空的晶耀,田疇的欣榮,飛鳥的鳴叫,遊魚的往來,都在裡頭;換個說法,這就是「美景」,「良辰美景」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不過這「良辰美景」,它自己是冥無所知的:它固不曾自謙道「在下蹩腳得很,醜陋得很」,卻也不曾一聲聲勾引人們說「此地有良辰美景,你們切莫錯過」。所以,有許多人對於它簡直沒有動一點兒心:山蒼翠吧,水潺湲吧,蒼翠你的,潺湲你的,我自耕我的田,釣我的魚,走我的路,或者打我的算盤。試問,如果世界全屬此輩,「良辰美景」還在什麼地方?不過,全屬此輩是沒有的事,自然會有些人給蒼翠的山色、潺湲的水聲移了情的。說到移情,真是個不易描摹的境界。勉強述說,仿佛那個東西迎我而來,傾注入我心中,又仿佛我迎那個東西而去,傾注入它的底裡;我與它之外不復有旁的了,而且渾忘了我與它了:這樣的時候,似乎可以說我給那個東西移了情了。山也移情,水也移情,晴空也移情,田疇也移情,飛鳥也移情,遊魚也移情,一切景物融合成一整個而移我們的情時,我們就不禁脫口而出,「好個良辰美景呵!」這「良辰美景」,在有些人原是熟視無睹的;而另一些人竟至於移情,真是「嗜好與人異酸鹹」,這種襟懷所以叫作「奇懷」。

到這裡,「良辰」同「奇懷」的關係已很瞭然。「良辰」不自「良」,「良」於人之襟懷;尋常的襟懷未必能發見「良辰」,這須得是「奇懷」;中間綴一個「入」字,於是這些意思都含蓄在裡頭了。如其用「感」字或者「動」字,除開不曾把「良辰」所以成立之故表達外,還有把「良辰」同「奇懷」分隔成離立的兩個之嫌。這就成一是感動者,一是被感動者;雖也是個詩的意境,但多少總有點索然。現在用的是「入」字。看字面,「良辰」是活潑潑地流溢於「奇懷」了。翻過來,不就是「奇懷」沉浸在「良辰」之中麼?這樣,又不就是渾泯「辰」與「懷」的一種超妙的境界麼?所以前面說用「入」字來得圓融而深至。

從這一段話看,「良辰入奇懷」的所以「好」,在乎用字的「精密」。文章裡凡能這般「精密」地用字的地方,常常是很「好」的地方。

要求「誠實」地發抒自己,是生活習慣的事情,不僅限於作文一端。要求「誠實」地觀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臨作文時「抱佛腳」可以濟世的。我們要求整個生活的充實,雖不為著預備作文,但「誠實」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導源於充實的生活,那是無疑的。

三、「通」與「不通」

一篇文章怎樣才算得「通」?「詞」使用得適合,「篇章」組織得調順,便是「通」。反過來,「詞」使用得乖謬,「篇章」組織得錯亂,便是「不通」。

一問:使用的「詞」都合適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不適合的「詞」怎樣會參加到我們的文章裡來。我們想到天,寫了「天」字,想到洶湧的海洋,寫下「洶湧的海洋」幾個字,這其間,所寫與所想一致,決不會有不適合的「詞」闖入。但在整篇的文章裡,情形並不全是這麼簡單。

譬如我們要形容某一晚所見的月光,該說「各處都像塗上了白蠟」呢,還是說「各處都浸在碧水一般的月光裡」?或者我們要敘述足球比賽,對於球員們奔馳衝突的情形,該說「拼死鬥爭」呢,還是說「奮勇競勝」?這當兒就有了斟酌的餘地。如果我們漫不斟酌,或是斟酌而決定得不得當,不合適的「詞」便溜進我們的文章來了。漫不斟酌是疏忽,疏忽常常是貽誤事情的因由,這裡且不去說它。而斟酌過了何以又會決定得不得當呢?這一半源於平時體認事物未能真切,一半源於對使用的「詞」未能確實了知它們的意蘊。就拿上面的例來講,「塗上白蠟」不及「浸在碧水裡」能傳月光的神態,假若決定的卻是「塗上白蠟」,那就是體認月光的神態尚欠工夫;「拼死鬥爭」不及「奮勇競勝」合乎足球比賽的事實,假若決定的卻是「拼死鬥爭」,那就是了知「拼死鬥爭」的意蘊尚有未盡。我們作文,「詞」不能使用得適合,病因全在這兩端。關於體認的一點,只有逐漸訓練我們的思致和觀察力。這是一步進一步的,在尚不曾進一步的當兒,不能夠覺察現在一步的未能真切。關於意蘊的一點,那是眼前能多用一些工夫就可避免毛病的。曾見有人用「聊寞」二字,他以為「無聊」和「寂寞」意義相近,拼合起來大概也就是這麼一類的意義,不知這是使人不了解的。其實他如果翻檢過字典辭書,明白了「無聊」和「寂寞」的意蘊,就不致寫下這新鑄而不通的「聊寞」來了。所以勤於翻檢字典辭書,可使我們覺察哪些「詞」在我們的文章裡是適合的而哪些是不適合的。他人的文章也足供我們比照。在同樣情形之下,他人為什麼使用這個「詞」不使用那個「詞」呢?這樣問,自會找出所以然,同時也就可以判定我們自己所使用的適合或否了。還有個消極的辦法,凡意蘊和用法尚不能了知的「詞」,寧可避而不用。不論什麼事情,在審慎中間往往避去了不少的毛病。

二問:「語句」和「篇章」都調順了嗎?

我們略習過一點文法,就知道在語言文字中間表示關係神情等,是「介詞」「連詞」「助詞」等的重要職務。這些詞使用得不稱其職,大則會違反所要表達的意思情感,或者竟什麼也不曾表達出來,只在白紙上塗了些黑字;小也使一篇文章瑣碎澀拗,不得完整。從前講作文,最要緊「虛字」用得通,這確不錯;所謂「虛字」就是上面說的幾類詞。我們要明白它們的用法,要自己檢查使用它們得當與否,當然依靠文法。文法能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所以然。我們還得留意我們每天每時的說話。說話是不留痕跡在紙面的文章。發聲成語,聲盡語即消逝,如其不經訓練,沒養成正確的習慣,隨時會發生錯誤。聽人家演說,往往「那麼,那麼」「這個,這個」特別聽見得多,頗覺刺耳。仔細考察,這些大半是不得當的,不該用的。只因口說不妨重複說,先說的錯了再說個不錯的,又是人身的姿態作幫助,所以仍能使聽的人了解。不過錯誤究竟是錯誤。說話常帶錯誤,影響到作文,可以寫得叫人莫明所以。蹩腳的測字先生給人代寫的信便是事宜的例子:一樣也是「然而」「所以」地寫滿在信箋上。可是你只能當它神籤一般猜詳,卻不能斷定它說的什麼。說話常能正確,那就是對於文法所告訴我們的所以然不單是知,並且有了遵而行之的習慣。僅靠文法上的知是呆板的,臨到作文,逐處按照,求其不錯,結果不過不錯而已。遵行文法成為說話的習慣,那時候,怎麼恰當地使用一些「虛字」,使一篇文章剛好表達出我們的意思情感,幾乎如靈感自來,不假思索。從前教人作文,別的不講,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讀得爛熟。我們且不問其他,這讀得爛熟的方法並不能算壞,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為習慣。現在我們寫的是「今話文」,假若說話不養成正確的習慣,雖講求文法,也難收十分的效果。一方講求文法,了知所以然,同時把了知的化為說話的習慣,平時說話總不與之相違背,這才於作文上大有幫助。我們寫成一篇文章,只消把它誦讀幾遍,有不調順的所在自然會發見,而且知道應該怎樣去修改了。

「詞」適合了,「篇章」調順了,那就可以無愧地說,我們的文章「通」了。這裡說的「通」與「不通」,專就文字而言,是假定內面的思想情感沒有什麼毛病了的。要避免思想情感方面的毛病,就要充實自己整個的生活。

四、談文章的修改

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是一樣。若說寫文章不妨馬虎,那就等於說想心思不妨馬虎。想心思怎麼馬虎得?養成了習慣,隨時隨地都馬虎地想,非但自己吃虧,甚至影響到社會,把種種事情弄糟。向來看重「修辭立其誠」,目的不在乎寫成什麼好文章,卻在乎絕不馬虎地想。想得認真,是一層。運用相當的語言文字,把那想得認真的心思表達出來,又是一層。兩層功夫合起來,就叫做「修辭立其誠」。

學習寫作的人應該記住,學習寫作不單是在空白的稿紙上塗上一些字句,重要的還在乎學習思想。那些把小節小毛病看得無關緊要的人大概寫文章已經有了把握,也就是說,想心思已經有了訓練,偶爾疏忽一點,也不至於出什麼大錯。學習寫作的人可不能與他們相比。正在學習思想,怎麼能稍有疏忽?把那思想表達出來,正靠著一個字都不亂用,一句話都不亂說,怎麼能不留意一字一語的小節?一字一語的錯誤就表示你的思想沒有想好,或者雖然想好了,可是偷懶,沒有找著那相當的語言文字:這樣說來,其實也不能稱為「小節」。說毛病也一樣,毛病就是毛病,語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無所謂「小毛病」。

修改文章不是什麼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想對了,寫對了,才可以一字不易。光是個一字不易,那不值得誇耀。翻開手頭一本雜誌,看見這樣的話:「上海的住旅館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廉價的房間更難找到,高貴的比較容易,我們不敢問津的。」什麼叫做「上海的住旅館」?就字面看,表明住旅館這件事屬於上海。可是上海是一處地方,決不會有住旅館的事,住旅館的原來是人。從此可見這個話不是想錯就是寫錯。如果這樣想:「在上海,住旅館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就想對了。把想對的照樣寫下來:「在上海,住旅館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就寫對了。不要說加上個「在」字去掉個「的」字沒有多大關係,只憑一個字的增減,就把錯的改成對的了。推廣開來,幾句幾行甚至整篇的修改也無非要把錯的改成對的,或者把差一些的改得更正確,更完美。這樣的修改,除了不相信「修辭立其誠」的人,誰還肯放過?

思想不能空無依傍,思想依傍語言。思想是腦子裡在說話——說那不出聲的話,如果說出來,就是語言,如果寫出來,就是文字。朦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語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條有理組織完密的語言。常有人說,心中有個很好的思想,只是說不出來,寫不出來。又有人說,起初覺得那思想很好,待說了出來,寫了出來,卻變了樣兒,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其實他們所謂很好的思想還只是朦朧的思想,就語言方面說,還只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語言,怎麼說得出來,寫得出來?勉強說了寫了,又怎麼能使自己滿意?那些說出來寫出來有條有理組織完密的文章,原來在腦子裡已經是有條有理組織完密的語言——也就是清明的思想了。說他說得好寫得好,不如說他想得好尤其貼切。

來源:葉聖陶《怎樣寫作》(中華書局 2007年9月)

更多精彩:

名家談寫作 | 劉恪:小說是個人靈魂絕不妥協的結果

名家談寫作 | 孫犁談長篇小說的結構

名家談寫作 | 張怡微:情感的質量

名家談寫作 | 夏衍:民國初期的讀書和寫作

名家談寫作 | 張怡微:散文的靈感

名家談寫作 | 茅盾:技巧不是神秘的東西

名家談寫作 | 王安憶:小說的感情問題

名家談寫作 | 冰心:要使文章聲韻美,就多同別人談話

名家談寫作 | 沈從文:寫作的秘訣就是多讀多寫

名家談寫作 | 王安憶談《巴黎聖母院》

名家談寫作 | 李浩評餘華的《愛情故事》:互文和延展

名家談寫作 | 丁玲談自己的創作

名家談寫作 | 曹禺:從生活和人物出發

名家談寫作 | 李浩評莫言的《枯河》:故事的講述

名家談寫作 | 巴金: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

名家談寫作 | 畢飛宇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名家談寫作 | 老舍《寫透一件事》

名家談寫作 | 畢飛宇談莫泊桑的《項鍊》

名家談寫作 | 魯迅《作文秘訣》

本期編輯:劉雅

相關焦點

  • 跟名家學寫作 | 葉聖陶先生的寫作「奧秘」
    葉聖陶先生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寫作常談》,書名很平易,一下子把架子就放下來了。什麼是寫作?寫信是寫作,寫作文是寫作,寫日記是寫作,所有人都要寫作,不見得寫書才是寫作。這本書沒多厚,但是我相信,你如果能從頭讀到尾讀,一定會有收穫。
  • 名家談寫作|謝有順:作家是有原產地的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名家談寫作|鬱達夫: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葉聖陶談寫作:落花水面皆文章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寫作是作家的事,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寫作是每個人的事,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這個問題,認為只有長篇大論,只有發表的文章,那才是寫作,其實不是的。寫一句話,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在寫作。
  • 名家談寫作|王鼎鈞:記敘的技巧——直敘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學寫作,從建立寫作思維開始
    有些人覺得寫作離自己很遙遠,如果說工作不與寫作相關,也不需要應付考試,自己也沒有要成為作家的夢想,那為什麼還要學習寫作呢?最近我看的這本書《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以下簡稱《落花水面皆文章》)裡給出了答案:寫作就像說話,日常生活有很多需要用到寫作的地方,比如記筆記,把情意告訴別人,寫信給家人朋友等等,都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如果連這些平常的事情都做不來,那便是人生的缺陷,咱們不願意人生有缺陷
  • 名家談寫作|林斤瀾:世界上的小說,都從短篇開始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編者林斤瀾世界上的小說,都從短篇開始年紀也漸漸地老大了,會忽然思鄉起來。
  • 葉聖陶《怎樣寫作》6句話道出寫作真諦,文章這樣寫才會有靈魂
    寫完放一段時間,記得一定要修改。葉老認為:文章「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要有所寫才寫」。同時他用簡簡單單的六句話道出了寫作的真諦。集數十年寫作經驗,他從多角度多側面地講述了寫作成功的訣竅與根源,精義迭出。
  • 大教育家葉聖陶:要想孩子學好語文,從小學開始養成這2個習慣
    這是70多年前對於語文的定義,可見葉聖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有多先進。葉聖陶先生曾經在《葉聖陶教育文集》提到:「對於本國文字的閱讀與寫作的教養」。說白了。要想孩子學好語文,就要掌握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閱讀能力,一個是寫作能力。
  •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語文大師葉聖陶教孩子閱讀和寫作
    只要有經驗和意思,只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寫字,這就能夠寫文章了。」寫文章這麼簡單!照葉先生的意思,我們大可不必焦慮,其實放鬆的心態也更有助於我們寫出好的文章,教出好的文章。現在就讓我們先放鬆心情,來看看葉聖陶先生是如何教孩子們閱讀和寫作的。「不得不寫」:寫作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 領會葉聖陶這寫作心得,小白都可以寫出好文章,乾貨分享!
    如果能夠推廣開來,把自己所熟悉的社會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為寫作材料,那就更有意義了。 ——葉聖陶 要回答這個問答還真不容易,由此,我抄錄葉聖陶先生上面這一段的寫作名言,讀完我相信讀者朋友們就能懂了。 我們先來看看其中一個讀者的問題:她是一位做服裝行業的美女,跟我說:一直非常喜歡寫作,有時寫寫散文,有時記記心得,寫了不少的文章,可是都很散,不知道該往方面去寫?還說,她很喜歡環保方向的話題,能往這方面寫作,打造自己的個人IP嗎?
  • 解讀《葉聖陶:怎樣寫作》附導圖
    關於此書此書作為作文指導叢書《跟大師學語文系列》的其中一部,作者葉聖陶,將身為學生需要的懂得的寫作素養和身為教師應該具備的寫作指導素養合為一處,此篇文單講前者。至於具體文章,作者也分別講述了三者各自書寫時應具備的基本理念。敘述重在客觀,一求真實,二求全面。自然,為便於讀者理解,需要次序分明,大多狀物可以自然可見之序,大多敘事以輕重緩急為序。議論精髓有三:依據、推論與判斷。
  • 《落花水面皆文章》:深入淺出地教你如何寫作
    葉聖陶老先生的《落花水面皆文章》前兩日已拜讀完成,今日才提筆寫感受,覺得自己是越發的懶了!這是一本談寫作的書,書中主要介紹了寫作的要求和寫作之前的準備,以及如何寫作等內容,讀完之後,受益匪淺!針對寫作要求,葉老先生在書中提到「寫作和說話一樣,『立誠』是最要緊的。」
  • 鐵塔視界 | 葉聖陶:怎樣寫作
    到這裡,或許有人要這樣問:上面所說,專論自己發抒的文章是不錯的,「不誠實」便違反發抒的本意,而且難以寫得「好」;但是自己發抒的文章以外還有從旁描述的一類,如有些小說寫強盜,若依上說,便須由強盜自己動手才寫得「好」,為什麼實際上並不然呢?回答並不難。從旁描述的文章少不了觀察的工夫:觀察得周至時,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納到我們內面,然後寫出來。
  • 名家談寫作|林語堂:寫作的藝術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名家談寫作 | 梁實秋:作文的三個階段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寫作教學】葉聖陶講修辭
    有的時候,寫作的人並不加什麼經心,純任自然,直覺地感知當怎麼寫便怎麼寫,卻果真寫到剛合恰好的地步。但是有的時候,也可特意地經心去發現更強、更適當的造句用詞的方法。不論是出於不自覺的或是出於特意的,凡是使一句句的話達到剛合恰好的地步,我們都稱為修辭的工夫。修辭的工夫所擔負的就是要一句話不只是寫下來就算,還要成為表達這意思的最適合的一句話。
  • 文學名家經典作品書系:語文學習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讀好書、讀經典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好辦法。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是精華,讀一本勝過10本,讀懂一本勝過讀100本。 很多家長可能又會說,名著和經典那麼多,同樣讀不過來! 沒關係呀,孩子只需要吃透課本的名家經典也就足夠了!
  • 《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跟著名家學寫作
    那麼,怎樣才能寫出我們心中的所想所悅呢,寫作真的能實現我們被看見的欲望嗎,日本著名的人氣專欄作家田中泰延的暢銷書《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分別從寫作的內容、受體、方法、原因等四個方面來讓我們了解寫作的真實意義和基本功。從寫作的內容上來說,大多數自己想寫、別人又愛看的文章都是隨筆體裁。隨筆不是隨心所欲地描述,而是產生於事象和意象的交匯。
  • 領略名家風採 學習寫作妙招
    當前中考、高考的作文熱,也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希望有一類圖書,能夠梳理作文寫作技巧,給予他們實質幫助。於是就有不少名家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孩子們寫作。他們或是將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濃縮成讓孩子理解的創作技巧,傾囊相授;抑或用短小精悍的文章,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孩子們以寫作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