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葉聖陶講修辭

2021-02-19 黃河之語

現在要討究造句用詞了。我們所有的情思化成一句句話,從表現的效力講,從使人家明了且感動的程度講,就有強弱、適當不適當的差異。有的時候,寫作的人並不加什麼經心,純任自然,直覺地感知當怎麼寫便怎麼寫,卻果真寫到剛合恰好的地步。但是有的時候,也可特意地經心去發現更強、更適當的造句用詞的方法。不論是出於不自覺的或是出於特意的,凡是使一句句的話達到剛合恰好的地步,我們都稱為修辭的工夫。

修辭的工夫所擔負的就是要一句話不只是寫下來就算,還要成為表達這意思的最適合的一句話。如是說明的話,要使它最顯豁;如是指像的話要使它最妙肖;意在刺激,則使它具有最強的刺激力;意在描摹,則使它含著最好的生動態;……因為要達到這些目的,往往把平常的說法改了,別用一種變格的說法。

變格的說法有一種叫取譬。拿別一件事物來譬喻所說的事物,拿別一種動態來譬喻所說的動態,就是取譬。因為有時我們所說及的事物是不大容易指示的,所說及的動態是不能直接描繪的,所以只有用別的、不同的事物和動態來譬喻。從此就可以悟出取譬的條件:所取譬的雖然與所說的不同,但從某方面看,它們定須有極相似處,否則失卻譬喻的功用,這是一。所取譬的定須比所說的明顯而具體,這才合於取譬的初願,否則設譬而轉人晦昧,只是無益的徒勞而已,這是二。凡能合於這兩個條件的就是適合的好譬喻。

怎麼能找到這等適合的好譬喻呢?這全恃作者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又不是憑空而至的,全恃平時的觀察與體味而來。平時多為精密的觀察、深入的體味,自會見到兩件不同的事物的極相似處、兩種不同的動態的可會通處,而且以彼視此,則較為明顯而具體。於是找到適合的好譬喻了。

有的時候,我們觸事接物,仿佛覺得那些沒有知覺。情感的東西都是有知覺、情感的。有的時候,我們描寫境界,又覺得環繞我們的境界都被著我們的情感的色彩。有的時候,我們描寫人物,同時又給所寫的境界被上人物的情感的色彩。這些也都來源於想像力;說出具體的話,寫成正式的文句,就改變了平常的法則。從事描寫,所謂以境寫人、以境寫情等等,就在能夠適當地使用這類的語句。

更有一種來源於想像的修辭法,可以叫做誇飾,就是言過其實,涉於誇大。這要在作者的意中先存著「差不多這樣子」的想像;而把它寫下來,又會使文字更具刺激和感動的力量,才適宜用這個方法。尤當注意的,一方面要使讀者受到它的刺激和感動,一方面又要使讀者明知其並非真實。惟其如此,所以與求誠不相違背,而是修辭上可用的方法。

    變格的說法有時是從聯想來的。因了這一件,聯想到那一件,便不照這件本來的說,卻拿聯想到的那一件來說,這是常有的事。但從修辭的觀點講,也得有條件才行。條件無非同前邊取譬、誇飾一樣,要更明顯,更具體,更有刺激和感動的力量,才可以用。惟其得自作者真實的聯想,又合於增加效力的條件,就與所謂隸事、砌典不同。因為前者出於自然,後者出於強飾。出於強飾的隸事、砌典並非修辭,只是敷衍說話而已。王國維論作詞用代字,說「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又說:「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最是痛切的議論。

要在語句的語氣、神情中間達出作者特殊的心情、感覺,往往改變了平常的說法,這也是修辭。如待讀者自己去尋思,則出於含蓄,語若此而意更深;不欲直捷地陳說,則出於纖婉,語似淡而意卻摯;意在諷刺,則出以反語舛辭;情感強烈,則出以感嘆、疊語。這些都並非出於後添的做作,而是作者認理真確,含情懇切,對於這等處所,都會自然地寫出個最適合的說法。

看了上面一些意思,可以知道從事修辭,有兩點必須注意。一點是求之於己;因為想像、聯想、語句的語氣、神情,等等,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又一點是估定效力;假若用了這種修辭而並不見得達到剛合恰好的地步,那就寧可不用。現成的修辭方法很多,在所有的文篇裡都含蓄著;但是我們不該採來就用,因為它們是別人的。求之於己,我們就會鑄出許多新鮮的為我們所獨有的修辭方法;有時求索的結果也許與別人的一樣,我們運用它,卻與貿然採用他人者異致。更因出於自己,又經了估計,所以也不致有陳腐、不切等等弊病。

文章來源I葉聖陶著《怎樣寫作》;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解讀《葉聖陶:怎樣寫作》附導圖
    關於此書此書作為作文指導叢書《跟大師學語文系列》的其中一部,作者葉聖陶,將身為學生需要的懂得的寫作素養和身為教師應該具備的寫作指導素養合為一處,此篇文單講前者。此書的最大亮點便是著重強調了寫作的心理以及素材,這是絕大部分只側重技法的寫作指導書所欠缺的。
  • 跟名家學寫作 | 葉聖陶先生的寫作「奧秘」
    葉聖陶先生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寫作常談》,書名很平易,一下子把架子就放下來了。什麼是寫作?寫信是寫作,寫作文是寫作,寫日記是寫作,所有人都要寫作,不見得寫書才是寫作。這本書沒多厚,但是我相信,你如果能從頭讀到尾讀,一定會有收穫。
  • 《修辭立其誠》教學設計
    文化傳承與理解 理解「修辭立其誠」的觀點及其現實針對性,引導學生注重品德修養。教學重點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論證思路,掌握層進式論證結構。教學難點品讀鑑賞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教學方法批註法,合作探究法。教學課時1課時。
  •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語文大師葉聖陶教孩子閱讀和寫作
    葉聖陶是文學大家,更是教育大家,他教書、編教材,寫了不少語文教育方面的書,指導年輕人如何閱讀和寫作。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普通讀者,想要知道如何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我發現葉聖陶的書是一塊寶藏。現在就讓我們先放鬆心情,來看看葉聖陶先生是如何教孩子們閱讀和寫作的。「不得不寫」:寫作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葉聖陶的這本書裡,有一篇他自己寫的序文,介紹了這本書的來歷和他對於閱讀和寫作的基本看法。
  • 葉聖陶夏丏尊強強合作,手把手教你讀書寫作終極大法
    回憶起來,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免使得我們大多數人後來對於一個給定的主題,所寫的都是同樣的感受,連表達思路都相同。甚至日記也不能別出心裁,無非是「扶老奶奶過馬路」或者「安慰哭泣的孩童」。就這樣,明明五味雜陳的生活,在我們筆下呈現的,卻是千篇一律。
  • 《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學寫作,從建立寫作思維開始
    最近我看的這本書《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以下簡稱《落花水面皆文章》)裡給出了答案:寫作就像說話,日常生活有很多需要用到寫作的地方,比如記筆記,把情意告訴別人,寫信給家人朋友等等,都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如果連這些平常的事情都做不來,那便是人生的缺陷,咱們不願意人生有缺陷
  • 葉聖陶談寫作:落花水面皆文章
    落花水面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寫作是作家的事,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寫作是每個人的事,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這個問題,認為只有長篇大論,只有發表的文章,那才是寫作,其實不是的。寫一句話,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在寫作。
  • 頂真修辭,三年級到底能不能講?
    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100頁(第七單元「語文園地」語句段運用)是這樣的:  很顯然,這是修辭手法教學,但教材沒有出現
  • 葉聖陶與《開明國語課本》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作為教育家,葉聖陶在語文教材的編著上非常用心。
  • 經典作品視域下的小學情境寫作教學探究
    (一)閱讀主導下的教學之弊:重「人文」,輕「工具」葉聖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2]。這句話被中小學教育界奉為圭謬,以致影響深遠。上到教材的編訂者,下到一線教師都在閱讀上下足了功夫,課堂教學逐漸變成了閱讀主導。
  • 英語教學:為什麼你需要學點英語修辭?
    美國語音學家Brooks C & Warren RP曾經提到過,修辭是有效應用語言的藝術展現,對英語修辭的認識將會直接影響對文章的欣賞和理解,更能影響到對英語文章的創作。由此可見,學習修辭不僅有益,而且十分必要。那麼,怎樣開始入門英語修辭呢?一個方法是先學習關於修辭的著作,然後在閱讀和寫作中加強對這些修辭的理解。
  • 一套最全面的國文知識書|葉聖陶夏丏尊給中學生的語文指導課
    《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好讀書而求甚解》《落花水面皆文章》四本書為一個系列,叫「葉聖陶夏丏尊給中學生的語文指導課」。買來是想用來補充語文知識的、提高自己寫作水平。這四本書編寫出版雖然較早,但對於《語文》這門學科發展較慢,依然十分受用。提高寫作必備書籍!讀來發現更加適合中學生,可以增益作文、讀書、國文知識等方面的水平。
  • 葉聖陶:寫童話的教育家
    在作文教學方面,葉老反覆強調「訓練」。「訓練」什麼呢?葉聖陶先生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於傾吐他們的積蓄,無非要他們生活上終身受用的意思。這便是『修辭立誠』的基礎。」葉聖陶先生提倡的是反覆訓練,但是,這種反覆訓練決不是現在盛行的「技術主義」、「題海戰術」,而是著眼於學生思想成長、心靈發育、感情充沛的增加「底氣」的訓練,是實實在在「為人生」的訓練。
  • 寫作指導來了:葉聖陶杯作文大賽——「讓生命站立成樹」
    百度百科圖片30屆葉聖陶杯作文大賽又開始了。但許多同學面對題目「讓生命站立成樹」懵圈了——這可怎麼寫呢?一來,這個題目太富於詩意了,也有些玄虛。其實,葉聖陶杯作文大賽,它更傾向於文學創作一些,尤其是初中、高中組的。所以,記住,一定要有文採啊。更接近於創作,更需要放飛想像了!既然是創作,就要更自由一些了。如何闡釋「讓生命站立成樹」對於命題寫作而言,審題就是理解題目。如何理解「讓生命站立成樹」呢?其實很簡單。
  • 高考英語寫作之-擬人修辭
    Reserve a place for Personification      上次講的比喻修辭同學們是否已經會運用了呢?
  • 看民族教育家葉聖陶如何給孩子批改作文
    作文的批改者,是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下圖是葉聖陶對一位初中三年級學生作文留下的評語。這篇作文的內容和主旨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但葉的評語仍圍繞著文章本身的表達是否清晰、完整、合乎邏輯而展開。他先用一段文字說了文章的優點,然後以一種建議性的方式,指出文章裡提到的「 星期六回來總要拿出(媽媽的)筆記本來看」這件事,或許還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才能符合日常的生活邏輯(由這一含蓄的建議,也能窺見葉聖陶對當時流行的不講邏輯的模式化作文是不認同的)。
  • 象徵不是修辭手法
    陸葉秋老師編輯的《「2018年浙江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比」系列報導(三)——「象徵」修辭寫作課專題》,向我們細緻地報導了浙江省開展的一項寫作教學研討活動
  • 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修辭能力構建及其當代意義
    中國的大學生大都不善演講,而且演說的機會也少之又少,因而,非常有必要在語言教學中植入修辭學知識體系,讓學生了解西方修辭學的修辭五藝和情感、修辭人格與邏輯等修辭策略以及合理的受眾分析技巧,進而培養其系統的演說修辭能力。其次,應當加強培養學生的論辯能力與修辭批評能力,啟發學生掌握並在演說、寫作與交際中靈活運用論辯模式,不斷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論辯的能力。
  • 葉聖陶是創始人
    後者規定:初等小學堂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字(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堂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包括讀文、作文、寫字、習官話);中學設有讀經講經、中國文學(讀文、作文、寫字、中國古今文章流別及文風盛衰等)。
  • 問學葉聖陶(一):講閱讀時亂發散,這樣的語文課,您怎麼看?
    以虛擬對話方式,摘錄葉聖陶先生的經典論說,對語文教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葉聖陶先生堪稱「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第一人」。重溫葉聖陶,有助於我們理清思路,正本清源,破除語文教育中的種種亂象。 應如是:葉老,有些語文老師,在講閱讀文章時,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