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又名大芸,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肉蓯蓉主產於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地,對於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有著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亂挖濫採導致了肉蓯蓉野生資源幾乎喪失殆盡;加之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野生肉蓯蓉已被列為世界瀕危保護植物。隨著野生的資源的匱乏,人工栽培已經開始規模化種植。
2018年1月內蒙古阿拉善盟的肉蓯蓉被收錄入藥食兩用的名單中,這將為肉蓯蓉產品開拓出新的市場。有專家預測,2021年肉蓯蓉市場需求量將達到10000噸以上,我國肉蓯蓉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12.92億元。
內蒙古阿拉善盟為肉蓯蓉道地產區,質量最佳。阿拉善盟下轄的額濟納旗獨特的生長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造就獨有的品質,產出的肉蓯蓉肉質肥大、油性足、鱗片清晰,是肉蓯蓉中罕見的品種,藥用價值極高,年產量約10萬公斤。
馬能俊團隊響應內蒙古阿拉善當地防沙治沙產業政策,規劃承包2萬畝沙地(保守預計已有6000畝野生梭梭),進行規模化、規範化梭梭種植和肉蓯蓉人工嫁接,邊種植邊接種,形成周期循環盈利模式和肉蓯蓉資源可持續利用,快速佔有需求市場,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與可觀的經濟效益。近日,投融界就該項目採訪了其創始人馬能俊。
投融界:馬總,您是內蒙古人嗎?為什麼想做蓯蓉種植這個項目?
馬能俊:我出生在內蒙古阿拉善,項目所在地就是我的家鄉,這裡沙漠化非常嚴重,在接受採訪的前一天剛刮過一場沙塵暴。
現在西北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利好,當地政府又有補貼政策,回家種樹,形成利國利民利己的沙生經濟產業鏈,我覺得是個好機會。所以,就有了現在的團隊和規模化、規範化梭梭種植和肉蓯蓉人工嫁接這個項目;進行肉蓯蓉人工種植,既可解決肉蓯蓉資源的緊缺問題,實現肉蓯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又可大面積治理鹽鹼地,最終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投融界:馬總,請您給介紹一下肉古蓯蓉種植這個項目。
馬能俊:我們現在處於項目建設初期,擁有非常成熟的種植技術,所需種植的人、材、機都具備,資金到位之後,遵循植物生長周期,很快就可以做起來。
我們這個項目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農業項目,就是種植肉蓯蓉,就是做實事兒。第一年主要是完成2萬畝土地的租賃合作,繳納完畢租金;採購種植材料和設備,以及租賃大型種植機械,大量招聘臨時工人,為實現農業生產做好充分的準備;春季移植14000畝梭梭幼苗,秋季接種6000畝蓯蓉種子;並成立公關部門,對接政府補貼政策,保證造林保存率70%以上,獲取政府100元/畝的補貼,共計140萬元。第二年呢,會補種1400畝梭梭,以保證造林保存率65%以上,獲取政府100元/畝的補貼,共計140萬元;同時集中精力進行市場渠道拓展,打開下遊銷路,整合資源,積極開展和相關產業的聯合開發工作。
2萬畝是我們項目3-5年的計劃,這2萬畝成了,我們會繼續擴大規模,開始深加工產品,找戰略合作企業,未來或將和旅遊行產業銜接一起來,建設沙漠農場。
投融界:咱們項目盈利模式是什麼?主要盈利點有哪些?
馬能俊:我們項目的盈利模式非常簡單,就是農作物的成品銷售;主要盈利點包括政府補貼和產品銷售。當然,未來產品深加工和品牌創立也是趨勢。
投融界:咱們項目計劃融資多少錢?主要用於哪些方面?
馬能俊:我們項目計劃出讓15%-25%的股權融資400萬元,主要用於2萬畝土地租賃、3年種植成本、公司日常運營及市場推廣等。期待對中草藥種植項目、沙產業感興趣的投資人與我們團隊進行合作洽談,也期待與投資人能有關於農業項目的管理經驗和藥材銷售市場的資源匹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