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一篇 計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個科目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這一段講的是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孫子的「計」就是從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法制,在戰前判斷勝負。相當於現代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這也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先勝後戰」。
道:孫子的道,定義非常明確,「與民之共利,除天下之共憂」。「道」是對君主的要求,對企業來講就是對主要領導的要求,要在「道」上勝出,關鍵是抓政治、抓思想、抓宣傳工作,作為管理者就是讓大家都願意跟你幹。「道」即反應了民眾物質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面的追求,企業的領導應通過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感情和相同的理想將員工結為一個整體。
大部分國企都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員工工作積極性反而不如很多私企尤其是一些創業公司。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每個人都會對個人的所得和未來發展十分在意,如果企業的目標和願景密切關係到每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以此成為大家共努力的目標,大家一定會努力的為自己的未來去打拼,這就是企業的「道」。(之前的文章天庭地產也是講的「道」的問題)
天:上順天時,同樣一件事,有時機才幹得成,時機不對就不能幹。
「陰陽」「寒暑」「時制」,是遞進關係。天有陰陽二氣,互為消長,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時制。孫子說的「天」就是天時,是唯物主義的軍事氣象學。很多時候我們說到天時都帶有一些迷信色彩,演繹出很多佔卜之術為了順應天道,即使在古代這些也都是宣傳給別人聽的,真正的軍事家自己從來不信。反而我們現代人比古代還迷信,舉個封神榜裡的神仙一樣的姜太公在歷史上真實的例子。
周武王伐紂,布陣於汜水共頭山,當天狂風暴雨驚雷,軍旗戰鼓都吹斷吹毀了,武王戰車上的衛士都嚇得要死。姜太公說:「夫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兇,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今好賢任能,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禱祠而福從。」遂下令驅兵前進。
周公反對,說:「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兇,卜筮不吉,星兇為災,請還師。」
姜太公大怒,說:「今紂剖比幹,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
姜太公把算卦的籤罵為枯草,佔卜吉兇的龜背罵為朽骨,喝令都拿來燒了,自己率隊先行,武王從之,滅了紂。
地:曹操註解孫子兵法中說:「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孫子在後面的《行軍》、《地形》、《九地》篇中都提到了地利對戰爭的重要作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陸續講解。
今天重點要說的是,地形實際是戰爭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解放軍將領,最能打仗的是粟裕。林彪也佩服他,說他打的是神仙仗,總是從天而降。他靠什麼打呢?一靠地圖,二靠行軍。地圖就是對地形滾瓜爛熟。打仗前戰區的地圖,幾乎都要被他嚼爛了。
孫子要說的實際上是戰爭決策階段,就要了解和分析戰爭的地形、行軍等實際內容,充分考慮有利和不利因素才能做到「先勝而後求戰」。
將:「智、信、仁、勇、嚴」這是孫子對「將」的人格排序,他把「智」排在了第一位,而「勇」則屈居第四。孫子是強調智將而非勇將。因為孫子的價值觀,是先勝後戰,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是強調用智。人們常說智勇雙全,孫子則在智勇之間,又加上了信和仁。
「智」杜牧註解說:「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之流,用智為先。」智能識權變,識變通。申包胥註解中提到:「不智,則不能知民之極,無以詮度天下之眾寡。」了解自己的力量極限,衡量天下大勢,謀計於廟堂,變通於戰場,都要靠智。
「信」杜牧注得準確:「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信,就是賞罰分明,每個人都非常清楚,犯什麼錯受什麼刑,立什麼功受什麼賞。秦滅六國,就靠一個「信」字。這個信,不是對六國之信,而是對秦人、秦軍之信,就是完全以軍功封爵。什麼叫取敵人「首級」,就是取敵一首,升爵一級!從詞語上把賞罰標準植入了,一顆人頭不叫一顆人頭,叫一級爵位。秦國人誰不奮勇爭先呢?
「仁」還要要勤勞。申包胥說:「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領導者不能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也是不仁。「仁」,就是愛兵如子。吳起那個著名的故事:一個士兵腳上長瘡化膿了,吳起埋下頭就去用嘴給他吸。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大哭。有人問:「將軍對你兒子那麼好,你哭什麼呀?」母親回答說:「當初我丈夫就是腳上長瘡,吳將軍用嘴給他吸,他就感動戰死了。現在我兒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
「勇」就是決謀合戰,當機立斷,勇往直前。兵家說某人「好謀無斷」,老是在謀劃,就是決斷不了,為什麼?沒有勇!這個在實際工作中也常見。我們有時候說某人「定不了事兒」,他瞻前顧後,遲疑不決,跟他的人都著急,這就是沒有勇。沒有勇,一是決斷不了;二是好不容易決定了,執行又不堅決,老想縮回來,最後真把自己縮沒了。無論做什麼事,要有犧牲精神,向死而生。雖然我們的立意是先勝而後戰,但世上從來沒有百分百必勝之事,沒有「勇」,就做不成事。
「嚴」字面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杜牧註解:「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實際我們管理工作中的嚴重點是「對人嚴對己嚴」對於規範規定、管理制度必須嚴格落實,工作中必須有「較真」的精神。這不但是對管理對象的要求更是對項目管理人員自身的要求,項目管理人員在管理上不能鬆懈,堅持原則,工作中體現出各項指令的嚴肅性,在、才能做到「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法」曲制」是組織架構、部隊編制、指揮系統。「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資管理和財務制度。「道、天、地、將、法」五事,「法」在末位,一般人不太重視,簡單以軍法嚴明視之。事實上,這一條技術含量太高了,為將者大半工作都在這兒,你有了勝算,大戰其實就像是走形式反而不佔太大的比重了。
「法」,是管理,是管理辦法,像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管理在現代社會成為一個專業詞彙,而現代管理學,就脫胎於軍隊的管理。一個組織架構,技術含量就太高了,就像搞企業,一個公司大了,管理、制度跟不上,就一定會崩潰。就像各家房地產公司,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公司組織模式:職能制、事業部制、項目子公司制、矩陣制,集團管控模式又分為:戰略管控型、財務管控型、運營管控型。哪種組織形式,管控模式更科學,實際上沒有最科學的組織架構,只有最合適的。
前幾年,很多房企流行學標杆,學習標杆房企的管理模式、制度流程等等,但是真正學好或者學有所成的少之又少,這就像我們說的成功不可複製,沒有一個人能通過學習馬雲發財致富的,14億中國人才出來一個馬雲,和馬雲同時期創業給馬雲做分母的人又有多少。
現在很多人都想創業,網上也在宣傳很多創業成功企業家的案例,但是我們只看到高高在上的分子,下面默默無聞的分母往往被我們忽略。憑著一腔熱情甚至連自己要做的事都沒弄明白,更別提孫子這樣的「五事七計」的分析,結果可想而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又何嘗不是這樣。決定成功的因素很多,並不是簡單的複製,適應自己、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發展充分思考論證才有可能成功。
簡單總結一下「道、天、地、將、法」在企業管理上的應用。「道」就是企業的價值取向,企業目標,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天」就是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地」就是行業情況,本領域的競爭情況。「將」就是企業中、高層領導及管理者。「法」就是企業的組織機制,制度流程。怎麼用就看自己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