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菜重視「八」,許多菜都以「八」命名,如「八寶全雞」、「八寶全鴨」、「八寶肘子」、「八寶辣醬」、「八寶煎餅」、「八寶湯」,等等。
一般的說法認為所以用「八」,是因為採用了八種珍味或配料。採用八種珍料固然不假,但為什麼獨獨採用八種而不是七種或九種呢?原來,這裡面有一個特殊的講究。
據《輟耕錄》考證,所謂「八寶」,指古代帝王行使權力的八枚印章,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珍貴之物。唐代以前,象徵帝王權力的印章有六枚,稱「六璽」,即「行氧」、「之璽」、「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唐代以後,為宣揚唐室江山是神命天授,又增加了「神璽」、「受命璽」,被稱為「皇帝八璽」。
到了宋代,徽宗欽命改「璽」為「寶」,並增制了一枚「定名寶」,遂稱「皇帝九寶」。南宋時,「九寶」落入金人之手,皇帝沒有了行使權力的印章,於是,趙構命匠人複製了除「定名寶」以外的八枚印章,從此稱為「八寶」。宋朝臣民為又有了代表自己王朝權力象徵的「八寶」而欣喜萬分,特舉行了「八寶宴」,以示慶賀。
此後不久,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酒樓、飯館裡便出現了以「八寶」命名的各種菜餚,極受人們歡迎。此後,以「八寶」命名的菜餚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最常聽到的應該就屬八寶粥了,是臘八節時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八寶粥」的原意是指用八種不同的原料熬製成粥。但是在今天。許多「八寶粥」的用料已經超出八種。「八寶粥」一般以粳米、糯米或黑糯米為主料,再添加輔料,如綠豆、赤豆、扁豆、白扁豆、紅棗、桃仁、花生、蓮子、桂圓、松籽仁、山藥、百合,枸杞子、芡實、薏仁米等熬製成粥。
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自己飲食喜愛,選用不同的用料。一碗熱騰騰的八寶粥,簡單但豐富,色澤鮮豔,清香誘人,帶給我們沁人心脾的溫暖。
八寶醬丁,是杭幫菜系中常見有名的家常菜。其中也是並沒有八種固定的食材,八隻是一個泛指。常見的由豬裡脊、冬筍、豆腐乾,香腸、甜豆、紅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
八寶辣子的口味微辣鮮香,滋味深厚,味道豐富,讓人食之齒頰留香,回味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