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有時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障礙,讓你扔掉握在手裡的機會——壞的習慣尤其如此。
整理收納本就是一件令多數人頭疼的事情。當有了孩子,家裡的東西簡直成倍增加。孩子的衣服、奶粉、奶瓶、紙尿褲、玩具、嬰兒車等等,如果不加以整理,簡直能讓屋中無下腳之處。 如果你恰好又是一個容易衝動消費的人,那麼就更甚了。
而熊孩子們又精力充沛,就算你有心整理。沒過一會兒,又難免雞飛狗跳。做父母的,就算一直跟在孩子後面收拾也無濟於事。何況,很多父母還要上班,家裡老人的精力更是有限。那要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自己養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這不僅減輕了我們的負擔,還對孩子有很有好處。畢竟,人是容易被習慣所支配的,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能夠受益終生。
習慣的培養,真的對人至關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這裡只談談如何讓孩子養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
首先,我們要為孩子們準備好大大小小的透明收納箱或者專門的玩具架、書架等。透明的能夠直接看清楚裡面裝的是哪些物品,方便取用及收納。
1.先示範。在孩子較小時,他們無法做到自己收納。這時候,我們應該做好示範作用。每次孩子玩完玩具,我們要讓孩子看著我們進行分類,收納。分類標準按照玩具的種類、大小等。
2.學收納。當孩子大一點,我們可以嘗試帶孩子一起收納,潛移默化幫他養成分類整理習慣。小孩子並不抗拒收拾,經常帶娃一起分類收拾,可能他還挺有成就感。帶著孩子收納時候,結合所收納的玩具講點有趣的故事,孩子也許會情緒高漲,很樂意。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說教,可能會很抗拒。
3.定規矩。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貪玩兒的小孩子。孩子學會了收納,不一定每次都會主動整理。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自己的玩具,不玩了就放回去,玩哪個,取哪個。不能都拿出來,也不能不收拾。自己完成有困難,可以請求家長給予適量幫助。
4.有懲罰。有些孩子特別皮,不守規矩怎麼辦?如果不收拾,先和孩子講道理,讓他知道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告訴他,你不愛惜玩具,不收拾,當做垃圾,那麼我就替你清理乾淨。道理講完,還是不執行,就要實施實質性的懲罰了。
有個朋友是這麼做的,孩子要是拒絕收納玩具,要麼扔玩具,要麼就別吃飯。有一次她把新買回來的軌道全部打包,帶著孩子下樓,讓孩子眼睜睜看著新玩具被扔進了大垃圾桶。從那以後,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會全部收拾好。因為知道她從不開玩笑,會來真的。
這個朋友的做法也並不適合大家效仿,因為她家孩子是屬於特別能說會道的皮孩子,扔玩具也是無奈之舉。我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懲罰,有個底線就是不能打罵孩子,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我們也不能欺騙孩子,要說一不二,說扔玩具,真不整理就要真扔,不能到時候又心疼錢了。否則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受損了,以後再想管教孩子就更難了。
在家裡給孩子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最近受疫情影響,學校都推遲了開學。有些幼兒園讓按時在家打卡。有朋友 觀察地很仔細,說從打卡的情況來看,有獨立書桌、學習桌的孩子非常少。大多數是一張隨便扯的紙張,讓孩子用籤字筆完成畫圖作業。
這個不是錢的問題,是觀念造成的。現在的生活情況,沒有特別差的,住在樓房裡的家庭,卻沒有給孩子一張獨立的桌子。如今不像20年前了,生活都比較困難,真的是小凳子搭配大板凳寫作業,胳膊肘都放不齊全漏在外面,橡皮、書本都在地上放著。學習也好,做手工也罷,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但現實是,就算是上了小學,有獨立書桌的也很少。
我們留給孩子的區域一定要有兩塊,玩具區、學習區連同一整個書架。很多事都是需要儀式感的。如果你給了孩子一張專屬於他的書桌,每當他坐到書桌前,他就意識到該學習了。環境是會對人的想法和行為產生巨大影響的。而一旦劃分好了區域,通常情況下,孩子只能在自己的玩具區內玩,而不會把整個屋子所有房間都弄得亂七八糟。
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很重要,教會並監督孩子整理玩具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示範作用。如果你自己什麼都不整理,衣服亂丟,雜物堆積如山,桌上的物品東倒西歪,自然,怎麼要求孩子都是無濟於事的。
記住,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