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常淺顯生動,富於幻想和誇張,多作擬人化描寫,以適合兒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這是對童話基本的概念描述,主要表達了三個要素:
第一,淺顯易懂。
第二,擬人化描寫,多誇張和幻想,也就是不切實際。
第三,迎合兒童心理的講述方式,達到教育兒童的目的。
也就是說,童話存在的意義,是教育兒童,比如真善美的感化,比如嫉惡如仇,比如分辨是非,等等。
童話存在的形式,是虛擬的,是想像,因此,一切的講述邏輯,最終都要歸結為成人世界的認知標準。
因此,當你不認同童話的邏輯的時候,那些說童話就是給孩子看的人,一定是自欺欺人。
著名格林童話《醜小鴨》,耐著性子給女兒讀完後,居然莫名覺得有點冷。就像女兒問我:
「媽媽,要是我生出來的時候,也是黑黑的,醜醜的,你會不會不要我?」
真的,從孩子的視角來看,《醜小鴨》不是童話,而是孩子的噩夢。
而從成人的眼光來看,《醜小鴨》,無異於一次醜惡人性和成人世界功利冷漠的鮮活淋漓地展示。
《醜小鴨》,實際上,更像是寓言。而寓言,在我看來,是超越童話的,是更接近成人世界的,是主動刺探人性的一種文學體裁。
什麼是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醜小鴨》,就是這樣,讀著讀著,你就讀到了涼寒。
醜,不是原罪。只是弱勢的一種。
因為醜偏離了世俗審美,因此,會被人利用為武器,進一步去欺壓長得醜的人。
人性裡,總是有一種叫「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家都差不多」的心理。只有大家都差不多,大家才能相安無事。否則,必得爭鬥不休,弄出個派別、站隊來。
就像一個人,你太美了,就必被周遭嫉妒,而後被毀滅。為什麼?大家都長相平平,你怎麼能木秀於林呢?跟槍打出頭鳥的文化性格,基本大同小異。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而你要太醜了,則必定會被周遭嫌棄,而後成為他們取樂和欺負的對象。為什麼?因為醜,他們覺得跟你一起倒牌子,因為醜,你會失去很多資源,從而成為弱勢群體。那麼,你也就缺乏反抗的能力,不欺負你,欺負誰?
就像這隻醜小鴨。
「他覺得非常悲哀,因為自己長得那麼醜陋,而且成了全體雞鴨的一個嘲笑對象。
這是頭一天的情形。後來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趕走這只可憐的小鴨;連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對他生氣起來。他們老是說:『你這個醜妖怪,希望貓兒把你抓去才好!』於是媽媽也說起來:『我希望你走遠些!』鴨兒們啄他。小雞打他,餵雞鴨的那個女傭人用腳來踢他。」
當媽媽都說我希望你走遠些的時候,《醜小鴨》作為童話的色彩,瞬間暗淡了。
這是在告訴孩子一個真相:長得漂亮,才有媽媽愛。
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什麼用。
成人世界,永遠以成敗論英雄。一個人要獲得社會認可,必須要有個人價值。
《醜小鴨》,很好地把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赤裸裸地告訴給了孩子。這當然是好事,但是,有些真相的獲得,我們真的需要要用這種野蠻的方式嗎?
母雞說:
「我們不了解你?那麼請問誰了解你呢?你決不會比貓兒和女主人更聰明吧——我先不提我自己。孩子,你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吧!你現在得到這些照顧,你應該感謝上帝。你現在到一個溫暖的屋子裡來,有了一些朋友,而且還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的東西,不是嗎?不過你是一個廢物,跟你在一起真不痛快。你可以相信我,我對你說這些不好聽的話,完全是為了幫助你呀。只有這樣,你才知道誰是你的真正朋友!請你注意學習生蛋,或者咪咪地叫,或者迸出火花吧!」
讀這段話的時候,真慶幸小時候,沒有機會讀這可怕的童話。
第一,成人的蠻橫,在於武斷你是廢物。沒有小孩是廢物,只有廢渣的成人世界。
第二,成人的虛偽,在於一邊侮辱你是廢物,一邊又推搡你趕緊下蛋,給他們創造價值。
膽怯的孩子,都是在成人世界受到了太多驚嚇與折辱。
成人世界的居高臨下,以及盲目自大,以及井底之蛙,早已是不宣的秘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總是在利益得失裡泥足深陷。
當在成人世界的規則裡受挫,你便把這種挫敗,轉化成了對孩子的頤指氣使。
多少父母,總在自責自己對孩子的吼叫和打罵,然後,就一句「自己僅僅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而已」,來解釋自己的不堪。但是,孩子,卻在那裡瑟瑟發抖,或者調成靜音模式,有些傷害,有些孩子需要一輩子來解毒。
就像那隻醜小鴨,當「小孩子們都想要跟他玩,不過小鴨以為他們想要傷害他。他一害怕就跳到牛奶盤裡去了,把牛奶濺得滿屋子都是。女人驚叫起來,拍著雙手。這麼一來,小鴨就飛到黃油盆裡去了,然後就飛進麵粉桶裡去了,最後才爬出來。這時他的樣子才好看呢!女人尖聲地叫起來,拿著火鉗要打他。小孩們擠做一團,想抓住這小鴨。他們又是笑,又是叫!——幸好大門是開著的。他鑽進灌木林中新下的雪裡面去。他躺在那裡,幾乎像昏倒了一樣。」
「我要飛向他們,飛向這些高貴的鳥兒!可是他們會把我弄死的,因為我是這樣醜,居然敢接近他們。不過這沒有什麼關係!被他們殺死,要比被鴨子咬、被雞群啄,被看管養雞場的那個女傭人踢和在冬天受苦好得多!」於是他飛到水裡,向這些美麗的天鵝遊去:這些動物看到他,馬上就豎起羽毛向他遊來。「請你們弄死我吧!」這只可憐的動物說。他把頭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待著死。……
受過太多驚嚇與折辱的孩子,總是多疑、自卑,他們與這個世界,早就有了隔閡,有了裂縫。這些,都不是它原來是一隻漂亮的天鵝,所能拯救和安撫的。
沒有一個童話,是能逃離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的。
那麼,既然如此,就不要把童話的結局寫成那樣的根本無法自救的模式。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不費吹灰之力的拯救,也從來沒有那麼多中六合彩式的餡餅砸中你,然後,你從此開啟了美好的生活。
每一個童話,應該都藏著成人世界的好惡和意淫。不信,繼續往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