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林毅夫「叛逃」臺灣遊回大陸,後讀經濟學成中科院院士

2020-12-08 觀妙識微

農機專業學士、企業管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後,當過連長,從寶島遊回大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過他的老師,林毅夫的人生軌跡可謂是相當傳奇的。

林毅夫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是首位獲得世界銀行副行長這樣高級職位的中國人,也是至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大陸經濟學家。

從小心懷大志,長大後投筆從戎

林毅夫生於寶島,他的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所以在他出生的時候,給他取名叫林正義。林毅夫是他後來自己改的名字,意為做一個具有遠大抱負和堅強意志的人。

林毅夫從小受父親影響很深,父親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他經常會把孫中山先生的教誨講給林毅夫聽,希望他好好用功讀書,長大以後可以將振興中華作為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標。

林毅夫非常聰明懂事,他在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之後刻苦努力,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臺灣大學農機專業,大學期間,他不但學習成績非常突出,在其他方面也展現出了相當優秀的能力,他以驕人的綜合實力被選為當時的學生會主席,組織開展學校的各項活動,也得到了校領導和學生的認可。

品學兼優的林毅夫本來可以順利地結束他大學四年的生活,但誰也沒有料到,大學期間的一次軍訓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那次軍訓結束後,經過了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林毅夫便決定放棄繼續在臺大學習的機會,轉身考入了陸軍軍校的步兵專業。

1975年,林毅夫以低於第一名僅僅0.01分的過人成績順利畢業,由於在校期間的突出表現,他又被留校擔任校內相關工作。安逸穩定的工作並沒有停止林毅夫的拼搏之路,第二年他便考入政治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的碩士學位,毫無疑問的,三年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碩士學位。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毅夫並沒有去大公司謀求發展,而是又返回了部隊。由於他的學歷很高,再加之其之前在部隊的表現,林毅夫被派到了金門島擔任第二連連長一職。

一腔熱血報國,舍小家顧大家

在別人看來,林毅夫一路平步青雲,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得到了其他人即使再努力也得不到的身份,他擁有大好的前途和未來。

林毅夫的志向卻遠不止於此,他自己買了一個半導體收音機,每天只要有時間就會偷偷打開,通過電波了解國際和國內的局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可以為祖國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從林毅夫所在的地方距離大陸只有兩千米左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有人從這裡曾經遊到了對岸又遊了回來,林毅夫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開始籌劃一件重大的事,就是如何從金門島遊到對岸去。第一步,他利用職務之便,假傳命令,不準播音站的士兵晚上點完名之後走出營房。

若發現有人在海裡,禁止向其開槍射擊,也不許調查原因。第二步,他事先得知當晚的退潮時間,並知曉這可能將是近期最大限度的退潮,這樣又一定程度的減少了需要遊泳的距離,確保他能保留體力遊到對岸。

萬事俱備,林毅夫穿著事先準備好的救生服,帶著相關證明材料,遊了三個小時終於平安到了角嶼島。謹慎的林毅夫並未馬上上岸,他怕水下埋有魚雷,為了安全起見,他不停的晃動手電筒並大聲高喊自己並無敵意,確保當時守衛的士兵順利將其救下。1979年,林毅夫的步步為營為他贏得了勝利,他終於成功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四處遊學積累,終成經濟專家

回到大陸以後,林毅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學習,他進入了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毅夫的能力和才華很快得到了校方和同學的認可和尊重,適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到北京大學演講,林毅夫成為了層層篩選出來的最佳翻譯人選。

林毅夫的翻譯工作完成得相當出色,事後舒爾茨問他願不願意去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時,他回答當然願意。

於是,經過舒爾茨的推薦,林毅夫順利的進入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經濟學,他的導師就是舒爾茨。由於成績優異,林毅夫還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這時的他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回到大陸的決定是對的。

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林毅夫憑藉著過人的學習能力和堅韌的意志力,加之有最優秀的導師悉心指導,他提前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學位。由於機會難得,林毅夫又進入耶魯大學深造,並順利完成了經濟學博士後的學業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學成後的林毅夫回到了祖國,他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從國外回來的經濟學博士後,鑑於他在經濟學領域的權威性以及其出色的領導能力,林毅夫先後擔任國家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以及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副部長等職務,之後又由於其在經濟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妻子兒女團聚,父母終成遺憾

林毅夫的夫人也是我國非常優秀的教育專家,尤其在特殊教育領域,他的夫人是第一個擁有專業博士學位的人。

據林毅夫的夫人說,早年還在寶島的時候,一天晚上她給林毅夫送水的時候,林毅夫突然問她:「如果有一天我突然不見了,你可能會像王寶釧一樣苦苦等待了」。

當時的她只以為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這一天真的到來了。這一天,她等了一晚上卻並沒有等到林毅夫,等來的卻是他「叛逃」的消息。

當時林毅夫隻身一人秘密離開寶島,為了保證計劃萬無一失,他沒有告訴過任何一個人,包括他的家人,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還活在世上。林毅夫的家人給林毅夫立了牌坊,但他的夫人卻堅定地相信他還活著

幾年後,當她得知林毅夫正在美國留學的消息後,便義無反顧的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赴美與丈夫團聚。同樣是高材生的她一邊帶著孩子,一邊堅持的完成了特殊教育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取得了相應的學位後與林毅夫一同回到了祖國,為國效力。

林毅夫的母親和父親都一直居住在寶島,並未離開過,林毅夫雖說為了事業鞠躬盡瘁,但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他希望可以在父母有生之年回去看看他們,以盡孝道。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林毅夫終究未能在父母彌留之際看上最後一眼,也無法親自去祭拜他們。子欲養而親不在,林毅夫在經濟學方面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克服了很多困難,也解決了很多問題,但父母的事情卻還是成為了他無法彌補的遺憾。

林毅夫的身體還是非常結實的,他曾經對記者說,現在的他也可以有兩千米。一個人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捨棄自己的利益,遠離父母妻兒,不惜鋌而走險,做常人所不能及之事。勤奮鑽研,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為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林毅夫的故事傳奇而且精彩,一個經歷了時代變遷的優秀的、傑出的經濟學家,用他生平所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用他的拼搏力量激勵和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濟日新月異,願我們擁有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林毅夫原是臺灣金門駐軍 當年抱兩籃球遊到大陸
    林毅夫當年抱籃球遊到大陸     1979年5月16日夜,隻身抱兩個籃球從金門遊到2000米外的廈門     在中國經濟學界,能用「傳奇」二字形容而決無誇大的學者,莫過於可能出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
  • 臺修改「軍審法」 林毅夫「叛逃案」各方盼解套
    有其他檢察官指出,金門高分檢收案後,如按臺灣舊「刑法」規定,「投敵叛逃罪」通緝時效為20年,而林案至今已逾35年,並過了追訴時效,應撤銷對林毅夫的通緝。不過,如果金門高分檢認同臺軍方見解,仍可對林進行通緝。
  • 臺將重啟調查林毅夫「叛逃案」 揭秘大陸對臺廣播工作
    臺灣「監察委員」葉耀鵬8月12日表示,他將重啟調查林毅夫「叛逃案」。林毅夫原名林正義,1979年在金門任馬山連連長時,以遊泳方式「叛逃」大陸,後改名為林毅夫。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大陸政協委員。臺灣「國防部」目前對林毅夫仍然堅持軍法通緝令,認定他是「統計中叛逃軍官,屬投敵連續犯,刑事責任永遠不會免除」。
  • 綠媒炒作林毅夫夫人「秘訪臺灣」
    【文/觀察者網史雨軒】1975年,特殊教育學家陳雲英與林毅夫相識結婚,1979年5月16日,心向祖國的林毅夫,從金門泅渡2公裡至廈門,從臺灣地區投奔來大陸。1月15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臺灣同學會會長陳雲英發言(圖片來源:中新網)林毅夫,陳雲英夫婦於2008年,「兩個籃球」玩笑即此時所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月28日,親綠媒體《自由時報》以「林毅夫之妻密訪臺灣
  • 愛國學者林毅夫從臺灣遊泳回到大陸,不求榮華富貴,只因心懷家國
    之後,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入學陸軍官校四十四期步兵科,留校後擔任學生連的排長。次年,成功考入了國防公費臺灣政治大學的企業管理研究所。1978年,拿到了碩士學位,選擇回到軍中,後被調到金門。▲臺灣大學1979年,金門對大陸還是警備狀態。
  • 39年前,他遊過臺灣海峽到大陸,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下水前,他叫林正義;再上岸,他叫林毅夫。林毅夫有一句座右銘:「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這話十分貼切地勾勒出了這位知名經濟學家截然不同的兩段人生。林毅夫出生於臺灣宜蘭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給他取名「林正義」,是希望兒子長大後為人正直,有正義感。1971年,林毅夫考入臺灣最高學府——臺灣大學。
  • 穿越臺灣海峽,遊泳3公裡,林毅夫開啟跌宕人生
    1952年,林毅夫出生於臺灣宜蘭一個貧苦家庭,但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林毅夫報國之志,家國情懷就是林毅夫一生傳奇的開始。大學畢業的林毅夫選擇在臺灣參軍,沒來大陸之前,他被稱為投筆從戎的典範。1978年,林毅夫被任命為金門馬山連上尉連長,他所駐守的地方是全金門離大陸最近的地方,退潮時的直線距離不超2500米,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對面大陸軍民的活動。而他所在的連隊,也是全師裝備最好的連隊,沒有人會想到這樣一個看似前途似錦的臺灣青年,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選擇泅渡臺灣海峽,不遠萬裡投送到祖國的懷抱。
  • 大陸為什麼有人叛逃臺灣?
    作者:小米桶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戒嚴時期的中國臺灣,曾經有很多反攻大陸的兒歌。其中一首很有名,唱的是:「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1954年1月23日,第一批志願軍戰俘自仁川搭美國軍艦前往基隆。國民黨政府將這一日稱為「一二三自由日」,來「紀念從大陸被解救出來的同胞」。
  • 金門分院檢察署發表聲明 林毅夫案留下變數
    2002年林毅夫在臺灣的老父過世,林和女兒只能在北大遙祭  臺灣「軍事審判法」去年「修法」,今天進行第二階段移撥作業,將軍事案件及受刑人、羈押人員移往地方司法機關,涉及「叛逃罪」的7個案件也全部移交,包括世界銀行前副總裁林毅夫案。
  • 建國後,此人駕機叛逃臺灣,獲賞黃金千兩,30年後回大陸探親被抓
    建國後,此人駕機叛逃臺灣,獲賞黃金千兩,30年後回大陸探親被抓 自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後,臺灣和大陸就就陷入了對立關係。由於蔣介石從大陸撤退期間,帶走了大量黃金,這使得臺灣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臺灣人民早就過上了不愁溫飽的小康生活。相比大陸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十分疾苦。
  • 「財經縱橫」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財經縱橫 ★★★★★主辦者希望我今天談談臺灣的經濟問題,我想談兩個問題。但是從 50年代以後,臺灣經濟發展得非常快,到1970年的時候我高中畢業,臺灣的人均收入就達到2727美元,從50年代的37美元變成2727美元,二十年的時間,到1990年的時候,臺灣的人均收入就達到了9263美元。1996年的時候臺灣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4000美元。臺灣這三四十年的經濟增長,非常像我們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增長,它們的速度基本上是一樣的。
  • 大陸飛行員劉承司,被臺灣「空軍玫瑰」吸引,叛逃後結局如何?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在1963年,海航一個叫劉承司的飛行員無意間得到一個消息:海峽對面的國民政府正在招聘飛行員,聘金高達1000兩黃金。劉承司心動了,這一夜,劉承司徹夜未眠,在腦海裡想像著如何完美出逃臺灣。為什麼劉承司會冒出叛逃的想法呢?僅僅是因為那1000兩黃金嗎?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70年代末,林毅夫從金門島「泅海而歸」,大陸很多人對此都有所耳聞,這也讓其夫人陳雲英走到哪裡都是兩岸媒體關注的焦點。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的陳雲英,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與同在臺灣長大的林毅夫結婚。當時,陳雲英在中學教書,林毅夫則是一名軍官。
  • 他駕機叛逃臺灣,定居美國後渴望回大陸,刑法如何判罰?
    退休幹部主動勾結境外敵對分子,軍工專家被策反出賣國家機密,涉密夫妻叛逃國外,看完後真是觸目驚心。國家花重金培養他們,給了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可是這些人不以為榮,反而為了私慾背叛祖國和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等待他們的將是國法的審判。
  • 一位60後大陸人的臺灣印象
    一位60後大陸人的臺灣印象 2016年02月17日 13:31:23  來源:新華網 但對於臺灣的印象,卻是久遠。  上世紀70年代末,我還是個小學生,有一次在老家田間道路玩耍,忽然看到天空上飛機掠過,灑下紛紛揚揚的彩紙片。拿回家給母親看,說是臺灣國民黨要反攻大陸的宣傳單。家裡那臺老式收音機偶爾也會收到臺灣廣播,那時稱為「敵臺」。幼小的心感到神秘又害怕。
  • 林毅夫:中國經濟可保持8%增長20年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潛力依然很大——林毅夫攜「新結構經濟學」亮相北大「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維持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未來中國的後發優勢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長。」
  • 1983年,這位空軍大隊長為七千兩黃金,開著新型戰機叛逃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逃到了臺灣島上,後來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等原因,一直沒有能解放臺灣。但是兩岸對峙的局面一直都很嚴重,雙方一直到1979年才恢復了較為和平的狀態。
  • 大陸首部全面系統論述1979—2019年兩岸關係的書籍出版
    12月16日,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主持編寫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這是大陸第一部系統論述1979年至2019年兩岸關係的著作。當天,圍繞新書出版的「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同時舉行。圖為發布會現場。
  • 王學成駕駛戰鬥機逃到臺灣,獲贈三千兩黃金,炒股虧掉好幾百萬
    前幾天我們介紹了大陸叛逃到臺灣的飛行員吳榮根,此人於1982年10月16日駕駛米格戰鬥機從山東文登起飛,到達韓國的漢城機場,之後經由韓國到達臺灣。其實不止吳榮根,他還有一個同學,也在不久後駕駛戰鬥機叛逃到臺灣。此人名叫王學成,那麼王學成的結局怎麼樣呢?
  •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6-07-03 15:08 來源